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字陰符經(jīng)》有初唐時期書法的一些特征,還保留著隸書向楷書過渡時期偏方意識。從書法筆畫、結構和墨色的總體要求上,提出“筆力”“字勢”“墨韻”三個審美范疇。《大字陰符經(jīng)》之所以是個很好的學習摹本正是因為它符合這三個審美范疇。本文從筆畫與結構兩方面探尋古人所說的氣、神、骨、筋、肉、血等審美意味。
關鍵詞:大字陰符經(jīng);審美規(guī)律;筆畫;結構
《大字陰符經(jīng)》雖未必是褚遂良親筆所寫,或后人據(jù)真本臨習之作,但卻一致公認為“好偽物”。米芾《海岳名言》云:“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已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這也正是它是一本“好偽物”的原因,對于我們學習唐楷有著實的幫助,能夠清晰看到其下筆的手法,運筆的輕重緩急。
一、《大字陰符經(jīng)》生動有力的筆畫
觀《大字陰符經(jīng)》我們可以看到筆畫的多樣性和生動性。所有的筆畫無論是入筆、收筆的方向還是其筆畫的形態(tài)幾乎都各不相同。筆畫不僅僅有豐富生動變化,更重要是的筆畫在具備舞蕩感的同時還能做到勁挺有力,體現(xiàn)出古人用筆要如所謂的“錐畫沙”“印印泥”“折釵骨”“屋漏痕”等等。
《大字陰符經(jīng)》之所以筆畫可以做到生動有力、用筆鮮活,其主要在于以勢為主,各種點畫的筆法,通過筆勢動作來完成,每一點畫遵循其各自的特定書寫手法,由此筆到彼筆,變換不同的筆勢,從而生出筆意。之所以生動有力正是因為這種連貫的過程,筆斷而意不斷。正如蔡邕云:“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敝悦總€人筆畫形態(tài)各異就是源于合理的勢。在書法筆畫方面,逆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如周星蓮《臨池管見》中所說“字有解數(shù),大旨在‘逆’”?!澳鎰t緊,逆則勁?!?《大字陰符經(jīng)》之所以形態(tài)豐富生動、勁挺有力不僅僅在于勢,也在于筆畫的逆筆蓄勢?!洞笞株幏?jīng)》中的筆畫大多都是以點入的方法藏鋒逆勢下筆。逆勢下筆蓄勢,聚集著力量,使筆畫沉澀緊勁。而且逆勢下筆會使筆畫有偃仰向背種種變化。
二、《大字陰符經(jīng)》和諧見勢的結構
結構之美在于“字勢”。
所謂字勢,一是指筆與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聯(lián)系之勢。研究結構首先不能脫離筆法,筆法與結字是密不可分的辯證關系。筆法正是生成結字章法的根本成因。道家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國畫講筆筆生發(fā)。書法中更講“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 《大字陰符經(jīng)》的以勢為主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審美規(guī)律。每一筆都因勢而生,每個字也因勢成形。合理的力勢在某些方面又決定其筆畫的形態(tài),決定著筆畫的位置,又影響著間架結構與章法的生成。
所謂字勢,二是指結字,章法的欹正和疏密等多樣狀態(tài)之勢?!洞笞株幏?jīng)》也很好地向我們體現(xiàn)了這一審美原則?!洞笞株幏?jīng)》的結字特點變化豐富??偟目磥硎欠叫谓Y構,其中不乏偏方結構的字。在《大字陰符經(jīng)》中如“象”“化”“我”等字就很好的詮釋了欹于正這一原則,不僅做到了奇變還能保持平正。正中有欹,似斜反正,不平衡的平衡,動態(tài)平衡。在字形結構中,筆畫之間處處在運用向背的原理。在《陰符經(jīng)》中向背多在左右結構的字形中。如“物”“風”“靜”“陽”等字就體現(xiàn)了向與背這一審美原則。字之筆畫有繁復與簡約之分,所以在字形結構中,處理點畫之間的疏密手法尤為重要。繁復的字自然就要安排的緊湊,但在緊密中也要有疏朗的空白。簡約的字雖無法如繁復的字一樣緊密,但局部也要有緊密的組合。如“十”“立”“以”等。鄧石如《論書》云:“字畫疏處可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以計白當黑,奇趣乃出?!薄蛾幏?jīng)》就很好地解釋了鄧石如的這段話?!蛾幏?jīng)》中的結構大多在該密處再緊密,該疏處更疏遠,目的是強化這種對比的效果,增添了字的生動和神氣。在《陰符經(jīng)》中也能看出結字之中十分講究參差不等、錯落有致這一特點。在左右結構中,左右筆畫多寡不平均的情況下,就會用錯落的方法使字形生動別致。如“動”“卦”字等就處理成左高右低。如“陽”字就處理成右高左低。上下結構也是如此。如“以”“聽”等字。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提到,作書最忌諱位置等勻,需有收有放。在《陰符經(jīng)》中就能看出這點。在一字之中出現(xiàn)相同的筆畫,如“得”字兩撇一縮一伸。橫畫多的字也處理的有主有次,如“晝”“盡”等字。
《陰符經(jīng)》結字之巧妙在于整體與細節(jié)的把握,在欹、參差的變化中也能平正,符合平衡的大原則。整篇給人一種舞蕩感。因為用筆以勢為主,因勢生形。所以在舞蕩中又保持了挺健的線質,追求筋力。在《陰符經(jīng)》中就可以找到古人所說的氣、神、骨、筋、肉、血等審美意味。
參考文獻:
[1]梁披云.中國書法大辭典[M].香港書譜出版社,1984.
[2]徐無聞.褚遂良書法試論[J].書法,1983(06):23-25.
[3]李鵬.褚遂良書法藝術的內涵解讀[J].美術教育研究,
2015(19):38.
[4]潘運告.晚清書論仁[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