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瑩
(本溪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本溪 117000)
肺部感染為臨床常見疾病,肺部感染病原菌主要為革蘭陽性菌,患者臨床癥狀表現(xiàn)包括持久干咳癥狀、有痰(可伴有血絲)、高熱癥狀、呼吸急促癥狀、單邊胸痛癥狀等[1-2]。由于革蘭陽性菌對常規(guī)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嚴重,因此,選擇何種抗菌藥物的安全性更高,靶向抑菌效果更好,是目前臨床研究者的重要關注問題[3]。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萬古霉素與利奈唑胺治療肺部感染的臨床效果觀察及安全性分析,特選擇100例從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納入研究,作為研究對象,并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劃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分別給予萬古霉素藥物治療、利奈唑胺藥物治療,以對比分析兩組治療效果、兩組實驗室指標及不良反應情況,從而有助于分析上述兩種藥物的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安全性。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從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肺部感染患者納入研究工作,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劃分為兩組。對照組:性別:男32例,女18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為(40.50±10.50)歲;病程時間:3~10 d,平均病程時間為(5.50±0.50)d;APACHEⅡ評分為(26.75±6.40)分;原發(fā)性疾病類型:呼吸系統(tǒng)疾病19例,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疾病15例,消化系統(tǒng)疾病8例,內(nèi)分泌疾病7例,燒傷2例,其他1例。研究組:性別:男34例,女16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為(40.33±10.70)歲;病程時間:3~10 d,平均病程時間為(5.40±0.65)d;APACHEⅡ評分為(26.70±6.45)分;原發(fā)性疾病類型:呼吸系統(tǒng)疾病18例,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疾病14例(占28.00%,14/50),消化系
統(tǒng)疾病7例,內(nèi)分泌疾病8例,燒傷2例,其他1例。兩組肺部感染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時間等一般資料均無差異性,組間存有可比性,P>0.05。兩組均對此次研究工作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配合完成本次研究工作。且本次研究納入患者均已排除臨床資料不齊全者、合并重要臟器疾病者、合并傳染性疾病者、合并精神障礙性疾病者。
1.2 方法:兩組肺部感染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肺部感染患者給予萬古霉素藥物(生產(chǎn)廠家為浙江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藥廠;國藥準字 H20033366)治療,研究組肺部感染患者給予利奈唑胺藥物(生產(chǎn)廠家為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163338)治療。①常規(guī)治療方法。常規(guī)治療包括常規(guī)營養(yǎng)支持治療、常規(guī)化痰治療、常規(guī)止咳治療等。②萬古霉素藥物治療方法,用法用量為:1日2次,每次1 g,給予靜脈滴注。1個療程5 d,共3個療程。③利奈唑胺藥物治療治療方法,用法用量為:1日2次,每次0.6 g,給予靜脈滴注。1個療程5 d,共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觀察記錄兩組的實驗室指標、臨床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情況。其中,實驗室指標包括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中性粒細胞、白細胞計數(shù)。臨床治療效果包括顯效、有效、無效。不良反應情況包括藥物過敏、牙齦出血、腎功能損傷、血小板減少。
1.4 療效評價:本次研究工作中,結合兩組患者經(jīng)不同治療后的臨床癥狀改善程度,并參考《抗菌藥物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療效評價,可劃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度。其中,顯效為:若患者經(jīng)治療后,其咳嗽癥狀、咳痰癥狀等臨床癥狀均已消失,而且實驗室相關檢查指標、病理學相關檢查指標均已恢復正常水平。有效為:若患者經(jīng)治療后,其咳嗽癥狀、咳痰癥狀等臨床癥狀均有改善,而且實驗室相關檢查指標、病理學相關檢查指標均已接近正常水平。無效為:若患者經(jīng)治療后,其咳嗽癥狀、咳痰癥狀等臨床癥狀均無明顯改善,而且實驗室相關檢查指標、病理學相關檢查指標均未恢復正常水平。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5.0對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n(%)]表示組間計數(shù)資料,分別以t檢驗、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χ2=7.8622,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實驗室指標比較:研究組治療前的C-反應蛋白指標、降鈣素原指標、中性粒細胞比值指標、白細胞計數(shù)指標分別為(45.75±13.90)mg/L、(5.35±2.16)mg/dL、(93.50±2.55)%、(15.45±4.75)×103/L,研究組治療后的C-反應蛋白指標、降鈣素原指標、中性粒細胞比值指標、白細胞計數(shù)指標分別為(2.70±0.75)mg/L、(0.78±0.46)mg/dL、(52.66±4.30)%、(8.20±1.65)×103/L;研究組治療后的C-反應蛋白指標、降鈣素原指標、中性粒細胞比值指標、白細胞計數(shù)指標均低于治療前(t=17.77,11.89,46.93,8.29,P<0.05)。
對照組治療前的C-反應蛋白指標、降鈣素原指標、中性粒細胞比值指標、白細胞計數(shù)指標分別為(45.70±13.95)mg/L、(5.31±2.20)mg/dL、(93.45±2.60)%、(15.40±4.80)×103/L,對照組治療后的C-反應蛋白指標、降鈣素原指標、中性粒細胞比值指標、白細胞計數(shù)指標分別為(6.15±1.30)mg/L、(3.15±0.88)mg/dL、(62.40±4.70)%、(12.25±1.36)×103/L;對照組治療后的C-反應蛋白指標、降鈣素原指標、中性粒細胞比值指標、白細胞計數(shù)指標均低于治療前(t=16.22、5.24、33.21、3.63,P<0.05)。
兩組治療前的C-反應蛋白指標、降鈣素原指標、中性粒細胞比值指標、白細胞計數(shù)指標均無明顯差異性(t=0.02、0.08、0.08,0.43,P>0.05);
研究組治療后C-反應蛋白指標、降鈣素原指標、中性粒細胞比值指標、白細胞計數(shù)指標均低于對照組(t=13.21、13.71、8.78,10.88,P<0.05)。
2.3 兩組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研究組發(fā)生牙齦出血1例,腎功能損傷1例,無發(fā)生藥物過敏,無發(fā)生血小板減少,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0%(2/50);對照組發(fā)生牙齦出血3例,腎功能損傷2例,藥物過敏2例,血小板減少1例,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6.00%(8/50);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對照組(χ2值=4.00,P<0.05)。
肺部感染為臨床常見疾病,且具有一定傳染性,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日常生活及生活質(zhì)量均造成較嚴重影響。肺部感染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其受到自身疾病影響,以及在治療過程中,因藥物影響,導致機體細胞免疫功能降低,容易發(fā)生各種不良反應,更影響臨床治療效果[4-5]。
目前臨床對肺部感染患者以給予抗菌藥物治療為主,如萬古霉素藥物、利奈唑胺藥物等。其中,給予肺部感染患者實施萬古霉素藥物靜脈給藥后,該藥物可以經(jīng)人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而作用于機體肺臟,并促使細菌細胞壁上肽聚糖合成受有效破壞,從而實現(xiàn)有效抑菌、殺菌效果。但是,雖然萬古霉素藥物可以取得一定抗菌效果,但患者長期服用的治療效果則一般,而且容易出現(xiàn)各種不良反應,而且,隨著該藥物被越來越廣泛應用,其金黃色葡萄球菌藥敏性逐漸減弱,導致臨床治療效果不佳[6]。
利奈唑胺藥物為唑烷酮類抗生素類型,屬于新型人工合成抗生素,在細菌蛋白質(zhì)合成起始階段可以起到較好抑制功效,還可以有效抑制肽鍵形成時肽鏈移位,以實現(xiàn)抑菌效果、滅菌效果。利奈唑胺藥物是第一個應用于臨床治療的抗菌類藥物,可以有效抑制細菌蛋白質(zhì)合成,產(chǎn)生抑菌作用,以有助于治療革蘭陽性菌(如耐藥菌所致肺部感染等)。相關臨床研究表明,利奈唑胺藥物對于肺部感染疾病具有較良好治療效果,該藥物的體液穿透性以及組織穿透性均較強,因此可以有效保證感染部位有足夠藥物達到,特別是肺部組織,該藥物的肺上皮細胞襯液穿透率可達100.00%,且治療安全性高,可以明顯減少各種不良反應的發(fā)生[6]。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知,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中性粒細胞比值以及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均無顯著差異性,P>0.05。而研究組治療后的C-反應蛋白為(2.70±0.75)mg/L,降鈣素原為(0.78±0.46)mg/dL,中性粒細胞比值為(52.66±4.30)%,白細胞計數(shù)為(8.20±1.65)×103/L,研究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0%,研究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0%,均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性,P<0.05。臨床相關研究通過比較利奈唑胺藥物與萬古霉素藥物治療肺部感染引起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病例,經(jīng)治療可知,利奈唑胺藥物的臨床治愈率(62.20%)、患者生存率(84.10%)以及細菌根除率(60.50%)均顯著高于萬古霉素藥物(21.20%、61.70%,22.90%;)P<0.05。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
本次研究結果充分表明,給予肺部感染患者運用常規(guī)治療聯(lián)合應用利奈唑胺,可以有效改善機體炎癥指標,有效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從而促使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提高,且治療安全性高[6]。
綜上所述,臨床結合肺部感染疾病特點,在給予常規(guī)治療過程中,聯(lián)合應用利奈唑胺治療,可以明顯改善其疾病癥狀,改善各項實驗室指標,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治療安全性更高,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