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卉
【摘要】就英語課堂教學中,從實踐的角度講述作者作為一位初中英語教師如何根據(jù)教學內容和目標,在課前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中,與學生共同學習,提高教學質量的實施方案和反思。
【關鍵詞】課前學 課堂學 課后學
一、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的三個“學”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教師有三種“學”。即課前備課“學”、課堂教學“學”和課后反思“學”。
(一)課前備課認真“學”
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學習用與時俱進富有時代感的英語信息,引導學生學會用英語來描述實際生活。
現(xiàn)代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不只是語言知識,實際是一種人類思維的工具,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習慣。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使英語這種人們最廣泛應用的交際用語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初中英語教師在日常英語教學備課中,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英語詞匯和文化意識。
我在備課中,為避免使用那些虛假不真實的語言情境,常常會結合當時的新興事物和新聞,引入教學內容。例如,在2016年初三復習課中,我拿當時特別吸引人注意的“AlphaGo”和李世石的人機大戰(zhàn)為例,帶著學生們復習主動、被動語態(tài)。
1.The third round of the game ended. AlphaGo defeated Mr. Li once again.(主動語態(tài));
2.Mr.Li was defeated by AlphaGo once again.
我在備課期間特別關注了這場人機大戰(zhàn),還對“AlphaGo”的名字做了研究。所以,也向學生對“AlphaGo”的名字做了初步解釋。原來“Alpha”是排位第一的希臘字母,“Go”在英語中有圍棋的意思,所以“AlphaGo”可以被理解為“最初一步”(人類對計算機下圍棋的初步探索)或“第一圍棋”(展示設計者對自己設計的機器人圍棋手的信心和希望)。在這節(jié)課后與學生的交流中,學生告訴我,不僅深深得記住了我的例子,而且還對英語單詞更加感興趣了。
又如,牛津九年級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A部分的內容是調查學生們了解世界的方式。于是我結合2018年幾個大事件用英語選擇題的方式向同學們提問。
1.The areas on the Silk Road in benefit(受益) from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項目).
A.Africa B.Asia C.Europe
2.A large number of businessmen in both China and America have lost a great deal of money because of .
A.British Brexit (Brexit, Britain exiting from the EU)
B.Sino-U.S.trade frictions (Sino means China)
C.Americas withdrawing from Iraq Peace Agreement
這樣,一方面考查學生是否了解當今世界,一方面又讓學生在題目中體會到了a great deal of和a large number of的不同用法。
(二)課堂教學仔細觀察,向學生“學”
課堂教學中常常遇到一個現(xiàn)象,就是教師的預設答案并不是唯一答案,學生中可能會出現(xiàn)更多有學生個人特色甚至比老師的答案更好的答案。此時,教師雖然不可能停下課來,拿筆記錄,但可以用心、用眼睛觀察、用耳朵傾聽學生的講述,向學生學習,并隨之豐富自己的教學預設。老師作為一個單一的人,不可能預知學生群體的多樣思維,對知識的理解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該做的不是單一的教,還應該和學生一起學,甚至應該向自己所教的學生學習。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并且相互學習的關系。
例如,在學習牛津英語八年級上第一單元時,讓學生談家鄉(xiāng)變化的感受時,學生的觀點不一。有的覺得發(fā)展給人們帶來了快速便捷的生活;有的覺得變化打亂了人們本來寧靜的鄉(xiāng)村生活;也有的學生說變化有兩面性,既能促進家鄉(xiāng)現(xiàn)代化,也可能會帶來污染等問題。這三種情況,都是教師課前可以預計的。但當時的課堂上,我的學生提出:也有成功的改變。比如,有的地區(qū)的政府尊重當?shù)氐臍v史古跡和人文環(huán)境,科學得開展當?shù)氐慕?jīng)濟和文化建設,所以,應該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具體情況因地而異的評價家鄉(xiāng)變化。還有學生提出,對于變化的看法,不同人群的感受不同。比如,老人可能不喜歡,因為他們“念舊”;大部分年輕人可能喜歡,因為他們喜歡新興事物。經(jīng)過課堂討論,學生們在描寫家鄉(xiāng)變化的作文結尾寫出了很多富有自我見解的句子。超出了我的預期,也提醒我在準備課堂時,要多角度思維,還要準備更多的詞匯和句式,充實自己的課堂教學。
教學中教師在上,學生在下的“二元對立結構”是不科學的。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參與性學習即“做中學”是受教育者對知識獲得貼切認識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參與性教學,意味著學習共同體中,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合作關系,也是共同學習的關系。師生共同學習的不是問題的具體答案,而更應該重視找到問題答案的方法和思維方式。所以,教師開放式地和學生互相學習的態(tài)度,會促進學生對自己思維方法的肯定,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
(三)課后反思后,教師也要學習
這類學習有兩種。一種是針對在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和與學生共同討論的未解決的問題,課后,教師要繼續(xù)查資料,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一種是上完課后,經(jīng)過反思,總結教訓。養(yǎng)成平時多看教育類期刊、閱讀教育理論和實踐書籍并常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使教學不僅僅停留在本節(jié)課,而是讓課堂設計、教育理念得到理論的指導,向他人的實踐經(jīng)驗學習、向書本學習。教師也要在教學中,多做筆記,再結合課后學習,多寫教學論文,爭取做研究型的老師,才能把教學工作做踏實。
二、教師“學而教”的思考
剛開始做教師時,特別重視在教學上“教而學”,也就是作為教師如何教會學生去學。后來,在學習“構建學習共同體”的過程中,我開始重視“學而教”。我也逐漸意識到“學而教”是“教而學”的前提。教師在備課、課堂和課后認真的學,更能促進教學效果的達成、師生的和諧關系和教師自我的專業(yè)發(fā)展。教學共同體首先是人的共同體,應該以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為紐帶。教師應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教學需求,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和師生關系的組合變化,實現(xiàn)師生的智力資源的最佳供給,從而生成研究型的學習共同體。
參考文獻:
[1]楊曉奇.教學資源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2]葛天博.教學改革的邏輯[M].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15.
[3]余文森.從有效教學走向卓越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常華鋒.生本學科教學設計[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彭惠.高中英語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D].西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