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天
有一位讀者說,她和男友相戀四年,兩人都性格外向,朋友也很多,經(jīng)常一起聚會。在外人看來,他們過得有聲有色,但回到家后,兩人就沒有了交流。她很難理解,為什么可以和朋友聊一個晚上,和戀人卻無話可說。
這很有可能是關系親疏的問題導致的。兩人與朋友的交流可能只是一種表面的交流,如聊新聞八卦、吃喝玩樂,這是我們社會功能的一部分。我們和普通朋友在內心里并沒有走得那么近。但在親密關系中,這種表面的交流就失去了意義。我們都渴望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卻又無法有更深入的交流,很可能是都害怕向對方暴露內心。
有一位來訪者,她的婚姻在外人看來很幸福,但她有了外遇。她充滿內疚,既想維持現(xiàn)在的婚姻,又沒辦法放下那段感情。于是,她去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她說,自己在這段婚姻里過得并不幸福,因為她和丈夫完全沒有交流,僅有的交流就是做愛。她很希望丈夫能夠多看她一眼,能夠用心聽聽她說話,或者只是單純地擁抱。
當咨詢師問她是否和丈夫提過自己的想法,她很堅定地說,不愿去提這些要求,她只是希望丈夫能夠主動做到這些。她很擔心,如果告訴了丈夫這些真實的想法,最后她還是會失望。她嘗試過跟丈夫表達,丈夫的確在一段時間內會更多地關注她。但她覺得那并不是丈夫主動做的,丈夫實際上并不重視她。
她的人生經(jīng)驗不斷地告訴她,如果暴露內心,就會帶來傷害。這樣的經(jīng)驗可能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所經(jīng)歷和學習的。也許我們從小的時候,就不允許在親人那里展示內心;在父母那里展示感受,可能被指責和貶低。于是,我們不能、也不敢說出內心真實的話語。比如,問:“你在干嗎?你要去哪里?”很有可能是希望對方關心自己,能留下來陪自己。說“你好煩”可能是想表達渴望擁有獨立空間的情緒。但我們沒有直接說出這些想法,而是用激烈的詞語發(fā)泄情緒。因為我們覺得對方應該知道,對方也應該會明白。
因此,當我們在親密關系中走得越來越近時,我們反而會害怕表達真實的感受。我們切斷了彼此之間內心的交流,用情緒圍起的城墻越來越厚,最后就演變成雙方的情緒斗爭。
你是否能真正接受對方,意味著你是否能直面自己的內心。有一位男性來訪者,說當妻子表現(xiàn)出脆弱的一面時,他就很生氣;當妻子與他談論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他就感到不悅,就對妻子講大道理。夫妻倆經(jīng)常為此吵架,妻子覺得丈夫不夠關心自己,她抱怨只是期待安慰,結果丈夫卻教育她。
咨詢師讓丈夫表達內心的感受。在他的內心深處,他很想幫助妻子排憂解難,但又覺得幫不上忙,內心不斷積聚的負罪感或挫折感,慢慢轉變成自卑。因此,每次妻子抱怨時,他就用道理來壓制。
他真正的內心沖突是,他不允許自己有脆弱無助的一面,同樣也不能接受妻子有抱怨的情緒。因為妻子的抱怨,會深深激發(fā)起他內心的無力感。
當他看到自己內心的這一面時如釋重負。他終于明白,只要陪伴就好。當他承認自己的無力、可以面對自己的無力感時,他感到輕松,他們的關系也變得更流動。
很多時候,我們只要以一種關愛的方式,認真聽對方說話就足夠了,不必非得做什么,有些時候我們可能也做不了什么。
心理咨詢師付麗娟說:“親密關系的本質,是伴侶雙方互為投射認同的場所。如果我們不能覺察各自無意識投射的內容,親密的關系也終將是寂寞的游戲。我們渴望關系,渴望有真實的鏈接,去學習各種溝通技巧和方法,但我們可能忽略了,我們首先需要面對的是真實的自己。”
對自己真實,也許才是幸福的開始。
(摘自作者微信公眾號“不懂點心理”)(責編 芳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