沈利學
【摘要】初中物理應該打造這樣的雙軌道:既注重課內實驗,也強化課外實驗;既注重技能習得,也注重積極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克服困難勇攀高峰的精神。驗證時,多一些細心;失敗時,多一些堅持;創(chuàng)新時,多一些縝密。以此打造自主、開放、靈活的初中物理課外實驗新時空。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外實驗科學精神引領學生做好物理實驗,對于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yǎng)和科學探究能力意義重大。但實際情況不容樂觀,重演示實驗輕分組實驗、重課內實驗輕課外實驗、重技能技法而輕科學精神……這樣的“輕重”不合理,換來的是學生學習成績的低下、動手能力的脆弱和科學精神的丟失。鑒于此,初中物理應該打造這樣的雙軌道:既注重課內實驗,也強化課外實驗;既注重技能習得,也注重積極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克服困難勇攀高峰的精神,以此打造自主、開放、靈活的初中物理課外實驗新時空,使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都能得到改變。
一、驗證時,多一些細心
課堂時間總是有限,當理論上的講解結束,留給孩子們進行實踐驗證的機會就少之又少。于是,引領學生自己在課外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和課中所學進行驗證,就成為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必然選擇。必要的實驗技巧和注意事項告知學生后,教師應該放手讓學生進行課外實驗。
比如,有關電學知識中,學生從理論上都知道用伏安法測小燈泡電功率的方法。但是,僅有這樣的“紙上談兵”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該引領學生用自己家中的電能表和秒表來測量家庭電器的實際功率。這時,就需要孩子們的信心和耐心,可以測量用電高峰期的實際功率,也可以測量低谷期的實際功率。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和課中所學理論進行驗證,他們意識到科學用電很重要,分時用電也很重要。
可以發(fā)現(xiàn),測量“高峰期”和“低谷期”的實際功率,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更長的時間,自然需要學生更多的耐心。聰慧的教師一定具備高度的警覺、敏感和耐心,當然也引領學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份自覺。長期做精做細這一工作,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技能技法的熟練、動手能力的提高,更是嚴謹、細心的科學態(tài)度和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這不正是當下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所更加追求的理想境界嗎?
二、失敗時,多一些堅持
并非所有的課外實驗都會順風順水。正因為是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操作所帶有的不確定性,既充分暴露了學生思維的單一性、幼稚性和隨意性,也展現(xiàn)出學生思維的個體性、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此,教師應具備高度的警覺,或給予鼓勵,或給予信心,或給予動力,引領孩子們不放棄、不妥協(xié)、不灰心,直面實驗中的失敗和當下遭遇,并以此找到可以突進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學習摩擦力的過程中,有一個“筷子提米”的實驗,可以引領孩子們在課外進行實驗。其中,一定會有因為材料的選擇不當或操作不當而失敗的例子,比如米上沒有加水,比如米粒與米粒之間比較蓬松,比如筷子插得不夠深……這些都是實驗中應有的風景,恰是這些“風景”提供了培養(yǎng)孩子們科學精神的極佳機會。
“學校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就內含了減少學生犯錯幾率和培養(yǎng)學生自我糾錯能力這樣一些要素和訴求?!睂嵺`證明,這種“自我糾錯能力”同樣可以擴展到課外的實驗之中去。只有暴露錯誤,暴露失敗,暴露漏洞,才可以乘機鍛造學生、滋養(yǎng)學生、提升學生,才是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的應有之義。
三、創(chuàng)新時,多一些縝密
“我們實施教學時,不能止于文本,否則學生的生成空間不大?!本统踔形锢矶裕蛻摱嘁恍┯幸饬x有價值的課外實驗,以此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從實踐中明白:材料的選擇、縝密的分析、方法的優(yōu)化、過程的嚴密、全面的考慮,等等,對課外實驗的成敗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學完《浮力》后,讓學生回家利用身邊的器材自己去制作一個密度計。此時此刻就需要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有的用吸管、有的用鉛筆、有的用筷子、有的用橡皮泥……如何進行嚴絲合縫的設計,怎樣從身邊的東西中進行就地取材,如何進行巧妙而科學的制作,如何在綜合多方建議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優(yōu)化……無不需要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無不需要孩子們的縝密和勇于克服困難的科學精神。
這樣的課外實驗中,教師不僅僅是觀望者,還應該是多種角色的糅合者。比如,當學生因為材料不當而想放棄時,教師是一個積極的“鼓勵者”——鼓勵學生不氣餒、不放棄、不灰心;當學生因為實驗中的疑惑而愁眉不展時,教師是一個熱情的“解惑者”——給予學生醍醐灌頂似的點撥和啟發(fā);當學生因為實驗有一定的難度而想拖延時,教師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參與到學生之中共同實驗、共同堅持、共同進步。總之,教師是這一切的引領者、更新者、建設者。學生積極的科學態(tài)度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得到同步培養(yǎng)也就在情理之中。
參考文獻:
[1]林茶居.在銀鷹文昌中學感悟“自主學習”[J].教師,2013,(03):22.
[2]祁洪生.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公開課[J].教師,2015,(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