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棟
前情提要:文迪先后穿越到了唐朝、宋朝、元朝,現(xiàn)在,他到了明朝。
古寺奇遇
天色已晚,剛穿越到明朝的文迪聽到不遠處傳來鐘聲,循聲望去,小山上有一座古寺。
文迪走到古寺門口,想進寺一探。他靈機一動,想到明代數(shù)學家程大位寫的《算法統(tǒng)宗》中一道與和尚有關的題目,于是詢問寺中的和尚:“我來找方丈,和他商討一問題,請幾位通融一下?!焙蜕袉柕溃骸笆裁磫栴}?”
文迪回道:“甲趕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隨其后。戲問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說無差謬:若得這般一群湊,再添半群小半群,得你一只來方湊,玄機奧妙誰猜透?”
和尚直撓腦袋,不知如何解答,于是把他帶到方丈處,方丈上下打量了文迪一番,說道:“小施主的難題,本方丈也不會解,你知道結果嗎?”
文迪見方丈也解答不出來,這下可神氣了,得意地說:“我當然會解,只不過我現(xiàn)在餓得頭發(fā)昏,吃飽了才能解答上來?!?/p>
晚上,文迪睡在方丈的臥室里,剛剛躺下就聽到小和尚來通報:“方丈,有盜賊來寺里偷香火錢,正在分贓呢?!?/p>
方丈詢問道:“你聽清他們偷了多少兩銀子?”小和尚撓了撓頭說:“沒聽清,他們說的好像是四兩一分多四兩,半斤一分少半斤?!?/p>
方丈為難道:“不知人數(shù),這可如何安排抓賊?”
文迪接過話說道:“一斤等于16兩,我知道這次他們來了3個人,共偷了16兩銀子?!狈秸陕犝f只來了3個強盜,立刻安排了十多位武僧前去抓賊,果然這伙強盜只有3人,偷了16兩香火錢。
事后方丈問文迪:“你是怎么知道的?”
文迪解釋道:“強盜們說每人分4兩銀子就多出4兩,如果每人分8兩銀子就少了8兩,就是說第二種分法需要的銀子要比第一種分法需要的銀子多出4+8=12兩。由于分銀子的人數(shù)是不變的,所以第二種分法比第一種分法每人多得8-4=4兩,由于每人多分4兩就比第一種分法超出了12兩,所以分銀子的人數(shù)應該是3人,推算出他們一共盜得16兩銀子?!?/p>
方丈對文迪的聰明才智大加贊賞。
甲趕了一群羊去找茂密的草地,這時乙牽著一只肥羊在后面跟上來,乙問甲:“你趕的羊有100只嗎?”甲回答:“我的羊不是100只。在我現(xiàn)有羊的基礎上加上我現(xiàn)有羊的只數(shù),再加上現(xiàn)有羊的一半,還加上現(xiàn)有羊的一半的一半,最后加上你牽的這只羊,就正好是100只,請你猜猜,我現(xiàn)在有多少只羊?”
畫圈圈法
方丈見文迪十分聰明,便把他帶到藏經(jīng)閣。方丈拿出一卷經(jīng)書對他說道:“這卷經(jīng)書中有一題老納參悟不透,想請小施主幫忙!”
文迪正愁沒辦法討好方丈,見方丈向自己請教,便拍著胸脯說:“沒問題!”
老方指著書中一題說:“寺僧九十九,傭耕皆自執(zhí)。傭作七十三,耕者猶八十。結跌惟九人,競日持佛事。須幾兼耕作,智士應不迷?!?/p>
文迪想了想,明白了這首詩的意思。一寺院有99位僧侶,其中有80人種地,有73人做寺院的雜活,還有9人是既不種地也不做雜活的誦經(jīng)長老,請問在這個寺院中既種地又做雜活的僧侶有多少人?
文迪拿起一支毛筆在宣紙上畫了幾個圈,只用了一兩分鐘就求出了既種地又做雜活的僧侶有63人。
老方丈問:“這是什么辦法?”
文迪笑道:“這是集合圖,也叫韋恩圖,,是英國數(shù)學家韋恩創(chuàng)造的解題方法,就是把確定范圍內事物看成一個集合。這道題目用集合法解再簡單不過:99-9=90人,求出種地與做雜活的人數(shù),用90-80=10人,求出只做雜活的人數(shù),再用73-10=63人,就可求出既種地又做雜活的人數(shù)了?!?/p>
“英國?韋恩?”方丈被文迪這么一說,更糊涂了。
文迪意識到自己又一不小心露餡了,便假裝伸了個懶腰:“方丈,我遠道而來,已經(jīng)很累了,我們明天再探討吧?!?/p>
夜深了,文迪聽到遠處傳來吟詩聲:“遠望巍巍塔七層,紅燈點點倍加增,共燈三百八十一,問問塔尖幾盞燈?”
沒想到老方丈也沒有睡著,他脫口而出:“3盞!”
文迪沒想到方丈算得這么快,便輕聲問道:“方丈,你為何算得這么快?”
方丈笑道:“我們寺里的塔燈就是這么懸掛的?!?/p>
文迪突然想起來,這首詩是程大位寫的,那屋外吟詩之人肯定是他了。文迪連鞋也沒顧得上穿就追了出去,黑漆漆的夜晚,除了幾盞燈籠,什么也看不清?!鞍?,要是找到程大位,既能跟他學詩,又能學數(shù)學該有多好呀!”
有一座寶塔共七層,每層都有紅燈籠,從上往下每層盞數(shù)都是上一層盞數(shù)的2倍,整座寶塔一共有燈381盞,問頂層有多少盞燈?
流落街頭
第二天,文迪拜別了方丈,在城里四處尋找程大位,一連找了好幾天,也沒發(fā)現(xiàn)線索。又累又餓的文迪剛在大街一個墻角蹲下來,“鐺!”一枚銅錢扔在了他面前的一個破碗里。
“喂!我不是乞丐!”文迪低頭看了看臟臟的自己,自嘲道:“是得洗個澡了?!蔽牡献哌M“悅來客?!?,就被店家拎了出來?!靶〗谢ㄗ樱e處玩!”
這時一位中年男子走進店里想要住宿,只見店家笑道:“程大位,人家都說你聰明過人,我來考考你。九百九十六斤綿,贈分八子做盤纏,次第每人多十七,要將第八數(shù)來言,務要分明依次第,孝和休惹外人傳?!?/p>
程大位想了一會兒,剛想回答,文迪走進來說道:“這有何難?這是典型的等差數(shù)列問題,996斤棉花,分別贈送給8個子女做旅費,長子184斤,次子167斤,三子150斤,四子]33斤,五子116斤,六子99斤,七子82斤,八子65斤?!?/p>
程大位大吃一驚,連忙和文迪交談起來,稱贊他:“小小年紀就有這等才華,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文迪暗自慶幸:“幸虧自己這段時間惡補了數(shù)學,要不然也沒機會和大數(shù)學家零距離接觸啊?!?/p>
晚飯時間到了,程大位邀請文迪共進晚餐,文迪欣然答應,兩人來到餐館。
只見餐館許多大漢正在喝酒,程大位詩興大發(fā),吟道:“三百七十八里關,初行健步不為難,次日腳痛減一半,六朝才得到其關,要見每朝行里數(shù),請公仔細算相還?”
文迪知道這程大位又在考自己了,他知道這是個等比數(shù)列的問題,正準備拿出平板電腦計算答案,卻不小心被程大位看到,程大位驚嘆道:“此為何物?能否借我一看?”
文迪大肆宣揚了一番:“我這東西可是寶貝,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要輕輕一點,什么都能知道……”幾位大漢眼饞得恨不得現(xiàn)在就搶過來。
文迪心想這下可壞了,如果平板電腦被壞人搶去,那自己就永遠也回不去了。他連忙稱自己要上廁所,乘機穿越到了清朝。
程大位這道詩題大意是說:總路程378里,第一天以后,每天走的路程是前一天的一半,總共六天到,求各天走的路程?你能算出來嗎?
數(shù)字入詩
對于清朝人而言,文迪的裝扮實在是怪異。留著小平頭,路人對著他指指點點,最要命的是他沒有留小辮子,根據(jù)清朝律法,這可是殺頭的罪名。
文迪意識到寺廟才是最安全的地方,因為和尚都是光頭不用留辮子,于是他又削肖溜進了一座臨江的寺廟。
正在江邊閑逛的文迪,突然注意到江邊有一條小船。船上一個漁翁披著蓑衣戴著斗笠在釣魚,文迪觸景生情,想到了清朝詩人王士稹寫的一首詩,便吟誦起來:“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好詩!以數(shù)字入詩,意境高遠!”漁翁收起釣魚竿跳上岸,對著文迪就是一番夸獎:“小小年紀竟有這般才學,真是難得!”
“在下徐子云,想和小朋友結成忘年交,不知可否?”漁翁脫下蓑衣和斗笠。
“這詩不是我寫的,我是……”文迪還沒講完,徐子云打斷了他的話,說道:“依你所說,我其實也有一詩,你聽聽看。一帆一槳一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怎么樣???”
文迪一臉慌亂,不知如何作答。徐子云接著說道:“沒關系!我們同宿寺廟,晚·上秉燭夜談!”
他倆來到寺廟中,看到和尚們正在吃飯,徐子云又吟道:“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盡不差爭。三人共食一碗飯,四人共吃一碗羹。請問后生明算者,算來寺內幾多僧。”
文迪有些不滿,心想:想跟我交朋友,可老是出題考我,這朋友還能不能好好玩耍了。
文迪借說肚子疼,跑到廁所翻看著平板電腦的資料,原來徐子云還是清朝的數(shù)學家,著有《算法大成》一書。他心想:沒想到這些大詩人對數(shù)學都有研究呀!
這讓文迪感到羞愧,意識到了爸爸媽媽的良苦用心。經(jīng)過一段段神奇的穿越,文迪變得更好學了,也對數(shù)學學習有了新的認識。他暗暗下定決心,等學好數(shù)學后,再穿越回來和古人好好比試一番。
此詩題出自清朝人徐子云的《算法大成》,題目大意是:山上有一古寺,在寺廟里,3個和尚合吃1碗飯,4個和尚合分1碗湯,一共用了364只碗。請問:寺里有多少個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