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峰 浙江省溫嶺市新河中學高三(7)班
合上這本“最具靈性光輝的生命筆記”,抬頭,看到身邊的同學或奮筆疾書,或冥思苦想——都在刷題。高三的日子一日少一日,在最初的豪情壯志被苦悶的生活磨去棱角后,有些喪氣話已經(jīng)漸漸聽得到了。
“這日子什么時候才是個頭???”一聲哀嘆,揉一揉酸痛的手腕,低下頭,又淹沒在題海中了。
我合上摘記本,瞥見《病隙碎筆》中的一句話:“無聊的人總是為皈依標出一處終點,期求著一勞永逸的福果……”
再過五個月,我們高中的終點站就要到了,十二年的中小學生涯就要結(jié)束。我們在沖刺,千方百計地想擠進一所好大學。我們描繪著未來藍圖,以期待將來坐享幸福來減輕眼前刷題的痛苦。從前大人嚇唬我們“讀不好書就沒飯吃”,這已經(jīng)是老古董了,我們不信,就像現(xiàn)在不太信考上好大學就一定有好日子一樣。我們拒不承認迷茫,狂熱地刷題,追求我們的“智慧”與分數(shù)。
周國平先生在評論《病隙碎筆》時寫道:“……智慧又不會僅止于智慧,它必不可免地要走向信仰了?!蔽覀儚男”唤虒в欣硐胗行拍畹刈非笾R、“智慧”,我們走了十二年“精神之路”,如今接近終點,有必要思考一番,詢問自己的信仰。
沒有晝夜的日子,還有五個月,把自己的一切交給分數(shù),老師說這一年感情、精神、思想全部靠邊站,有愛情也要成為激發(fā)高考的工具,父母生病更要讓我們用分數(shù)來安慰他們,要化為動力在高考之路上加油。這一切都準備用高考后的狂歡來償還。
何止五個月,五年,十年,整整十二年,我們都是靠這虛構(gòu)出的未來物質(zhì)天堂讓自己麻木著走過來。
史鐵生先生的警告很嚴厲:“倘其預設下絲毫福樂,信心便容易蛻變?yōu)橹\略,終難免與行賄同流。甚至光榮,也可能腐蝕信心。”
或許我們會因“福樂”而找不到信仰?!斑^上好日子”與“追求智慧”都拿終點站來讓我們飲鴆止渴,拾起重重的“敲門磚”,扔不遠了,過頭才發(fā)現(xiàn)自己在物欲里轉(zhuǎn)了個大圈,杜撰出一個“一勞永逸”的終點站,貼上精神與信仰的標簽。
王小波先生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zhì)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边@種憤怒一定是在物質(zhì)上的。史鐵生先生認為,神是超越了物質(zhì)限制的,“以其無限”而成為人們“眺望的終極之點”。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局限。人力不論多大,貪念都可以成長到這個人的能力范圍之外,遲早有苦求而不得的一天。貪無盡,“那些只是隨著肉身的欲望而活的,你會說他沒有靈魂”。神,不是物質(zhì)上的福樂施舍,更重要的是其無限廣博的精神可以供我們進行“思想的朝圣”,收獲內(nèi)心充實的幸福?!拔镔|(zhì)性天堂注定難為,而精神的天堂恰于走向中成立……”就好像皈依者在一聲聲誦經(jīng)聲中,一點點進入深妙的佛法,一次次蕩滌自己的心靈。對自身的反省和追問,正是極樂的源頭?!跋蛏葡蛎赖穆肥且粭l永遠也走不完的路?!彼?,“皈依并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皈依是一種心情,是一種行走的姿態(tài)”。
物質(zhì)的路與精神的路都是無盡的,沒有終點站的。物質(zhì)之路因外在有限而帶來痛苦,精神之路則求諸內(nèi)心而帶來幸福。
敬畏生命,虔誠待物,這是史鐵生先生在病隙給我們發(fā)出的精神召喚。
十二年,就要到終點了。精神,該出發(fā)了。
點評
物質(zhì)的高地是金山銀山,精神的高地在哪兒?在經(jīng)聲中,在圣哲的宏論中,還是在藝術中?不論你到哪里,精神就在路上,在知行合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