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英, 常明則, 張格娟, 李仕林
面部起病的感覺運動神經元病(facial onset sensory motor neuronopathy),又叫FOSMN綜合征,以不對稱性三叉神經支配區(qū)域的感覺障礙起病,繼而出現下運動神經元損害,是一種少見的慢性神經退行性疾病。現報道我科診斷的1例FOSMN綜合征病例,并結合文獻進行臨床及電生理特點分析。
患者,女性,52歲,以“言語含糊2 y,加重伴飲水嗆咳1 y”之主訴于2019年1月18日就診。2 y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舌根發(fā)硬、言語含糊、吐字欠清晰,未予診治。1 y前上述癥狀逐漸加重,并出現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咀嚼無力,行喉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胃鏡:賁門潰瘍。6 m前,出現左肘關節(jié)以下發(fā)木感,伴頸部疼痛及左肩肌肉跳動,行走左右搖晃,不穩(wěn)感。否認吸煙史及家族遺傳病史。查體:神志清,構音障礙,雙側角膜反射減弱,雙側額紋及鼻唇溝對稱,懸雍垂居中,咽反射減弱,伸舌居中。雙側胸鎖乳突肌萎縮,四肢肌容積正常,肌力Ⅴ級,肌張力正常。雙上肢腱反射未引出,雙下肢腱反射(),病理征陰性,Romberg征陰性,右側顏面部針刺覺減退,左肘關節(jié)以下針刺覺減退。追問病史,患者5 y前出現右側顏面部發(fā)木感,逐漸加重并累及左側。輔助檢查:血、尿、糞常規(guī)、肝腎功、電解質、血脂、血糖、甲功、腫瘤系列及免疫相關檢查正常。乙酰膽堿受體抗體(-),新斯的明試驗(-)。胸片、心臟彩超及頸部彩超正常。腹部彩超:肝囊腫。頭部MRI+MRA+DWI:雙側額葉小缺血灶。頸椎MRI:頸椎輕度骨質增生。肌電圖:(1)四肢運動神經及雙側面神經CMAP正常;(2)雙上肢感覺神經SNAP波幅減低,雙下肢感覺神經SNAP波幅正常;(3)左上肢F波波幅增高,可見巨大重復F波(見圖1);(4)雙側瞬目反射異常:雙側R1未引出,R2及R2’潛伏期延長(見圖2);(5)重復電刺激:低頻及高頻刺激均未見明顯衰減或遞增;(6)針電極肌電圖: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肱二頭肌及三角肌可見運動單位電位時程增寬,波幅增高,部分可見巨大電位,靜息相未見自發(fā)電位,提示:延髓及頸段支配肌肉呈慢性神經源性改變。
面部起病的感覺運動神經元病2006年由澳大利亞Vucic[1]醫(yī)生等首先報道并命名,是一種相對罕見、散發(fā)的綜合征。迄今全球共有40余例報道,國內僅3例。該病男性多見,40歲以后起病,1例為兒童起病,中位年齡51.2歲,病程1.2~36 y[2~4],以口周、口腔及顏面部麻木及感覺異常為首發(fā)癥狀,緩慢進展,逐漸發(fā)展至對側、頭皮、頸部、上部軀干及上肢。顱神經及上肢運動障礙出現于感覺癥狀之后,表現為飲水嗆咳、吞咽困難、肢體無力、肌肉萎縮及肌束顫動等下運動神經元損害體征。少數患者合并上運動神經元損害體征,病情進展迅速,預后不佳[5]。國內楊驪鵬等[6]報道1例合并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FOSMN綜合征。陽性體征包括構音障礙、角膜反射減弱或消失、顏面部針刺覺及輕觸覺減退、振動覺及位置覺保留。咽反射減弱,面部、頸部及上肢肌肉萎縮無力、肌肉震顫。雙上肢腱反射減退或消失,雙下肢腱反射保留。輔助檢查:CK正常或輕度升高,腦脊液蛋白一般正常,少數輕度異常,部分患者免疫相關抗體陽性:抗硫脂抗體(anti-sulfatide IgG)陽性,抗GD1b陽性,抗-硫酸葡萄醛酸副紅細胞糖苷脂(SGPG) IgG抗體及抗髓鞘相關糖蛋白(MAG) IgG抗體陽性[1,7]。頸椎MRI晚期可出現頸段脊髓萎縮。
圖1 雙上肢F波:左上肢F波波幅增高,可見巨大重復F波
圖2 瞬目反射:雙側R1均未引出,雙側R2及R2’潛伏期延長
肌電圖瞬目反射異常為特征性的表現,異常率81.5%[3],表現為R1、R2、R2’潛伏期延長或波形消失。瞬目反射異常與三叉神經感覺主核、脊束核神經元丟失、膠質細胞增生及病理發(fā)現三叉神經有髓神經纖維減少有關[1,8]。雙上肢感覺神經SNAP誘發(fā)波幅減低,隨著病情進展,波幅逐漸降低,考慮與背根神經節(jié)感覺神經元丟失有關[1],雙下肢感覺神經SNAP波幅相對保留,一方面與其嘴-尾方向發(fā)病特點有關,下肢最晚累及;另一方面病理活檢證實腓腸神經存在有髓神經纖維丟失及發(fā)生瓦勒變性[1],由于腓腸神經的感覺纖維較正中神經和尺神經的感覺纖維更為粗大,其有髓神經纖維瓦勒變性相對較慢,加之電生理檢查的敏感性致其較晚被檢測到有關。Sonoda等[9]報道1例FOSMN綜合征患者雙上肢運動神經末端潛伏期延長,給予激素治療后潛伏期較前縮短,波幅增高。經顱磁刺激(MEP)無皮質過度興奮性[6]。針電極肌電圖提示局部或廣泛慢性神經源性病變肌電圖改變,靜息相可見纖顫電位、正銳波及束顫電位,運動單位電位時限增寬、波幅增高,可累及延髓、頸段、胸段及腰骶段所支配肌肉,與脊髓各節(jié)段前角細胞丟失有關[1]。應與ALS、肯尼迪病、平山病、進行性延髓麻痹、脊髓型頸椎病等相鑒別。該患者靜息相未見明顯自發(fā)電位,國內也曾報道1例患者無纖顫及正銳波[10],考慮與病情發(fā)展緩慢以及目前尚屬疾病早期階段有關,應定期隨訪,觀察肌電圖動態(tài)演變。
本例患者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查體及特征性的肌電圖改變,輔助檢查排除干燥綜合征、脊髓延髓空洞癥、肯尼迪病等其他疾病后診斷為FOSMN綜合征。該病發(fā)病機制尚存在爭議,目前已知的研究傾向于神經變性病,尚無標準治療方法。大多數患者對于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漿置換治療無效,少數患者給予免疫球蛋白或血漿置換癥狀部分緩解后病情仍在進展[9,11]。該病預后較運動神經元病稍好,病情進展相對緩慢,出現上運動神經元損害、頭部下垂體征及早期的延髓癥狀提示預后不佳[5,12]。
面部起病的感覺運動神經元病(FOSMN綜合征)是近年新發(fā)現的一類先后累及感覺神經元及運動神經元的罕見疾病,除臨床表現外,神經電生理檢查具有典型改變。其顯著特征為患者瞬目反射存在異常,其次雙上肢感覺神經SNAP波幅減低及慢性神經源性病變肌電圖改變。除重視詳細病史采集、全面細致的體格檢查外,瞬目反射更能客觀準確反映三叉神經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