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中風護理中優(yōu)質護理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選取我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86 例中風患者為本次實驗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模式不同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43 例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43 例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優(yōu)質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生活運動功能(FMA)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DL)得分與治療前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提升幅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得分降幅為,對照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得分降幅為,兩組患者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結論:對于中風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優(yōu)質護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后續(xù)治療過程中抑郁情緒的發(fā)生,提高個體患者肢體運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風;優(yōu)質護理;臨床療效
本文對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6 例中風患者分別給予常規(guī)護理以及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優(yōu)質護理,通過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論證優(yōu)質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重要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組43 例中風患者,男23 例,女20 例,患者年齡最大為85 歲,年齡最小65 歲,患者平均年齡在(78.6±2.3)歲,患者發(fā)病時間最短為1 小時,發(fā)病時間最長為3 小時,患者平均病程在(1.9±0.2)小時,其中有22 例患者為出血性中風,有21 例患者為缺血性中風,合并?。河?3 例患者患有高血壓,有15 例患者患有高脂血癥,有15 例患者患有糖尿病。對照組43 例中風患者,男23 例,女20 例,患者年齡最大為87 歲,年齡最小66 歲,患者平均年齡在(79.7±2.4)歲,患者發(fā)病時間最短為1 小時,發(fā)病時間最長為4 小時,患者平均病程在(2.3±0.4)小時,其中有21 例患者為出血性中風,有22 例患者為缺血性中風,合并?。河?4 例患者患有高血壓,有14 例患者患有高脂血癥,有15 例患者患有糖尿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性小(Pgt;0.05)[3]。
1.2 方法
1.2.1 對照組43 例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
1.2.2 實驗組43 例患者給予優(yōu)質護理,(1)健康教育:中風患者由于偏癱、偏身感覺障礙,言語蹇澀,可出現(xiàn)焦慮、抑郁、躁動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利用自身臨床知識,采用列舉成功案例等方式向中風患者以及患者家屬講解中風后康復鍛煉對個體患者活動以及日常生活功能恢復的意義,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為后續(xù)康復鍛煉以及臨床用藥打下堅實的基礎,防止患者在后期出現(xiàn)抗拒治療的情況發(fā)生。(2)細節(jié)護理:對于中風患者優(yōu)質護理更多體現(xiàn)在以個體患者情況出發(fā),給予患者細節(jié)護理。(3)康復鍛煉: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患側肢體進行按摩,以促進患肢血運,并指導患者采用握手、擰繩等動作鍛煉上肢肌肉收縮性,并適當活動軀體關節(jié),避免長時間臥床,逐漸指導患者椅床坐起,腳尖著地,鍛煉下肢肌力,幫助患者逐漸實現(xiàn)自身肌力、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4)飲食護理:對于中風患者,日常飲食中應堅持合理膳食,均衡飲食,避免食用油膩、甜膩食物,盡量食用纖維素、礦物質含量豐富的蔬菜、水果。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生活運動功能(FMA)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DL)得分變化情況,其中生活運動功能(FMA)為百分制,得分在50 分以下表示個體患者存在嚴重運動障礙,得分在50-84 分表示個體患者有輕度運動障礙,得分在85-95 分表示個體患者有中度運動障礙,得分在95 分以上表示個體患者有重度運動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DL)為百分制,得分越高說明個體患者生活活動能力越好[4]。
(2)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得分情況,其中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為29 分制,得分在7 分以下表示個體患者不存在抑郁;得分在8-14 分表示個體存在抑郁的可能;得分在15 分以上表示個體抑郁癥狀明顯[5]。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 系統(tǒng)軟件統(tǒng)計分析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用()表示,并用t 檢驗;Plt;0.05 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生活運動功能(FMA)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DL)得分變化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生活運動功能(FMA)得分提升53.7±2.2,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DL)得分提升54.1±1.6,對照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生活運動功能(FMA)得分提升42.4±1.5,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DL)得分提升44.7±1.1。
2.2 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得分情況,具體情況,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得分降幅為12.7±2.2,對照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得分降幅為5.1±1.5。
3 討論
對于中風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每天對病房內(nèi)醫(yī)療器械進行消毒,防止患者住院過程中出現(xiàn)院內(nèi)感染,并每日檢測患者血壓、血糖變化情況,針對患者合并病以及個體身體情況適當調整臨床用藥是臨床護理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優(yōu)質護理是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從患者個體出發(fā),對患者心理、認知、飲食、功能鍛煉等各方面進行教育指導,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在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認識的同時,使患者參與到臨床治療的過程中,不再單純以醫(yī)護診療為主,最大程度提高患者自主診療能力,和后期功能鍛煉以及治療中的配合度,對促進個體患者術后肢體運動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6]。本次實驗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生活運動功能(FMA)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DL)得分提升幅度分別為53.7±2.2、54.1±1.6,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護理干預后提升幅度,且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得分為6.5±0.3,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可以看出,對于中風患者給予優(yōu)質護理,對預防患者后期治療中抑郁心理情緒的發(fā)生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提高患者生活活動能力以及肢體運動功能具有良好的促進價值。
參考文獻:
[1]東梅,李燕,陳迎等.中風護理單元對中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應對方式的作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2(4):305-307.
[2]武艷紅.中風護理單元對中風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5,11(14):1968-1969.
[3]馮朝暉. 中風護理單元對中風患者生存質量影響的研究[J]. 當代醫(yī)學,2016,22(1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