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東
高考前夕,還有很多來自上海、北京、廣東等地的家長,專程“打飛的”過來燒了香,再匆匆趕回去。他們希望孩子考試時能發(fā)揮好一點,被“魁星點斗”。為什么這些家長會如此不理智?竟然被迷信蒙住雙眼。不遠千里膜拜祈求,實際是一種典型的高考前焦慮癥:他們的孩子將面臨一次嚴峻的考驗——高考!在部分家長眼中,此次成功則道路平坦,順風順水,一鳴天下知;失敗則萬丈深淵,十年寒窗無人曉,辛苦、努力付之東流!機會就在六月初,如何把握?帶著這問題,讓我們看看浙江省是如何破解“一考定終身”的“鐵定律”。
一、通過考試模式的改變來實現(xiàn)
浙江省的高考改變了“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模式,替代的是多考且時間相對可選的模式,即必考和選考相結合、選考和外語有兩次機會可選的相對自由模式。
1.考試科目由原來的語、數(shù)、外加文綜或理綜變革為語、數(shù)、外加考生從“理、化、生、政、史、地、技”中自由選擇、組合的混合學考科目。學生的自主性得以體現(xiàn)、落實,這也促使學生在高中學習時就必須規(guī)劃好自己未來的走向,給學生注入了一針興奮劑,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2.考試時間由單一時段變成多時段。浙江省高二就開啟了高考模式:選考學科陸續(xù)登場,開始為高考總分添分。除了必考的語文、數(shù)學在6月份舉行外;另一門必考的科目外語有兩次機會供考生選擇,分別為:6月份和10月份;選學考科目安排在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舉行。
二、通過課程設置和實施來實現(xiàn)
原來的高考模式由來已久,要打破“一考定終身”高考模式,就必須從基礎開始,也就是從課程的設置和實施開始。浙江新高考就是從這幾方面來突破的:
1.高考科目增加了技術學科的選擇,技術學科主要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這兩門學科,把它們納入高考組合科目里面,目的在于引起學生的關注,帶動學生學習技術和追求高科技的興趣。為高等院校儲備這方面的人才。
2.要打破這個“鐵定律”,學校就不能再和以往一樣簡單設置課程,而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要求來通盤考慮高中三年的課程設置。各個學校間、同校同年級學生間、甚至同班的學生的課程設置將不再是統(tǒng)一的,這樣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課程選擇,滿足考生個性化的考試時間選擇。
3.為了打破這個“鐵定律”,“走班”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課程設置的變化,考試科目和考試時間因人而異的實際情況,催生了“走班”教學模式。通過“走班” 教學模式才能真正滿足學生這種多樣性的選擇,才能實現(xiàn)“多考”模式,才能真正打破這個“鐵定律”。
4.為了打破這個“鐵定律”,人事制度也得相應變化。2017浙江高考后出現(xiàn)了高考選考時逃離物理的現(xiàn)象。有些學校的物理教師因此只好改教其他學科,比如通用技術。這就要求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以外還得對其他學科有所了解,也就是說近乎全科教師?!八挠小崩蠋熑谓痰膶W科是學生的首選。靈活的教師人事管理政策的保駕護航是不可欠缺的條件。
2018年廣東省將實施的新的人事變革:區(qū)縣管理教師,學校使用教師的模式也許能徹底為了打破這個“鐵定律”。
三、通過錄取模式的改變來實現(xiàn)
不管新高考如何千變萬化,學生如何自由選擇高考組合科目,最終必將以能否被高等院校錄取為終點。這勢必引發(fā)錄取模式的改變,也將引起學生志愿填報的改變。
1.高等院校專業(yè)設置的變化,是打破這個“鐵定律”的必要條件。高等院校必須根據(jù)新高考模式,提前2年向社會公布分專業(yè)(類)的招生選考科目范圍,科目數(shù)至多不超過3門。高校必須在當年招生章程中對考生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要求,予以明確。沒有確定選考科目范圍的高等院校,則考生在報考該專業(yè)(類)時無科目限制,都可以填報。這變化讓考生明確了方向,為順利打破這個“鐵定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志愿填報的變化,是打破這個“鐵定律”的重要保障。新高考模式下,統(tǒng)一高考招生中,考生按“專業(yè)+學?!碧顖笾驹???忌谶x報志愿時,自己的選考科目至少需有1門學科和高等院校要求的選考科目一致就可以填報。其中“專業(yè)(類)”志愿,既可以報考同一個高校中的不同專業(yè)(類),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專業(yè)(類),還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專業(yè)(類)。浙江省2017年考生可以填報志愿數(shù)達到80個,滿足考生個性的需求,為新高考改革鋪平道路。
3.高考錄取的變化,為最終打破這個“鐵定律”,畫上圓滿句號。在統(tǒng)一高考錄取時,依據(jù)“專業(yè)+學?!逼叫兄驹傅脑瓌t;不分批次;按專業(yè)平行投檔。給予考生更多的錄取機會。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