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雨
秋是一幅畫,似工筆,一枝一葉纖毫分明;如寫意,恣意揮灑漫天斑斕。春夏秋冬,四季輪回,季季不同??涩F(xiàn)在人們似乎格外偏愛秋天,大約就是因為秋的色彩豐富。
秋,無處不在。
郁達夫先生寫過,“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庇谑?,他從江南跑到“故都”北平去找“秋”,還真被他找到了,于是發(fā)出“天涼好個秋喲”的感嘆。教我們寫作課的王老師言談間很是推崇郁達夫,但老師在課堂上解讀時卻說了句:“典型的舊式文人的情結(jié)?!爆F(xiàn)在想來還覺得好玩,多么富有時代特色的語言啊。不過,我更加相信這是作者對悠閑生活的向往,只是彼時很多人都不具有這份閑情。
江南的秋,并不遜色。
很多年前,我由東往西途經(jīng)東郊紫金山南麓陵園路,停車仰望,落日余暉盡在層巒起伏的山林間……那一剎那,記憶里所有關(guān)于秋天、秋色、秋景的描寫迸涌而來,驟然將我的心壅住了,頭腦竟一片空白。我被秋色震撼了,打電話給朋友說:我想哭!
朋友在電話那頭也久久未說話,然后我們默默地掛斷了電話。但我肯定,在我說“想哭”的時候,朋友一定也被淚水浸濕了心情。不知道朋友后來去那兒看過秋色也無?但此后我們再也沒有說起過此事,那仿佛成了我們之間的秘密。
從大漠到江南,從雪域到海島,人們均在追尋秋色,然后談感慨。其間也多有少年強說愁滋味的,對秋的描述總歸有點兒隔空觀景的意思,欣賞紅葉,感嘆秋高氣爽成了純粹的感官體驗??刹皇菃?,真正理解秋似乎必須等到人生進入某個階段,某個境界,才可以有相應(yīng)感悟。
秋色早已有之。
很多年前,老家村頭有棵巨大的楓樹,秋冬落葉前滿樹火紅,然后一片片飄落,但數(shù)余窠碩大喜鵲窩在樹梢櫛風(fēng)沐雨。那時候人們好像沒覺得火紅的楓葉有什么特別之處。
現(xiàn)在對秋色多了許多大驚小怪,發(fā)布秋消息的主角已經(jīng)不是節(jié)氣,而是朋友圈,曬關(guān)于秋的圖片成了時尚。從秋天第一縷白云、第一束杏黃,第一片紅葉開始,朋友圈就飄蕩著秋的氣息。
這大約也是人們生活質(zhì)量明顯提高的佐證。是啊,為衣食而忙,哪有閑心關(guān)注秋色呢,有的只是瓜果作物的收成以及秋的寒涼和瑟縮。人們由注重物質(zhì)范疇到關(guān)心精神領(lǐng)域的轉(zhuǎn)換,仿佛也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嬗變,這個過程在不知不覺中就實現(xiàn)了。好的時代有許許多多的特征,盡情欣賞秋色難道不是人們安居樂業(yè)的體現(xiàn)嗎?
山間,楓葉如彤云;街頭,銀杏似彩霞;湖畔,垂柳搖曳著季節(jié)的風(fēng)鈴;河邊,小魚兒躍起絲絲細浪;江岸,鷗鳥翩飛攪動清風(fēng)徐徐……庸常的小區(qū),亦點翠飄紅映染了居民的笑顏。
祥和、富足、和諧、溫暖成了當(dāng)今秋日的主色調(diào),我們?yōu)槭裁催€要去遠方尋覓秋色?
秋色似畫,描繪它的卻不全是天工,靠的還有人們的心智和雙手。人們一言一行,一筆一畫都是在為秋的勝景著色呢。當(dāng)然,春種一粒,秋收萬顆,沒有春天的付出,怎會有秋色的瑰麗和斑斕?(責(zé)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