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考生
近日,一張央視新聞報道的截圖在網(wǎng)上流傳:與會人員倒拿手冊。一時間,諷刺、挖苦撲面而來。直至央視澄清會議手冊印刷裝訂之實,才昭示了真相。
不知現(xiàn)在,那群義憤填膺稱其“裝模作樣”的鍵盤俠,有何感想?
也許有人臉一紅,繼而大拍胸脯,感謝網(wǎng)絡的“非實名”評論。人們相互不知,掩蓋了自己的無知與人云亦云。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面對子路的指責時就說過:“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此言得之。
我想之前妄加評論的人們,可能都不曾有幸親臨國際會議的現(xiàn)場,不知其手冊刊印之事實,張口就“噴”,恐怕算不上君子吧。同樣,近日傳播甚廣的公交車墜江事件,也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前奏。
在公交車的“黑匣子”尚未露面之時,一名開小汽車的女司機疑為此次事故的誘因。只是“可能”二字,便足以燃起輿論的熊熊大火。無數(shù)“正直”的人指責女司機的“不當行車方式”,似乎不親自審訊她,難以解自己的心頭之恨。然而,當事實的真相隨同那沉江的公交車一同被打撈上岸時,那團火“噗”地就滅了。人們立刻如潮水般涌向了另一邊,以國民的憤怒與悲哀壓制住了自己的淺薄與無知。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每個人擲筆一呼,就可能引導社會輿論的走向;每個人都能被聽見,被關注。蝴蝶效應正頻頻在我們的面前上演??陀^上來說,這確實是一件好事,就如同古希臘的雅典開民主之先河,在專制盛行的古代社會如同明星般閃亮而耀眼。
可我更希望我們能看見在這之下的隱患。就像抽簽選舉、輪流坐莊一樣,輿論的便利給“多數(shù)人的暴政”提供了條件。這時候我們所需要的理性,不正是“闕如”嗎?
闕,不發(fā)表意見,先思考。
可以說這是一段空白,又不全是。在發(fā)表評論之前,給自己一刻鐘的空白。讓理性進駐,“真的是這樣嗎?”這個問題很簡單,簡單到我們小時候經(jīng)常掛在嘴邊。而長大后,忙碌與便捷驅(qū)趕著效率,我們不再探究真相,我們認為我們的所見所聞都是無須證明的公理,而事實往往不是簡單的對與錯。闕如,體現(xiàn)出一份理性。
闕,不發(fā)表意見,先傾聽。
如果人們在發(fā)聲之前能了解一下國際會議的常識,能聽一聽女司機的辯護,輿論的走向也許會大不相同。闕如,體現(xiàn)一份尊重與修養(yǎng)。
在如今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時代里,我們從來就不缺熱鬧,不缺聲音。我們?nèi)钡氖且环堇硇裕环蓐P切,一份君子般的闕如。我多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人們能跳脫出滾滾向前的盲目之流,不成為一顆無用的泥沙容身于此不知所終。而是停下,思考,傾聽,于沉默中追求真相,在闕如中成就高尚。
簡評
作者針對不明真相時應如何發(fā)言,如何警惕輿論的盲目性,提出了個體的獨特見解——不知則闕如。題目即觀點,又回應了對《論語》中“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的深入理解。結構清晰,具有典型性,符合“引—議—聯(lián)—結”的行文思路,整體寫作思路明確。簡潔引述問題后議論得出觀點,聯(lián)系現(xiàn)實自然想到了公交車墜江事件,同樣指向了人們的盲目發(fā)聲背后是掩蓋無知,解決之道的提出順理成章。
特別值得學習的是,對于解決問題的方式,并非流于膚淺的“要理性、要冷靜”等空話、套話,而是真正提出個體深入思索后的觀點:“闕,不發(fā)表意見,先思考”“闕,不發(fā)表意見,先傾聽”。兩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每一個觀點后又都有獨特而精當?shù)目偨Y:“闕如,體現(xiàn)一份理性”“闕如,體現(xiàn)一份尊重與修養(yǎng)”。
該篇得分為5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