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洵
編者按: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后可能出現低血糖,早期表現為心慌、手抖、出汗、無力、有饑餓感、面色蒼白等。一些糖尿病患者往往只關注高血糖,忽視了低血糖的危害。
?主要危害
正常人的血糖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的。成年人空腹血糖濃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低于3.9mmol/L即可診斷為低血糖。低血糖可能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現無感知的低血糖,危害更大。
低血糖的主要危害:
1.損害腦功能。腦細胞儲存葡萄糖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低血糖的情況下僅能維持數分鐘腦部活動對能量的需求。因此,較長時間的重度低血糖可嚴重損害腦組織。低血糖昏迷超過6小時可能出現永久性不可逆轉的腦功能障礙。
2.誘發(fā)和加重心血管疾病。低血糖時,體內的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長激素等激素增加,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從而誘發(fā)心律失常、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
3.造成血糖波動,使糖尿病難以控制。低血糖可能導致反應性高血糖,使糖尿病病情加重。
4.其他,如跌倒等。
?發(fā)生原因
1.不規(guī)律進食或進食過少。降糖藥物濃度和血糖濃度不匹配時容易出現低血糖。低血糖是注射胰島素的常見不良反應??诜堤撬幹谢请孱愃幬镙^容易引起低血糖,尤其是強效、長效的磺脲類藥物。
2.運動過度或空腹運動。運動可明顯增加肌肉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使血糖降低。運動過度或空腹運動可能會引起低血糖。
3.肝、腎功能異常。肝功能異常時肝糖原儲備不足,腎功能異常時腎臟對胰島素的滅活及清除能力下降,均容易導致低血糖。
4.飲酒。飲酒會減少肝糖原的輸出,空腹飲酒更容易引起低血糖。
5.多病共存,多重用藥。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時也會引起低血糖。
6.不遵從醫(yī)囑用藥。
?如何預防
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的低血糖不可忽視,重在預防。糖尿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更應注意預防低血糖。具體措施如下:
1.個體化血糖控制。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時不應采用“一刀切”式的治療方式,而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病程、受教育程度、認知功能、對藥物不良反應的易感性、并發(fā)癥等情況來分層管理。一般來說,血糖控制目標分三個層次,即嚴格控制、一般控制、寬松控制。嚴格控制,指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4.4~6.0mmol/L,餐后2小時或不能進食時任一時間點血糖水平6~8mmol/L。一般控制,指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6~8mmol/L,餐后2小時或不能進食時任一時間點血糖水平8~10mmol/L。寬松控制,指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8~10mmol/L,餐后2小時或不能進食時任一時間點血糖水平8~12mmol/L,特殊情況可放寬至13.9mmol/L。下列人群大多選擇寬松控制,如低血糖高危人群、糖尿病病程大于15年者、有無感知性低血糖病史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動大并反復出現低血糖者、伴有心血管病及有心血管病高危因素者。此外,年齡80歲以上的患者、預期壽命小于5年者(如癌癥患者)、接受胃腸外營養(yǎng)者,也多采用寬松控制。
2.加強糖尿病知識教育。給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普及糖尿病相關知識,使其學會識別低血糖,掌握自救方法,如隨身攜帶糖果、餅干和糖尿病急救卡等。
3.調整飲食。合理飲食應貫穿糖尿病治療的全程。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飲食搭配,進食時間、食物分量不能隨意變動,若食量有變化,應及時咨詢醫(yī)生意見,調整藥物劑量。日常應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進食三餐,易出現低血糖或病情不穩(wěn)定的患者應在三次正餐之間增添2~3次加餐。注意控制總熱量,做到加餐不加量。此外,應盡量戒酒。
4.規(guī)律運動。運動是糖尿病患者綜合治療的重要方法。糖尿病患者運動要有計劃,做到適量、規(guī)律,盡量避免劇烈運動、空腹運動、餐前運動。運動量增加時應及時加餐或酌情減少降糖藥物的用量。
5.合理用藥。未遵醫(yī)囑用藥、藥物劑量過大、服藥時間不對等都可能引起低血糖?;颊邞撟襻t(yī)囑用藥,及時調整降糖方案,老年患者要謹慎使用胰島素或胰島素促分泌劑。某些藥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心得安等,因會與降糖藥物相互作用,增強降糖效果,合用時應注意。有肝、腎功能異常的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藥的劑量應更少。
6.定期監(jiān)測血糖,尤其在環(huán)境、運動等因素改變時要密切監(jiān)測血糖。
?應急措施
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后要立刻采取措施。若出現心慌、手抖、出汗、無力等癥狀,可立即飲用糖水、蜂蜜、含糖飲料或進食含糖較多的餅干或點心等。需要注意的是,服用阿卡波糖的患者如發(fā)生低血糖則需口服葡萄糖或靜脈注射葡萄糖治療。對于低血糖昏迷的患者或者低血糖癥狀持續(xù)不改善的患者要立即送往醫(yī)院就診,以防止嚴重低血糖對身體造成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