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鑫
“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而讀書聲為最?!?/p>
——《小窗幽記》
明代文學家陳繼儒于眾聲中推讀書聲為首,評其一等一的清幽超然。究其緣由,實是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之根源使然,也是千萬年書生內(nèi)心深處對古老智慧的寄情之所在。
徂川不息,時光跳躑。多少個日夜被時代的風雨猛烈洗刷,多少故事在歷史的典籍中被記載。古時的橫槊賦詩不再有,過往的斗酒作詞更無從尋覓。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了新紀元,電子技術(shù)已統(tǒng)領(lǐng)全球。與之而來的,是現(xiàn)代人們對安逸享受的渴望,對利益成本的算計;對歌星演員的追捧,對網(wǎng)絡(luò)空間的癡迷——還有,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冷落和漠視。
但是,我依然會懷著熱忱與虔誠,吟誦詩書,堅守骨子里未變的道德底線,傳承文化一輩子。
春意駘蕩,生命的詩意在傳遞。孩提時代的我經(jīng)常在爸爸的看管下,端坐在收音機旁跟讀《論語》?!熬又芏槐?,小人比而不周?!痹谇宕嗟淖x書聲中,似懂非懂的我開始對古典文學產(chǎn)生一種崇敬之情。從那時起,爸爸已將他手里的文化火炬?zhèn)鬟f給了我。
能與門前小樹比高的我在老師的悉心引導下,憑自己的詩詞積淀得到了大家的贊許與認可。在飽含深情的誦讀中,我第一次體味到中華古典文化帶給我的喜悅與魅力。于是,我開始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領(lǐng)略中華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學校促使我將這把火炬堅守下去。
馬尾辮的記憶漸行漸遠,取之而代的是繁忙的中學生活。然而,這絲毫不曾削減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忱與堅守,我就像缺水的魚兒急需水源的供養(yǎng)那樣盡情浸潤在卷帙浩繁的書海之中。我用朗讀的方式細品其中韻味,將自身與文化合二為一?!皩庝鬯酪粤魍鲑?,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令我血脈僨張,為之感動;“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讓我領(lǐng)悟了淡泊閑適的境界;“韓侯一將壇,諸葛三分漢”,使我懂得了名利的虛無。我逐漸理解了詩詞的意義——它并不是謀取功名的手段,而是哲人勸誡世人行事處世的箴言。它是勵志警句,是醒世恒言,是一個人在大風大浪的洗禮中始終保持內(nèi)心堅定的信條。
“讀書時要字字讀清,一字一頓,不急不緩,恰到好處?!遍L大后的我,仍喜歡飽含深情地高聲朗誦。隨著瑯瑯書聲,我同馬致遠一起閑適于漁家村落,隨東坡一同泛舟品酒。我在書中讀出了婉約和豪邁,讀懂了人間悲歡與離合,讀透了詩詞背后作者的苦心孤詣。責無旁貸的民族使命感在內(nèi)心起伏飐滟,傳承中華文化的種子就此在心田生根、發(fā)芽。
文化經(jīng)典,可與世俗共存,卻不可跟之同流。它使個人的品質(zhì)修養(yǎng)提升,使個人的精神底蘊增強。換言之,詠讀詩書,傳承古典文化之美,未必不是在傳承一種信仰,一種道德基準。在朗讀和傳承的過程中,我總感知那源遠流長的文化就如一位出水的蓮美人,笑而不語,端莊秀雅,絕不可褻玩;又似一名淵渟岳峙的長者,顥氣長存。
我知道,在物欲橫流的世俗世界中,人們依然會看見乞丐行騙,人販拐賣兒童的畫面;依然會看見高校抄襲成風,企業(yè)不法買賣的場景……我可以坦言,我們每個人都被囚禁在苦役般的生活圈中,但是無論風云怎樣變幻,世事多么紛雜,一個人內(nèi)心對詩詞古典、對中華古老文化的摯愛與執(zhí)著仍可以留存于內(nèi)心深處。出淤泥而不染,歷盡鉛華而脫俗。獨留初心,無悔熱愛,心有所向,堅守風骨,便可一個人執(zhí)一本書,念一闋詞,傳承文化守一生。
無論是詩詞曲賦,抑或是傳記小說,本應是一個國人需要傳承的國學瑰寶與文化精髓。它是我們民族自信心的根基。華夏文化,宇寰共享。繼往開來,流入八方。從某種意義來說,中華的文化經(jīng)典,不啻屬于個人的,也是大家的,是民族的,是世界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wù)和責任來繼承和發(fā)揚它!
詩詞經(jīng)典的傳承之路,不但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更是為人處世時所持的清白風骨之寫照。它已成為一種高貴正直的人性融合體,也成為民族向善向美的靈魂境域。平仄有致,抑揚頓挫。書聲深處,風骨未變。
(編輯: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