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永霞
【摘 要】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如何對古文進行教學,以凸顯古文教學的實效性,是值得中學語文教師探討的一個問題。本文以《出師表》為例,從朗讀疏通全文、以問題促進釋義、以思考感悟情感幾方面進行分析,以促進古文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文教學 ?注重實效
三國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所創(chuàng)作的《出師表》,被稱為千古名篇。全文共有八節(jié),在文字上感情真摯,充分體現(xiàn)了一個忠臣對君主的鞠躬盡瘁,對國家奉獻自己的一生,死而后已。初中語文課堂要求高效閱讀,更應該注重閱讀的實效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朗讀貫通全文、以問題促進釋義、以思考感悟情感幾方面來學習課文。
一、以朗讀貫通全文
相對于現(xiàn)代文來說,古文在朗讀上較為困難一些。成篇幅的文言文不像古詩詞那樣押韻動聽,讀兩遍就可以讀得流暢自如。中學課本里出現(xiàn)的古文篇幅已經(jīng)不短了,初讀起來,一般的學生會感到有些吃力,但是俗語說“熟能生巧”。一遍生,兩遍熟,三遍就可以基本讀通順了。看來,只有多讀,才能夠把古文讀得流利。在初學一篇古文的時候,教師可以把這篇古文的寫作背景介紹給學生知曉,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相關資料。了解了寫作背景之后,學生不僅對文章的周邊熟悉了許多,也會給古文的朗讀帶來絲絲曙光。之后,可以讓學生試著自己讀一讀課文,借助拼音把生字新詞讀準確。這樣,一遍讀下來,文章的詞句在學生們的頭腦中有一個大概的印象。接下來,教師需要整合規(guī)范課文的朗讀??梢苑耪n文朗讀錄音,也可以自己范讀。學生還有讀不準的字詞趁此機會就把它記住了,之前不知道如何斷句的地方學生也明確了。緊接著,讓學生自己再讀兩遍。最后,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檢查一下學生的朗讀情況。至此,學生對于課文連讀帶聽共五遍了。一般程度的學生都能較流利地讀出課文了。讀得多了,學生對于整篇課文的內容也大致清楚了。因此,朗讀仍是中學生古文學習的必用方法之一。
讀通全文,理解詞句的時候,對照句意,還要反復朗讀較難理解的句段。古今對照,再次讀文的時候,學生就豁然開朗了。
朗讀不僅是課內的事,學生在課外還需要花點時間在讀的上面,以求熟能成誦,背下來是理解課文最有效的方法。大家常常會發(fā)現(xiàn),對于要求背誦的課文,在做理解題的時候也更容易做對,那些不會背誦的內容,在閱讀理解的時候也更容易失分,就是這個道理。
二、以問題促進釋義
古語說:有疑問方得進益。意思就是說,疑問能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自己通過努力去解決問題,就是收獲新知的過程,學習古文亦是如此。課堂上的問題分為兩種,一種是老師提出的問題,二是學生自己產(chǎn)生的疑問。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的內容,巧妙地設計一些問題,以促進學生對古文的理解。在教學《出師表》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幫助學生釋義。
問題一:諸葛亮是在什么情況下給劉禪寫這篇文章的?學生就會找到第一節(jié)中的內容,得知是劉備在創(chuàng)業(yè)的中途去世了,現(xiàn)在天下是三足鼎立的局勢,大家都想統(tǒng)一中國,蜀國在這種情況下更是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頭。而現(xiàn)在諸葛亮即將出征遠方,在出征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后主劉禪,因此就寫了這篇文章上表。學生大都能找到這個答案,其中要疏通本節(jié)文字,首先要理解“崩殂”這一詞語的意思,這個詞的意思理解之后,整節(jié)課文意思就明朗了。
問題二:諸葛亮在上表文中主要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建議?學生稍微梳理一下,就可以概括出是:1.多傾聽臣子的建議。2.賞罰要分明。3.重用賢臣,疏遠小人。原文當中,每一條建議,都會出現(xiàn)幾個古文生詞,在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理解之后,再朗讀這三條建議的具體內容,學生大意理解了,主要內容也理清了。
問題的創(chuàng)設并不是老師的專利,學生也可以大膽質疑,例如,學本文時,有個孩子就提到:諸葛亮明明知道劉禪不懂治理蜀國,明顯地對劉禪是不放心,為什么還要去出征呢?不能在朝中穩(wěn)定大局,派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去征戰(zhàn)嗎?這樣的問題一經(jīng)提出,就給全班學生帶來了思考的空間,這時啟發(fā)學生:從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嗎?明眼的孩子們都能找到至少兩點的原因。一是:當時天下三分,蜀國是內憂外患,相對于“內憂”來說,“外患”更加緊急,如果不能阻擋外來入侵,何來內部的治理,權衡利弊之下,諸葛亮當然得選擇先去出征,攘除外患。二是:先帝劉備曾經(jīng)“三顧茅廬”,十分尊重人才,對于諸葛亮的建議也更加重視,能夠廣開言路。而劉禪沒有先帝的雄才大略,只圖眼前的安逸。對諸葛亮的建言獻策很少理會。與其在朝中壓抑,還不如遠征的好。這樣,劉禪也少一些猜忌。
上面列出的問題,中學生的思維水平也可以較為輕松地思考出來,學生要想理解課文內容勢必要掃除生詞的障礙。對于中學生來說,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基本就能將全文理通了。
三、以思考感悟情感
古文教學除了理解文意,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也值得感悟。在追尋文本所滲透的情感時,需要引導學生多思多想。就拿《出師表》來說,這篇文章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可以用“百感交集”四個字來形容,既是表達對蜀國的忠心耿耿,鞠躬盡瘁,也隱含著對當時君主的無奈,更希望劉禪能夠勵精圖治,將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
學生感悟情感的時候,讓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多角度地去探尋作者所呈現(xiàn)出來的內容。
【結 ?語】
綜上所述,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應該是讀通的基礎上,理解文意,然后感悟文章所表達的主旨。學文有法,也應該依據(jù)學情具體而定,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掌握所學內容,才是古文學習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申小月.古文教學的藝術.甘肅教育,2009年(05)
【2】周東.自主學習在古文教學中的應用.中學教學研究,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