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誡子書》作為家書名篇,體現(xiàn)了深刻的家庭教育目的,蘊含著豐富的家庭育人觀念以及內涵,承載著獨特的家風文化;又因其在語文教學中以其文、質、情帶給學生以深遠影響。因此,教師需注重家書教學,從經典家書中獲得教學啟示,發(fā)揮家書對學校教育以及家風傳承的作用。
關鍵詞:家書教學 家風文化 《誡子書》 現(xiàn)代啟示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我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中,面對構建家風、挖掘家庭文化內涵、重塑家庭精神等關鍵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出要重視家風建設?!凹彝ナ侨松牡谝粋€課堂”[1],需要家長與子女進行雙向互動。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則需發(fā)揮文化的教育功能,增進子女對家長及其家教的理解,從而營造滋養(yǎng)人心的良好家風。家書作為家風培育的載體之一,需經過精心教學,發(fā)揮其獨特的育人作用。本文以諸葛亮《誡子書》為例,探討如何將家風文化培育融入家書的教學過程中,以期良好家風的建設。
一.《誡子書》形成背景及寫作目的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時寫給其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微言大義,字字珠璣。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注意家書的形成背景及寫作目的,做到知人論世。論其時代,漢末三國戰(zhàn)亂紛起,災禍仍頻,地方割據(jù)勢力此消彼長,相互攻訐,兵戈相向。談及作者其人,孔明自幼輾轉流亡,后隱居隆中而投明主,建立蜀漢基業(yè)。亂世不易節(jié),臨危不改志,這無疑需要極高的個人修養(yǎng)。諸葛孔明在《誡子書》中對其子諄諄教導,明確指出“修身”“養(yǎng)德”的目標,表達了對諸葛瞻的殷切期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結合家書的形成背景探究其寫作目的,既能豐富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又能培養(yǎng)其運用宏觀視野審視問題的能力,對家書內容的理解更為透徹。
就時代環(huán)境而言,《誡子書》誠然是諸葛亮以淡泊寧靜的個人神采以及期望形成的家庭格局對抗權霸紛爭、改志易節(jié)之亂流的警世名言;從個人的自然發(fā)展來看,《誡子書》又是諸葛亮深諳其子成長過程中優(yōu)缺點的直言勸導,“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2],寄托著憂思與重望。教師應注意結合其他相關作品,引導學生體會家書中真摯情感的表露,方能更好地理解家書創(chuàng)作的目的,即父母站在子女個人發(fā)展的角度提出肺腑之見,培育家庭獨特的精神與風氣。
二.《誡子書》中的家庭育人觀念與內涵理解
1.“靜”字為首,“修齊治平”
儒家強調積極入世,推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為學修身,追求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標準,完善人格修養(yǎng)與個人情志。道家則主張清心靜氣、心齋坐忘,剝離物我,探求真知,從而與道大通。諸葛亮在《誡子書》 中融合儒道觀念,欲教其子以道家之法成儒家之志。諸葛家書中的育人觀念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著他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是人生經驗的沉淀與積累。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離不開父母的引領與指導。教師應善于從家書教學中,讓學生吸收家長觀念中的精華,學會吸取經驗,不斷修正自己的人生之路。諸葛亮在家書中強調“靜以修身”“寧靜致遠”。唯有心靜才能夠廣覽博學,博觀以約取;才能夠正確審視自我,修身成人;才能夠高瞻遠矚,立志不凡。教師應在學生熟讀家書、理解觀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觀念的合理生發(fā),從而更好地實踐。
2.節(jié)儉淡泊,“明志致遠”
墨家注重實用主義,提出“節(jié)用”,減少物資浪費。諸葛亮對此合理吸取,在家書中提出“儉以養(yǎng)德”的觀念,即在家庭中個人需要做到開源節(jié)流,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皟€”本身包含節(jié)儉用度、勤儉持家的行為,質樸無華、不尚雕飾的品質,獨立自主、不賴他人的人格取向。諸葛亮亦“躬耕于南陽”,節(jié)儉度日,淡泊守志。節(jié)儉,是淡泊心境的外在物質表現(xiàn),是一種恪守與堅持,如此方能淡泊名利,不汲汲于世,也才能不為外物所惑,看清本心,確立志向,達到一種較高的人生境界。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品讀家書中的外在行為要求、內在修養(yǎng)要求以及其中的聯(lián)系,從而讓家書對個人成長起到真正的指導作用。除了應有的歸納總結,教師還應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設置任務讓其主動探索家書中重要觀念的內涵與邏輯聯(lián)系,理解先賢思想,做到內外兼修,更好地接受并內化家教,培育良好家風。
3.求學養(yǎng)性,珍惜歲月
《誡子書》中指出“靜”與“立志”是“學”的必要條件,而“學”可以“廣才”。心靜,才能更好地吸收書中的思想精華、嘉言懿行,從而完善自我;立志,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與社會角色,確立奮斗目標,為之不懈努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須讓學生真正靜下心來,多閱讀,增長見聞,豐富自己的才能。同時,求學應與養(yǎng)性相結合才能不失偏頗?!耙齽t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要戒除放縱怠惰、急躁求快之心,磨礪性情,耐心專注,博學精研,才能在有限的歲月中成己之志。就此而言,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應當相互配合,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時間意識、調節(jié)自身情緒心境的能力、靜心學習的能力和磨煉性情的意識,提升個人素質修養(yǎng),為良好家風建設增添個人風采。
三.家書對學校教育與家風塑造的現(xiàn)代啟示
家書以其獨特的文、質、情,表達對子女的真摯關懷與殷切期盼,體現(xiàn)著家庭的人文觀念與整體風氣,不僅是高校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家風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學校教育與家風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啟示。
首先,熟讀家書、理解文意能使學生初步感知家書的文字魅力。對于《誡子書》這樣常讀常新的家書,教師可設計聆聽、領讀、齊讀、默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獲得對家書的閱讀體驗。通過對文言家書疏通文意,對關鍵詞句、古今異義及其他重難點的強調,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家書的文字底蘊,加強整體意識和邏輯性的培養(yǎng),充分調動學生自主理解的積極性。學生掌握基本文意,接受文字熏陶,更能觸發(fā)其對家書的閱讀興趣,內化優(yōu)良品質,從而影響家風。
其次,家書的文化內涵與真實情感能更好地引發(fā)情感教育。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教師接續(xù)補充相關背景或對某一核心觀點進行生發(fā),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家書的文化內涵。情由文生,情感教育也是家書教學的關鍵一環(huán),強調提升素質與注重感受?!墩]子書》便是諸葛亮情真意切的表達,令人為之動容。教師可以通過話劇改編、詩朗誦、詩歌創(chuàng)作、散文寫作等形式突出學生對家書的理解,讓學生在家庭中也成為善于理解家人、表達情感的獨立個體。
另外,家書這一重要形式也應為現(xiàn)代家庭所繼承。教師可以通過“家書寫作月”等活動,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名人家書,嘗試自己寫作,向父母表達自己的觀念與情感;同時利用班會、家長會等形式讓家長也參與到活動中,將自己對子女的培育、家風的期許融入到家書中,讓家書真正成為聯(lián)系家庭情感、交流想法意見的重要紐帶。
綜上所述,《誡子書》言簡意賅,卻蘊含著許多家庭育人觀念,對教育啟迪頗豐。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家書和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關鍵詞、核心思想的提煉,善于總結家書中的觀念,品味真摯情感,深入理解文化內涵,感受家風底蘊。家書這一重要形式也需發(fā)揮其作用,作為優(yōu)良家風的載體代代相傳。如此,在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子女才能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體味其真知灼見,不斷地修身、成長,傳承良好家風。
參考文獻
[1]張俊國.習近平的家風思想略論[N].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7(4).
[2]余秉頤,李季林主編.家訓金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21.
[本文系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省級重點項目“中國傳統(tǒng)家風文化及其現(xiàn)代意義研究”(項目號:201710300040Z)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介紹:張斕,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家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