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娜娜,李海燕,易正珩,肖良珍,羅會珍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福永人民醫(yī)院 康復科,廣東 深圳 518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門診常見疾病,其主要病理改變?yōu)檠甸g盤在退行性變的基礎上發(fā)生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或脫出于椎管內,并壓迫相鄰的脊神經(jīng)根而產生腰腿痛癥狀[1]。目前保守治療LDH患者首選的治療手段包括按摩、牽引、中藥及針灸等多種治療,但療效不一[2]。近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內外環(huán)境失穩(wěn)是包括LDH在內的多種脊柱病變發(fā)生的重要原因,腰部和腹部核心肌群力量減弱、腰椎結構穩(wěn)定性差在慢性腰腿痛的發(fā)生和反復發(fā)作中具有重要作用[3]。國外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對腰腿痛患者進行核心肌群的穩(wěn)定性訓練,能夠有效改善癥狀[4]。針灸是中醫(yī)特色治療手段,通過多年的驗證,針灸是中醫(yī)治療LDH的有效手段,目前已成為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應用的非手術治療手段之一[5]。本研究自2017年起應用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聯(lián)合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并與單純針刺治療比較效果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中醫(yī)康復科門診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LDH患者16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物理與康復醫(yī)學診療指南》中LDH的診斷標準;②年齡>25歲,<70歲;③ 發(fā)病時間>3個月,腰腿痛、活動障礙癥狀以單側為主;④影像學檢查病變部位在L4/L5或L5/S1椎間盤;⑤意識清楚,能夠配合完成訓練;⑥自愿參加本次臨床試驗,并簽署協(xié)議書。排除標準:①有腰椎嚴重創(chuàng)傷或手術史;②合并腰椎畸形、腫瘤、結核及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③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發(fā)作者,腰背部癥狀嚴重不能完成訓練;④合并腰椎滑脫、髓核脫出及椎管狹窄等需手術治療;⑤腦血管疾病后遺癥患者,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⑥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將上述符合納入標準的160例LDH患者按照數(shù)字隨機表法分為針刺組和聯(lián)合組,每組80例,針刺組男46例,女34例;年齡26~69歲,平均(43.8±9.6)歲,病程(1.8±0.6)年,病變位于L4/L5椎間盤43例,L5/S1椎間盤37例。聯(lián)合組男41例,女39例;年齡27~69歲,平均(44.6±9.2)歲,病程(1.9±0.5)年,病變位于L4/L5椎間盤45例,L5/S1椎間盤35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病變部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1 針刺治療 主穴:腰4~骶1椎兩側夾脊穴、患側環(huán)跳、患側秩邊。配穴根據(jù)患側下肢的疼痛部位選擇,疼痛位于前部選足三里、痹關和伏兔;位于外側選懸鐘、昆侖和陽陵泉;位于后側則選殷門、委中和承山。針具選擇環(huán)球牌不銹鋼毫針,夾脊穴選擇0.3 mm×40 mm針具,無菌棉球消毒皮膚后垂直于皮膚緩慢刺入;環(huán)跳、秩邊0.3 mm×75 mm針具直刺,深度為1.5~2.5寸,深度以針感傳達至下肢為宜。配穴選擇0.3 mm×40 mm針具直刺1~2寸,提插捻轉得氣。主穴得氣后接達佳電針儀(型號6805-D)脈沖治療儀,連續(xù)波,設定頻率為5 Hz,電流強弱以肌肉出現(xiàn)節(jié)律性震顫且患者能夠耐受為宜。針刺治療每日治療一次,每周治療5次,每次治療時間為25 min。
1.2.2 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 ①動作由四足跪位開始,收腹,保持身體兩側穩(wěn)定,左手牽伸,右腿向后伸直,使右手和左腿受力,并且保持身體穩(wěn)定,做這個動作時,一定要盡量把抬起的上肢和下肢盡量延伸,做到有牽拉整個身體的感覺,每次可以維持10 s,左右交替各做10個,之后逐漸增加時間和強度。②平板支撐,就是身體要做到像一塊板子一樣被手臂支撐在地面上,但是每個部位都有相應要求,首先臀部高度保持不超過肩部,其次肩峰超過手臂的肘關節(jié),最后雙腳分開與肩同寬,每次可以維持5~10 s,之后逐漸延長時間。③俯臥,雙手向前自然平伸,盡可能抬高右腿和左臂,在最高點維持3 s,緩慢放下,然后相同的姿勢,抬高左腿和右臂,整個過程中要保持整個軀干緊貼在地面或者創(chuàng)面上,并且頭微微抬起,脖子不要過度用力,讓整個身體在運動中保持平衡。每次可以維持10 s,左右交替各做10個。④俯臥位,雙手向前自然平伸,同時抬起臀部和雙腿,讓自身的軀干和髖關節(jié)緊貼地面,在最高處停留5~10 s,感覺到腰背部肌肉緊張收縮,然后緩慢放下。⑤躺在運動墊上,將手臂放在身體兩側保持放松狀態(tài),把雙腳及小腿下部放在瑞士球上,通過收緊臀部和腿部肌肉保持骨盆抬離地面,但是整個過程中要求保持脊柱的中立位并且不允許腰背彎曲,每次維持10 s。⑥躺在運動墊上,將手臂放在身體兩側保持放松狀態(tài),把雙腳及小腿下部放在瑞士球上,通過收緊臀部和腿部肌肉保持骨盆抬離地面,然后交替地將一條腿從瑞士球上抬起,最高點保持5~10 s,整個過程中盡量保持瑞士球不動,左右交替各10個。⑦躺在運動墊上,將手臂放在身體兩側保持放松狀態(tài),把雙腳及小腿下部放在瑞士球上,通過收緊臀部和腿部肌肉保持骨盆抬離地面,用雙腳把球慢慢移向臀部,然后再慢慢伸直,10次/組,整個過程中都要保持骨盆離開地面,并且保持脊柱中立位,且不允許腰背彎曲。運動前后都要熱身運動,如有特殊情況,可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運動的種類和運動的時間強度。1次/d,5次/周。
針刺組接受針刺治療,聯(lián)合組接受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聯(lián)合針刺治療,兩組均治療4周及8周后評價療效。
1.3.1 腰椎功能評定 應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疾患療效評定系統(tǒng)[6]評價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共包括自覺癥狀、臨床檢查和日?;顒?個方面,評分范圍為0~29分,評分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好。
1.3.2 腰椎功能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應用Oswestry腰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7]評分評定,ODI指數(shù)共包括單項功能5個條目、疼痛1個條目、個人綜合功能4個條目,每個條目根據(jù)功能障礙情況評0~5分,評分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
1.3.3 疼痛程度 應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評價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0分為無痛,10分為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疼痛,由患者根據(jù)疼痛程度劃出相匹配的評分。
1.3.4 腰部活動范圍(range of motion,ROM)應用MicroFET3便攜式關節(jié)活動測試儀,以骶1椎體為定位,測量患者前屈、后伸和側屈角度。
1.3.5 療效評價 參照文獻[9]制定療效評價標準 :控制,無疼痛,腰椎活動不受限,直腿抬高試驗超過70°;顯效,疼痛減輕,腰椎活動基本不受限,直腿抬高試驗超過70°;有效,疼痛減輕,腰椎活動情況有改善,直腿抬高試驗超過60°,但不足70°;無效,疼痛癥狀及腰椎活動情況無改善。(控制+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
應用SPSS 20.0軟件分析統(tǒng)計數(shù)據(jù)。JOA、VAS、ODI及腰椎活動度均為計量資料,且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腰椎活動度及實驗室檢查指標組間、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JOA、VAS、ODI不同時間點組內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總有效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針刺組和聯(lián)合組分別有77例、76例患者完成臨床試驗,針刺組有2例認為療效不滿意、1例由于工作原因未能完成試驗;聯(lián)合組1例對療效不滿意、2例罹患其他疾?。X血管1例,交通事故1例)、1例由于工作原因未能完成臨床試驗。治療前兩組JOA、VAS、OD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JOA評分逐漸增加,VAS、ODI評分逐漸降低,治療4周、8周后,聯(lián)合組VAS、ODI評分低于針刺組(P<0.01)、JOA評分高于針刺組(P<0.0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治療前兩組LDH患者腰椎前屈、后伸、左屈及右屈活動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腰椎活動度均顯著改善(P<0.01),聯(lián)合組腰椎前屈、后伸、左屈及右屈角度均大于針刺組(P<0.0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治療后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903,P=0.01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前后JOA、ODI、VAS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JOA、ODI、VAS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shù) JOA ODI VAS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針刺組 77 11.4±2.6 14.5±3.1 19.5±3.7 27.6±5.4 16.2±4.5 9.2±2.3 6.8±2.0 5.4±1.5 4.2±1.4聯(lián)合組 76 10.9±2.8 17.3±3.4 23.6±3.9 28.1±5.6 13.8±4.7 5.7±1.5 7.0±2.2 4.6±1.4 2.6±0.9 t值 1.145 5.324 6.672 0.562 3.226 11.133 0.589 3.409 8.397 P值 0.254 0.000 0.000 0.575 0.002 0.000 0.557 0.001 0.00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活動范圍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活動范圍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前屈后伸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針刺組 77 31.7±9.0 59.1±12.2 15.859 0.000 9.8±2.8 18.3±4.5 14.073 0.000聯(lián)合組 76 30.5±9.2 72.9±13.7 22.398 0.000 9.4±3.1 23.7±4.7 22.141 0.000 t值 0.816 6.852 0.838 7.259 P值 0.415 0.000 0.403 0.000
續(xù)表2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核心肌群是指附著于髖關節(jié)、腰椎等骨骼,具有維持脊柱穩(wěn)定的一組肌群,共包括豎脊肌、多裂肌、腰方肌及腹直肌等29塊肌肉,這些肌群與腰痛的反復發(fā)作存在一定聯(lián)系[10]。LDH患者內源性穩(wěn)定系統(tǒng)受到破壞,脊柱趨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導致腰痛的發(fā)生[11];同時,內源性穩(wěn)定系統(tǒng)的破壞加大了外源性穩(wěn)定系統(tǒng)的負荷,久之可導致核心肌群痙攣、萎縮和肌力不足,這些力學的改變使脊柱的穩(wěn)定性進一步下降,形成惡性循環(huán),成為LDH患者腰痛久治不愈、反復發(fā)作的重要原因。Hosseinifar等[12]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慢性腰痛患者進行核心肌群穩(wěn)定性訓練,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評分,增加患側肌肉群的厚度,由此,筆者認為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對LDH所致的腰痛應有一定療效。針刺是中醫(yī)學傳統(tǒng)治療手段之一,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流量,緩解炎癥水腫,具有可靠的鎮(zhèn)痛效果[13]。夾脊穴是LDH針灸治療的常用穴位,取之可通達督脈、膀胱經(jīng)的經(jīng)氣,從而調和陰陽,通暢氣血[14]。針刺秩邊、環(huán)跳可舒筋活絡、緩解止痛,疏通腰部和下肢經(jīng)脈氣血。結合電針可促進腰部肌肉舒縮運動,緩解神經(jīng)根的壓迫,改善局部的炎癥反應[15]。本研究對77例LDH患者進行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聯(lián)合針刺治療,4周后與單純應用針刺治療的對照組比較,腰椎功能明顯改善,疼痛癥狀明顯減輕,8周后腰椎活動范圍明顯加大。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可提高LDH患者核心肌群的募集能力和耐疲勞性能[16],增強核心肌群的力量,尤其增強豎脊肌、多裂肌及棘間肌等位于深部椎旁肌群的肌力。使這些肌肉在運動時增強軀干肌群的協(xié)調性,從而增加脊柱的穩(wěn)定性,緩解LDH相關癥狀,改善腰椎功能,增加腰椎活動范圍。因此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聯(lián)合針刺治療LDH的療效優(yōu)于單純針刺治療,可使更多的LDH患者從中獲益。
但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并未進一步探討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聯(lián)合針刺治療LDH的具體機制,可作為筆者進一步研究的重點。另外,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聯(lián)合針刺治療LDH的長期療效也有待于增加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