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銳
常有人針砭時弊后,痛心疾首地慨嘆古風不存。其實古也罷,今也罷,從來都是賢愚俱存,善惡分明。我們現(xiàn)在所憂慮的一些事,并不真如所設(shè)想的那般,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在時代脈絡(luò)中,我們很可能可以窺見其并行不悖的聯(lián)結(jié)。在生活中,污染的來源有時卻拜科技所賜:玻璃幕墻的強光、白色污染的殺手、鋼鐵工業(yè)的濃煙,但科技與自然并不背道而馳。懷想農(nóng)耕文明時代下的篝火與譜寫新時代旗幟下的“中國夢”藍圖,其實都寄托了人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中庸》有云,“萬物齊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展示出了包容之境界、自由之精神、和諧之大觀。
我們欣賞藝術(shù)時,常見有人因藝術(shù)家身上一些缺陷就質(zhì)疑其作品的好壞??墒牵覍嵱趦?nèi)心的藝術(shù)家被生活的茍且壓彎了腰,被人性的陰暗絆住了腳,依然追求著正直與光明,不正是與藝術(shù)之道并行最鮮明的詮釋嗎?
猶記鏗鏘的《馬賽曲》響徹巴黎,《自由引導(dǎo)人民》的畫作擎起戰(zhàn)旗。然而,法國國歌曲詞作者魯熱,身份不過是個上尉,甚至在戰(zhàn)爭的后程抵觸革命,被人譏笑為“懦夫”。但在國家危亡之時,懦夫魯熱的筆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國的兒子!”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與人計較的牛頓變得異常謙遜,把自己比作是“真理海邊拾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語帶機鋒。肥沃的黑土,美麗的紅壤乃至貧瘠的黃泥,因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長出哺育人性的大麥、稻谷與青稞。
千年前百家爭鳴的盛況,掀起思想爭鋒的熱潮;新中國百花齊放的圖景,吹來一股文藝的清流。于前者,我們看見先哲期盼安定,渴求立身的殷殷心愿;于后者,我們明了今人報效祖國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見,“不相悖”的前提是要有一致的理想追求。
任由樹木生長,繁密的枝干便將封阻道路,因此,適當修剪必不可少。希冀祖國的復(fù)興,不可不重視精神內(nèi)涵:吸收建議,不可助長不負責任之言論?!安幌嗪Α笔巧畈幕A(chǔ),“不相悖”卻應(yīng)是我們做人行事的準繩。
不相悖而道并行,霓虹閃耀之下,也可荷鋤而歸。
(指導(dǎo)教師:王理源/編輯:王瑩)
評點:涂韶華、邵耀杰
文章化用《中庸》中“萬物齊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弊鳛闃祟},觀點鮮明、哲理豐富,既增強了說服力又展示了作者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yǎng)。開篇即照應(yīng)標題,引出關(guān)于“不相悖而道并行”的話題,切入點頗具現(xiàn)實意義。以小見大,以全景鏡頭對焦中國兩個時間點“千百年前”和“新中國”,構(gòu)成核心話題。時代雖不同,但寄于國家發(fā)展的心愿是一致的。全文語言大氣,足見該生的文字功底。不足之處在于所列舉的事例與觀點不夠緊密,分析不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