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小廟
小城生活隨遇而安,酒友聚飲也是興之所至無所不為。有時飯后散步,沿著老街正溜達(dá),拐角遇見兩位逛過來,寒暄幾句,便在街頭撕半只“鹵兔”,隨便朝哪個小攤上一坐就能喝上。
鹵免分野兔和家兔。野兔是指田野里的野生兔子。野兔講究要秋天吃,秋天草木茂盛兔子正肥。每每秋收以后,會有農(nóng)家攜著專用的兔子槍,去田野里打兔子。兔子槍的槍管很長,有兩米左右,火藥里摻著幾十粒直徑一毫米的小鋼珠,打出去子彈呈放射狀,類似散彈槍。一發(fā)現(xiàn)有兔子,朝著兔子奔跑的方向就是一槍,子彈像團霧一樣罩住了野兔的活動范圍,那是百發(fā)百中??纱蛟谝巴蒙砩系男′撝?,鹵煮時候難以清除,所以吃野兔必須手撕著吃,切忌猛咬一大口,不然小鋼珠硌了牙,疼上個把星期也很正常。
家兔是指人工飼養(yǎng)的兔子。吃家兔講究要“血脖”,深究起來很殘忍,但民間事實如此,這里也權(quán)且記下。兔子不能宰殺,要趁活著擰斷脖子,這樣的話血液會堆積在脖子處,鹵煮以后能明顯看出來呈暗紅色。野兔看鋼珠,家免看血脖,有這兩樣才能證明兔子是新鮮的活肉,否則即視為來路不明,無人問津。
攤主賣鹵兔時卸分成三大部分。卸不同于切,要順著骨骼結(jié)構(gòu)解開骨肉連接之處,小尖刀這里戳一下那里戳一下,然后輕輕一掰,卸成上半身、中段和下半身。下半身叫“后座”,就是兩條后腿連著兔臀。中段叫“身子”,這是指整個的脊椎部分。上半身稱為“前爪”,包含兔頭、兩條前腿和兩肋。
還有一種賣法是分上、下半身。下半身連著“身子”仍叫“后座”,但上半身叫起來很滑稽,叫“不要后座”,買時說聲“不要后座”,老板就知道這是要上半身。如是老板沒問,自己上來也是這一句: “買個兔子,不要后座?!?/p>
“不要后座”是鹵兔最受酒徒歡迎的部分,其一是兔子的兩肋有細(xì)細(xì)的軟骨,小城里的人稱之為“肚繃”,喝酒時一根一根地砸吧嘴,與喝慢酒很契合。其二是上半身包括兔頭,吃兔頭很有意思,先把上下顎連接處一根特別的骨頭找出來,這根骨頭名日“挖勺”,用挖勺一點一點地能把整個兔頭從里到外剔干凈。這需要慢工夫,愛吃兔頭的拿起來能吃上一兩個鐘頭,一頓酒喝完兔頭沒剔一半,找張紙包上,留著下頓酒接著吃。
鹵兔堪為小城佐酒頭名,街頭巷尾都有固定攤點,一般在下午就開始售賣,賣到其他吃食都已歇業(yè)了, “鹵兔”攤子依然堅守陣地不撤退,因為等晚上過了十點又是一波小高峰,睡不著覺想喝酒的有的是,那個鐘點只有鹵兔是最合適的下酒菜。只見街頭巷尾這邊來一位那邊來一位,晃晃悠悠地走過來,話不多說買了就走。凌晨之前酒徒不絕,因此鹵兔攤子上的“氣死風(fēng)”,常常是老街上最晚熄滅的那盞燈。
年輕時候,每遇下雪就有酒興,有時夜半一看下雪了,二話不說先下床找來熱水把老酒溫上,然后小襖一披走出家門,大街上黑燈瞎火路斷人稀,遠(yuǎn)遠(yuǎn)地看到街頭有“氣死風(fēng)”燈一盞,油燈光閃爍,那定是“鹵兔”在候!碎步小跑過去買半只“不要后座”,哆哆嗦嗦地回到家里,手腳冰涼地朝單人床上擁被一坐,白熾燈下聽著譚詠麟或者童安格的歌,溫酒涼兔子,不亦快哉!
鹵兔屬民間小吃,不登大雅之堂,宴席上幾乎沒有。但只要不是正式宴請,不管是獨酌還是小聚,鹵兔必不可少。
民國時期阿福兔肉的老店
“花戲樓、華祖庵,阿福兔肉不一般”“不吃阿福兔肉,枉來亳州一走”,這些膾炙人口的說法,在亳州流傳已久。亳州阿福兔肉店位于亳州市區(qū)大隅首附近,民國時期就開店售賣兔肉了,在亳州,可謂家喻戶曉。鹵兔是佐酒佳品,在亳州酒徒心中,不管是獨酌還是小聚,鹵兔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