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忠俊 李付奎 時明濤 李紅曉
目前,肝外門靜脈高壓(EPH-PVT)常用的手術方法為胃冠狀靜脈-門靜脈左支分流術(CV-LPV),但部分患兒胃冠脈直徑較短,不適用這種手術方式[1]。研究發(fā)現(xiàn),移植門靜脈系統(tǒng)血管間置、門靜脈主干-門靜脈左支分流術(iPV-LPV)在胃冠靜脈直徑較短病例中適用,安全性較高[2]。本研究以60例EPH-PVT患兒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門靜脈左支分流術對其的治療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
納入南陽市中心醫(yī)院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EPH-PVT患兒60例,根據(jù)手術方式將其分成A組(n=32)、B組(n=28)。A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3~12歲,平均(8.5±2.6)歲;Child-Pugh分級:A級25例、B級7例;臨床表現(xiàn):嘔血12例、黑便32例、腹腔積液13例。B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3~12歲,平均(8.5±2.7)歲;Child-Pugh分級:A級22例、B級6例;臨床表現(xiàn):嘔血14例、黑便28例、腹腔積液11例。研究方案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二、診斷標準
診斷參考《肝·門靜脈高壓癥外科學》[3]:①伴上消化道出血表現(xiàn),如黑便、嘔血等;②CT、B超等提示脾大,且伴脾功能亢進、門靜脈海綿樣變;③CT提示肝外門靜脈有血栓形成。
三、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臨床診斷明確;②近7 d內(nèi)無β受體阻滯劑治療史;③無門靜脈左支分流術禁忌;④既往無消化道手術史;⑤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肝腎綜合征;②肝腫瘤;③肝纖維化;④心、腦、肺等重要臟器損害;⑤凝血功能障礙;⑥重度感染。
四、手術方法
兩組術前均行常規(guī)CT、B超、血常規(guī)等檢查,常規(guī)進行對癥處理,告知術前注意事項。A組行iPV-LPV術:選取仰臥位,于上腹肋緣下行切口,常規(guī)探查腹腔,對腸系膜上靜脈壓力進行檢測,造影劑選用76%泛影葡胺,注入血管中,觀察胃冠靜脈狀態(tài),將臍靜脈顯露,測定臍靜脈壓,并注造影劑。將門靜脈左支暴露,選取矢狀部腹側(cè),于該處縱向劈開。經(jīng)造影結(jié)果提示胃冠靜脈較短,不宜行CV-LPV術。術者對門靜脈主干進行解剖,將下門靜脈主干、海綿樣變處顯露,探查血管,間置血管標準為直徑≥5cm。針對門靜脈左支、間置血管行吻合,間斷縫合前壁,將門靜脈主干予以阻斷,對間置血管端與行端側(cè)行吻合。待操作完畢后,將阻斷鉗撤出,術后抗感染。B組行CV-LPV術:體位、切口、造影等均與A組相同,將門靜脈左支暴露,對矢狀部腹側(cè)縱向劈開,游離胃冠靜脈,并予以離斷。選取食管端進行結(jié)扎,行門靜脈左支、胃冠靜脈吻合,術后抗感染。
五、觀察指標
圍術期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進食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血流量:分別在術前及術后2周、6周各測1次,受檢前空腹時間≥8 h,由相同醫(yī)師操作,儀器為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儀(深圳,邁瑞DC-28),分別測定肝動脈、門靜脈的血流量,各處均測3次,取均值作為最終結(jié)果。血清指標:分別在術前、術后6周各采集3 mL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采用酶法測定血清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記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六、統(tǒng)計學方法
一、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A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B組(P<0.05),見表1。
二、兩組術前及術后2、6周肝動脈、門靜脈血流量比較
兩組術前肝動脈、門靜脈血流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2周、6周的肝動脈血流量高于術前,門靜脈血流量低于術前,且A組術后2周、6周的肝動脈血流量高于B組,門靜脈血流量低于B組(P<0.05),見表2。
三、兩組術前、術后6周的血清蛋白S、蛋白C、ATⅢ比較
兩組術前血清蛋白S、蛋白C、ATⅢ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術后6周各指標水平均高于術前,且A組術后6周血清蛋白S、蛋白C水平高于B組(P<0.05),見表3。
四、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A組腹水1例、分流道功能障礙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25%,B組腹水2例、分流道功能障礙1例、再出血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28%,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連續(xù)性校正χ2=0.365,P=0.546)。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iPV-LPV術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較CV-LPV術明顯縮短,提示iPV-LPV術能促進患兒術后機體功能恢復。CV-LPV術已被證實能使EPH-PVT癥狀緩解,可糾正脾功能亢進狀態(tài),對肝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有利于肝血流灌注的恢復[4]。然而,有研究發(fā)現(xiàn)針對部分胃冠靜脈較短、較細的患兒而言,不適宜該術式[5]。iPV-LPV術則能彌補上述不足,其不僅能解除患兒的不適癥狀,而且適用于胃冠靜脈較短、較細者。研究表明,CV-LPV的游離過程非常復雜,脾靜脈暴露難度大,手術操作需要較長時間[6]。而iPV-LPV術中門靜脈主干更易于暴露,這可能導致手術創(chuàng)傷小,有利于促進患兒身體功能恢復。
有研究指出,肝動脈血流量對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至關重要,其增高能糾正肝臟的慢性缺氧狀態(tài),提高有氧代謝[7]。另有研究提示門靜脈血流量下降后,門靜脈壓也明顯下調(diào),有利于改善肝功能[8]。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治療后肝動脈、門靜脈血流量較術前均明顯改善,其中iPV-LPV術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CV-LPV術,具體表現(xiàn)為肝動脈血流量增高,而門靜脈血流量下降。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術前及術后2、6周肝動脈、門靜脈血流量比較(±s,mL/min)
注:與術前比較,*P<0.05
表3 兩組術前、術后6周的血清蛋白S、蛋白C、ATⅢ比較(±s)
注:與術前比較,*P<0.05
可能的原因在于CV-LPV術門靜脈主干的暴露更簡單,能減少血管損傷,減少組織壓迫,而CV-LPV術中胃冠靜脈側(cè)支多,走行迂曲,剪切管壁時可能影響血流運行,引起血栓。研究表明CV-LPV術分流血管路徑長,容易導致周圍組織受擠壓,對局部血流量有不良影響[9],與本研究結(jié)論基本吻合。
靜脈血栓形成對門靜脈高壓癥影響較大,而有學者證實靜脈血栓發(fā)生與蛋白S、蛋白C、ATⅢ缺乏存在關聯(lián)[10]。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患兒經(jīng)治療后,血清蛋白S、蛋白C、ATⅢ水平均增高,提示兩組術式均能降低靜脈血栓風險,其中iPV-LPV術能進一步上調(diào)血清蛋白S、蛋白C水平,這可能與肝臟血流的改善有關,通過糾正肝臟血流,能促使抗凝血物質(zhì)恢復正常。通過觀察兩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未見兩組間差異性,提示兩種術式安全性相當。
綜上,與CV-LPV術相比,iPV-LPV術能縮短患兒的手術時間及術后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并進一步改善肝動脈、門靜脈血流量,上調(diào)血清蛋白S、蛋白C水平,且未增加并發(fā)癥風險。本研究因受病例納入時間、研究經(jīng)費等影響,導致樣本量少,未來將擴大樣本量對此進行分析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