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瑩
天津市第三中心醫(yī)院肝膽外科 300041
肝癌起病隱匿,初期癥狀不明顯,發(fā)現(xiàn)時已常屬晚期,預后較差,死亡率高。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為手術后輔以化療。由于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組織也存在毒性和刺激性,因此化療過程中,患者常出現(xiàn)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胃腸道反應,同時,由于肝癌預后較差、病死率高,患者常出現(xiàn)焦慮、抑郁、悲觀、絕望等負面情緒。長期缺乏營養(yǎng)支持加上不良情緒,可導致疾病惡化[1],影響治療的順利進行。團體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目前較流行的一種心理治療,主要聚焦于患者消極的想法和錯誤的認知,用健康、積極的態(tài)度重建患者的認知,從而使患者管理好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其高度結構化、同質化、目的明確和針對性的教育功能被引入一些慢性病的治療過程中[2]。我科嘗試性地將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應用于肝癌化療患者的護理中,觀察并比較患者在治療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及胃腸道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取得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8月我院肝膽外科收治的肝癌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納入標準:(1)符合肝癌診斷標準;(2)預計存活期≥1年(由2名主治醫(yī)師及以上職稱的醫(yī)生預測);(3)年齡≥18周歲;(4)小學以上文化程度,能獨立進行讀寫工作;(5)既往無精神病病史;(6)化療前無胃腸道疾病病史(7)自愿參加該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年齡、學歷、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則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為期6周的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將8~10人組成為一個干預治療小組,治療為1次/周,2h/次,具體內(nèi)容如下:
1.2.1 第1次治療:將試驗組患者分成8~10人的小組,小組成員間進行自我介紹,建立基本的友誼。由護理人員談本次治療的目的,介紹肝癌化療的主要方式、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及相關注意事項。在小組間制造出和諧、溫馨、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的氛圍。
1.2.2 第2、3次治療:護理人員鼓勵患者表達患病至今內(nèi)心的感受,以及生活中出現(xiàn)的變化,引導小組成員共同討論生命的意義和對生命的認識。在活動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表露出的情緒和認知,對出現(xiàn)消極情緒和錯誤認知的患者重點觀察并記錄。
1.2.3 第4、5次治療:邀請相關專家講解負面情緒對疾病可能造成的影響,對于出現(xiàn)消極情緒和錯誤認知的患者,應鼓勵其他小組成員共同幫助其解決問題,糾正其錯誤觀念,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指導患者采用音樂療法、腹式呼吸法、聯(lián)想法、肌肉漸進式放松法等放松情緒。鼓勵小組成員談談對可能的未來的想法和期待,共同交流如何應對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事件,積極參與治療,延長生存期。
1.2.4 第6次治療:護理人員應引導患者回顧參加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前的心理狀態(tài)和軀體癥狀變化的過程,共同分享在小組中得到的幫助和支持,鼓勵患者將在團體治療中學會的方法應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以獲得更多的支持。宣布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結束,感謝成員的參與。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焦慮、抑郁程度[3]:采用W.K.Zung編制的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1965)分別在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測量。SAS焦慮自評量表共有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評分乘以1.25為最終得分。總分<50分為正常,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為重度焦慮。SD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含20個條目,分為4級評分,得分乘以1.25為最終得分,總分<53分為正常,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為重度抑郁。(2)胃腸道反應:觀察患者化療期間有無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癥狀。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ASS19.0統(tǒng)計軟件將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焦慮、抑郁情況 試驗組患者在接受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后,焦慮、抑郁評分顯著降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兩組干預前、后患者SAS、SDS得分比較
2.2 胃腸道反應情況 試驗組患者在治療后的胃腸道反應發(fā)生率顯著降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兩組干預后患者胃腸道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3.1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可改善肝癌化療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Shear研究表示:癌癥患者經(jīng)過心理治療,可改善其2/3的情緒問題,而團體治療的效果等于或大于個體治療[4]。癌癥患者多存在焦慮、抑郁、悲觀、絕望等負面情緒,并以抑郁情緒為最多。抑郁可影響治療的順利進行,縮短肝癌患者的生存時間,降低其生存質量。團體認知行為治療與單純的心理治療不同,其利用團體成員交流對疾病的認知和感受,共同幫助,互相鼓勵,通過同疾病患者之間“共情”的理解與互動,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和對疾病錯誤的認知,緩解對疾病的悲觀和恐懼情緒,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焦慮、抑郁的心理狀態(tài)得到改善。
3.2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可減輕肝癌患者的化療副反應 在本文中,試驗組患者在參加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后,化療期間的胃腸道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有研究結果顯示:焦慮和抑郁與化療患者的胃腸道反應有關,心理干預可改善癌癥患者疼痛、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癥狀[5],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改善其生活質量。在團體成員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成員間可發(fā)現(xiàn)其他人存在與自己有相似的問題和困惑,但通過某種解決手段得到了緩解,便產(chǎn)生了面對問題的勇氣和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的近年來新出現(xiàn)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團體的組成為患者提供了一個可暢所欲言的交流環(huán)境,團體成員間同病相憐的感受化解了個人的恐懼和無助,互相幫助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雖然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目前在國際上很流行,但本次治療時間僅為6周,對肝癌化療患者來說可能遠遠不夠。今后進行此類研究時,可結合延續(xù)性護理的方式,加強患者出院后的干預,通過建立微信群、電話隨訪、舉辦出院后的講座和活動等方式定期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引導團體成員分享參加團體治療后及出院后的感受,再度感知在團體中得到的支持和幫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