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OK
懷上老二后,我就開始在家里反復強調(diào):“護大不護小?!毕M憬悴粫械铰洳睢H欢?,大人給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家里多了個小的,最慘的是誰?不用說,肯定是老大。我家的這種狀況尤其突出。因為老二是雙胞胎。
我們自認為在生二胎前已經(jīng)做足了姐姐的思想工作。
弟弟們出生后,只要姐姐放假,爸爸就帶她去各地旅游:到曼谷吃咖喱蟹,到內(nèi)蒙古悠閑地騎小馬。我可以出門后,帶她去吳哥窟看日出,去俄羅斯看名畫。但姐姐的脾氣還是與日俱增:“你們只對大小寶好!對我一點都不好!”
爸爸耐著性子解釋:“我們帶你出去玩,帶弟弟了嗎?我們給你買好吃的,給弟弟買了嗎?”結果,她的反駁讓我們無言以對:“不帶弟弟出去,是因為弟弟不能出去;不給弟弟買,是因為弟弟還不能吃!”
姐姐的脾氣見長,我的脾氣也在加速度,我們的戰(zhàn)爭在小寶寶一歲之后開始頻繁爆發(fā)。
姐姐:“媽媽,快來陪我。”
我:“我在陪弟弟睡覺。等一會兒?!?/p>
姐姐:“等、等、等。為什么每次都讓我等?!”(甩門)
姐姐和弟弟都要玩滑板車。
我:“姐姐,你玩別的嘛!”
姐姐:“為什么都要我讓給他!”(大哭)
一天回家的路上,我忽然覺得姐姐即自己。想到孩子他爹忙工作的時候,有時候我也會充滿怨氣。工作有時就是我和她爹之間的“第三者”;那么弟弟們也許就是我和姐姐之間的“第三者”了,專寵沒有了,能不生氣嗎?
也許,專寵待遇的消失,讓他們覺得自己擁有的東西被剝奪了,權利被侵犯了,因此會嫉妒弟弟妹妹,行為上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
既然是“爭寵”,重點就在于比較。父母越是努力做到公平,孩子就越會在公平問題上小題大做。姐姐就經(jīng)常會問我們:“為什么他們的玩具比我多?”“為什么他們還不起床?”為什么、為什么……對姐姐來說,她經(jīng)歷了一分三的過程,對公平的理解不僅僅是我們通常想的“一模一樣”,而是“要和以前一樣”。
所以,在這個特殊階段,我準備對姐姐更好一點,三個孩子都在的時候,多考慮她一點,多照顧她一點——讓她能更順暢地度過這個時期。果然,一起去度假,弟弟們睡覺,我陪著她,她看書,我睡覺;她在玩,我看書。這樣,她的脾氣居然變得溫和了。
當然,僅僅對她溫和還不夠,還得對“第三者”溫和才行——畢竟他們?nèi)愕苓€要相親相愛一輩子呢!于是,我將他們仨視為小團體。遇到問題,自己協(xié)商,找出三個人都能接受的辦法。他們無法達成共識時,就取消產(chǎn)生爭議的活動或玩具。當姐姐還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同等待遇時,請她說明原因,并讓她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媽媽或爸爸,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關于公平的問題,我不會妄想它會在姐姐的生活中消失。相對于獨生子女來說,姐姐和弟弟們在一起長大的過程中,會更早地理解平等并不意味著相同,更能學會“求同存異”。這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
(摘自《新民晚報》)(責編 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