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雙 劉萍 王希娟 張冰雪
[摘要]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大動脈僵硬度及其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選取該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于該院接受健康體檢的150名患者為對照組,對所有患者的頸動脈超聲和脈搏波傳導速度進行檢測。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收縮壓、體質量指數、空腹血糖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和脈搏波傳導速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單側和雙側頸動脈斑塊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2型糖尿病患者脈搏傳導速度多元性回歸分析發(fā)現,患者的年齡、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收縮壓、C反應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是影響大動脈僵硬度的主要危險因素。結論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大動脈彈性明顯減退的現象,患者的年齡、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收縮壓、C反應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是影響大動脈僵硬度的主要危險因素,在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當對上述危險因素進行嚴格控制,提升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對患者的治療預后。
[關鍵詞] 2型糖尿病;大動脈僵硬度;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2(b)-0022-02
2型糖尿病史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終身綜合性代謝疾病,屬于糖尿病的一種,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2型糖尿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有研究發(fā)現,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著動脈粥樣硬化的現象,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都會造成不良影響[1]。為了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大動脈僵硬度及其相關危險因素,選取該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名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于該院接受健康體檢的150例患者為對照組,對所有患者的頸動脈超聲和脈搏波傳導速度進行檢測,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作為觀察組,男81例,女69例,年齡43~80歲,平均年齡(58.2±2.4)歲,2型糖尿病病程1~8年,平均病程(3.8±1.1)年,均符合臨床上關于2型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0 mmol/L,口服糖耐量試驗2 h血糖≥11.1 mmol/L,糖化血紅蛋白≥6.5 mmol/L。選取同期于該院接受健康體檢的150例患者為對照組,男80例,女70例,年齡42~81歲,平均年齡(59.3±2.3)歲,對所有患者的頸動脈超聲和脈搏波傳導速度進行檢測。兩組患者的一般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
利用脈搏波速度檢測儀對所有患者的頸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和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進行檢測,檢測時讓患者靜息5 min,全身放松,患者頭部轉向被檢查側的對側,讓患者平臥在檢查創(chuàng)傷,保持平穩(wěn)呼吸,使用皮尺對患者頸股間的距離進行測量。使用壓力傳感器記錄患者脈搏的波形和傳導時間。使用超聲診斷儀對患者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進行檢測,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在1.3 mm以上定義為斑塊,讓患者取仰臥位,從橫向和縱向對患者的頸總動脈進行觀察,所有患者均測量3次取平均值。
1.3? 統(tǒng)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收縮壓、體質量指數、空腹血糖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和脈搏波傳導速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單側和雙側頸動脈斑塊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對2型糖尿病患者脈搏傳導速度多元性回歸分析發(fā)現,患者的年齡、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收縮壓、C反應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是影響大動脈僵硬度的主要危險因素。見表3。
3? 討論
2型糖尿病患者經常存在胰島素抵抗現象,所以對于胰島素的敏感性比較低,加上胰島素分泌不足,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經常會出現口渴、乏力等癥狀[2]。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著大動脈僵硬,患者發(fā)生血管性事件的危險性非常高[3]。
通過該次研究發(fā)現,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動脈彈性明顯下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出現的概率也非常大,動脈粥樣硬化在初期主要表現為動脈彈性減退,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測的主要指標是脈搏波的傳導速度,脈搏波傳導速度能夠反映出患者動脈的僵硬度和彈性指標,脈搏波傳導速度越小說明患者動脈的彈性越差,脈搏波傳導速度越大,說明患者動脈的彈性越好[4]。該次研究觀察組患者脈搏波傳導速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動脈彈性嚴重下降,大動脈僵硬明顯。此外,患者的年齡、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收縮壓、C反應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是影響大動脈僵硬度的主要危險因素[5]。對健康受試者的研究發(fā)現,輸注胰島素后會減少頸動脈血管舒張的反射波,說明血液循環(huán)中的高胰島素濃度可能導致平滑肌細胞增生和內皮功能障礙,使患者的動脈管壁僵硬度不斷增加。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大動脈彈性明顯減退的現象,患者的年齡、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收縮壓、C反應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是影響大動脈僵硬度的主要危險因素,在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當對上述危險因素進行嚴格控制,提升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對患者的治療預后。
[參考文獻]
[1]? 商廣蕓, 王宏宇, 范東偉,等.2型糖尿病患者大動脈僵硬度及其相關因素探討[J].臨床軍醫(yī)雜志, 2015,16(39):160-161.
[2]? 王君玓,商廣蕓,何為,等.2型糖尿病病人大動脈僵硬度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7,38(15):740-743.
[3]? Gismondi RA,? Oigman W,? Bedirian R, et al. Comparison of benazepril and losartan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vascular stiffnes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hyperten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 2015, 16(24):248-249.
[4]? 趙家仙.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僵硬度與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4,28(7):181-182.
[5]? 劉暉, 李志芳, 陳朔華, et al. 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對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僵硬度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7, 37(11):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