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紅濤
以大數據助推“互聯(lián)網+教育”,從而提高課堂“教”和“學”的質量——作為“全國智慧校園建設實驗學校”之一,鄭州市四十七中以教學評價為切入點,探索基于大數據的講評課教學流程,以期增強學生學習的精準性,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從以上講評課教學基本流程可以看出,整個流程共分8個步驟,形成不斷循環(huán)、逐步提升的教學模式。
1.基于學習目標和學情的集體備課。以備課組為單位,解讀課標,細化學習目標,深度了解學情,明確任務分工,明晰教學重點,逐步實現(xiàn)基于學情的以“學”定“教”。
2.基于學習目標和考點的命題周測。利用網絡題庫,依據目標選擇,網上選題組卷,編輯迅速快捷,試卷自動生成,題卡自制完成,可建校本題庫。題庫選題、自主命題相結合。組卷類型分為“學情組卷”“知識點組卷”等多種形式,可自由選擇。
3.周試與網評。閱卷分為手閱與網閱兩種形式。手閱:擬定評分細則,先閱紙質試卷,后用機器掃描,做到卷面留痕,得失直觀呈現(xiàn),報告隨即生成。網閱:擬定評分細則,掃描紙質試卷,分割任務網閱,突破時空限制,報告隨機生成,聯(lián)考方便快捷。整體而言,閱卷靈活自由、數據詳盡精準、反饋及時高效。
4.基于周測試卷的自我糾錯。學生、家長可以登錄個人賬號,查看分析報告;明確分數得失,尋找薄弱環(huán)節(jié);自我糾錯反饋,教師答疑解惑。師生互動有的放矢,精準高效。
5.基于周測大數據的精準分析和講評。教師查看班級分析報告,分析薄弱環(huán)節(jié),在學生自我糾錯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學情,調整教學設計,講練有的放矢。
6.基于糾錯的補償訓練。通過了解每個學生不同知識點掌握情況,推送對應知識點且難度相當的試題,補償訓練鞏固,變式訓練提高,實現(xiàn)在大班教學體制下的個性化學習,做到因材施教。
7.基于錯題集的再次測試與講評。系統(tǒng)數據庫會自動生成學校、學科、班級、個人的錯題本,可隨時調出再練再考。
8.基于問題的教學調整。根據數據反饋顯示的問題,對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策略進行調整。
以上8個步驟,借助網絡題庫支撐,從備課、命題,到閱卷、評析,以數據為實證,圍繞了解學情、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主線,以知識掌握、能力培養(yǎng)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更新循環(huán)中,實現(xiàn)精準分析、客觀評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從而大大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此外,對學校來說,可以實現(xiàn)科學管理,減負增效,助推質量提升。對教師來說,利于搭建合作平臺,資源共建共享,成為教師專業(yè)能力再提升的有力支撐點。對學生而言,能夠實現(xiàn)及時自我診斷,做到精準分析,從而滿足自我需求。對家長來說,可以幫助家長精準了解學情,并通過適時正確干預,幫助孩子揚長避短,促進孩子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