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 龍俊勇
[摘? ?要]目前部編語文文本教學存在一定的誤區(qū),教師可結合新教材的新要求與特點,巧妙運用微課資源優(yōu)化文本教學,進而走出教學誤區(qū),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在應用微課優(yōu)化教學時,教師還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避免微課制作的失誤,避免微課應用的失誤。
[關鍵詞]微課;優(yōu)化;部編教材;文本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09-0013-03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標志性成果——部編語文教材,是教育部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開創(chuàng)教育改革發(fā)展新局面的背景下,遵循語文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借鑒國外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特別是吸收語文課程改革的經驗,高質量編寫出的符合語文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新時代要求的有創(chuàng)新、有特色、讓廣大師生滿意的新教材體系。在新時代里,微博、微信、微電影、“抖音”、“快手”等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微文化”,這種“微文化”不可避免地伴隨著部編教材翩翩而來。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跟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形勢下,“微文化”在教育領域最突出、最前沿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微課”。近年來,它已逐漸走進課堂,并以迅猛之勢助推教學改革,成為當下的熱點科研課題。部編初中語文教材從2016年9月試用至今,各種教學、課例展示可謂好評如潮、精彩紛呈,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偏離編者初衷的誤區(qū)。那么怎樣根據部編教材的新特點,走出誤區(qū),與時俱進地利用微課資源優(yōu)化部編語文文本教學呢?下面進行初步的探索與研究。
一、俯瞰部編語文教材文本的主要新特點
1.“立德樹人”與“雙傳統(tǒng)”
部編語文教材從2012年啟動編寫工作,至2016年遞交中央思想宣傳工作小組審批,正式試用,再到2017年全國統(tǒng)一使用,歷時多年,集語文編寫科研之大成,其目的就是為了貫徹落實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指導方針,在編寫中“整體規(guī)劃,有機滲透”。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堅持以人為本,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審美情趣。同時,為了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部編教材的選文注重經典化、多樣化、文質兼美,尤其是重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對此,編者還特別落實了“雙傳統(tǒng)”——“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 的篇目。
2.雙線結構
新編教材創(chuàng)新單元教學設計,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的結構,實現(xiàn)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人文主題,即單元課文大致按照人生、自然、社會的主題進行編排,一個單元一個主題,如 “摯愛親情”“科學探索”“人生之舟”等,力求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在線索,人文精神基本全面覆蓋。語文要素,即將“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要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分解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分布并體現(xiàn)在各個單元課文的預習、閱讀提示或習題設計之中。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既強調了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又保證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每課一得,使教學有一條大致可以把握的線索,也有層級序列較為清晰的梯度結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三個維度”也能比較均衡地呈現(xiàn),其中所提到的“過程與方法”也能較清晰地得到安排。
3.三位一體
新編教材的閱讀教學體系,將各單元課文分為“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輔之以“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誦讀”,它是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過渡延伸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教讀課文,主要是由教師帶著學生,運用一定的閱讀策略或閱讀方案,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達成相應的閱讀目標,目的是學習各種閱讀與寫作之“法”。自讀課文,學生主要運用在教讀中獲得的閱讀經驗,自主閱讀,學以致用,進一步學習掌握閱讀方法,從而提高自主閱讀能力。課外閱讀,強調整本書閱讀、古詩詞積累、由課內到課外的拓展閱讀等,是課堂教學的有機延伸和有效補充。
4.強調學生通過自主活動、體驗獲得語文能力
新編教材在原來重視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完善,使各冊的教讀課文都有課前的預習要求和文本思考探究題,自讀課文也有閱讀提示、旁批、補白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其基本設計思路是:文本學習—實踐活動—寫作。文本學習,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某一文體的特點,把握其閱讀策略,一課一得,為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課內拓展開去,或實施采訪,或模擬演講,或朗誦鑒賞,或深入揣摩、排演劇本。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充分利用文本閱讀中學到的知識,比如借助戲劇的知識,揣摩人物臺詞,把握人物形象,以便更好地代入角色。活動的落腳點是寫作,或將活動搜集到的素材整理成文,或根據活動要求撰寫文稿,或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或記錄活動中的點滴感悟。
二、為目前部編語文文本教學仍存在的誤區(qū)把脈
1.僵化主旨,忽視文本德育的挖掘與拓展
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重教書不重育人,只是把教案上的中心主旨向學生闡述、展示出來,泛泛而談。由于他們沒有充分解讀文本,沒有從社會背景、關鍵詞、關鍵句、關鍵段(特別是開頭、結尾段)、題目等去咀嚼、體味作者的各種情愫,也沒有從各種描寫、修辭去感受、挖掘作者想要表達的核心用意,因此,得出的中心主旨往往是蒼白、簡單、膚淺、生硬的。同時,還常忽略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沒有把中心事件鏈接社會生活,也沒有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現(xiàn)實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這與教材“立德樹人”全面滲透的方向和教學三維目標中落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要求無疑是相悖的。
2.文本割裂,缺乏單元教學和大語文教學意識
部分教師在教學時,上好一課就是一課,心中只有課文,沒有單元主題、單元語文素養(yǎng)、階段教學和大語文教學等意識。這樣,語文教學大格局的缺乏,使得語文的系統(tǒng)教學、階段計劃的推進往往是盲目的,也人為地割裂了單元內的文本之間、單元外的文本之間的種種聯(lián)系,不利于各種文本和知識點的相互關聯(lián)、印證,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溫習、鞏固,更不利于學生語文知識體系、能力與素養(yǎng)結構的全面構建,這直接導致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弱化及解讀思維的片面、偏激、狹窄。
3.主次不分,沒把握好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者的學習要求
現(xiàn)行部編教材已明確課文文本只有兩種,即教讀課文、自讀課文,但不少教師心中仍只有教讀課文,沒有自讀課文。在教學自讀課文的過程中還是“穿新鞋走老路”,不舍、不愿、不敢放手給學生自學、探究、體悟,導致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過少,語文實際應用中的速讀、跳讀、猜讀等沒有得到嘗試,也嚴重制約了比較閱讀、類比閱讀、創(chuàng)新閱讀等能力的發(fā)展,這與部編教材對教讀課文、自讀課文與課外閱讀實施“1+X”教學的要求也是南轅北轍的。
4.強勢介入,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時間
有些教師為了加快授課進度或者防止學生擾亂課堂,在教學中喜歡“滿堂灌”,自導自演 “獨角戲”,這樣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不能進行深度思考與感悟。與此相反,有些教師為了體現(xiàn)師生、生生互動,教學中喜歡“滿堂問”,從上課問到下課,問題太泛濫,學生思考時間過短,沒有獨立頓悟,沒有思維沉淀,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更沒有得到系統(tǒng)的訓練與培養(yǎng)。
三、適應新教材新要求,巧用微課資源優(yōu)化文本教學的策略措施
微課又名“微課程”,是“微型視頻網絡課程”的簡稱,它是以5-10分鐘時間的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視頻課程資源。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雖然和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的課件、教學設計等教學資源有所區(qū)別,但它在本質上也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一種繼承和發(fā)揚。
為了更高效地運用好部編初中語文教材,根據部編教材的特點與目前出現(xiàn)的教學誤區(qū),與時俱進地開拓新的教育教學方式,促進新教材教學的積極發(fā)展,引進微課資源優(yōu)化文本教學,猛藥去疴,就顯得很有必要。
1.利用微課資源,深入挖掘與拓展文本的德育信息
教師可結合文本蘊含的德育信息,從文章背景介紹、關鍵詞句段賞析、題目含義、中心事件、細節(jié)描寫等角度,選取文本中最突出、最能體現(xiàn)中心主旨的某一兩個方面制作微課,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當然,教師也可以用微課提供解讀作者思想情感的方法策略,讓學生根據方法去深入思考、探究文本。教師還可以用微課鏈接生活,幫助學生把文本蘊含的教育啟示拓展延伸到生活實際,從而汲取滿滿的正能量,獲得人生情感與價值觀的雙豐收。例如,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孫權勸學》的課后練習二:“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可以按“層層剝筍”的思路設計微課:呂蒙的變化是怎樣的?是哪些因素讓他有這么大的進步?你從他的變化中學到了什么?作為新時代的初中生,應該樹立怎樣的求學觀?可以從哪些途徑獲得知識?
2.整合微課優(yōu)勢,進行單元教學和大語文教學訓練
初中語文教學的知識點較煩瑣零碎,微課有利于促進單元文本一體化、系統(tǒng)化教學和同課異構、翻轉課堂等個性化教學,也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構建與提升。具體體現(xiàn)在:利用微課明確教學目標與任務,利用微課進行單元整體教學,利用微課突出重點,利用微課突破難點,利用微課理解文章內容,利用微課把握課文主旨,利用微課探究研討問題,利用微課深化學后啟示,利用微課拓展遷移,利用微課挖掘文本寫作素材與方法指導,利用微課鞏固練習提升能力,等等。根據文本特點和教學需要,適當整合微課資源,把單元任務分解在各課的不同側重點里,教學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微課資源,可在教師間交流、共享,有利于經驗豐富的語文教師對新手教師的“幫扶”,有利于文本教學經驗的積累與傳承;系統(tǒng)的學習資源也有利于學生對語文學科內容全面地含英咀華。
3.融合微課資源,“1+X”教學延伸
“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學是因為需要學”,這個道理等同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教讀課文(“1”)就是“漁”的載體,學生通過課堂平臺學習并且掌握“漁之法”,然后再在其他自讀課文(“X”)上實踐、檢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微課提供教讀學習策略與自讀學習策略,并把兩種微課資源融合在一起。例如:部編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青春年少”小說單元,教讀課文是《故鄉(xiāng)》和《我的叔叔于勒》,自讀課文是《孤獨之旅》,可以看出三者之間的關聯(lián)點主要集中在環(huán)境描寫、少年視覺、人事嬗變、情節(jié)發(fā)展等方面,前兩課的“學法” 微課資源就需融合第三課的相似之處進行設計,為第三課的自讀、研討做好鋪墊。
4.適度運用微課資源,歸還學生的自主探究時間
現(xiàn)在的初中學生已經不滿足于灌輸式、教條化的學習,微課作為微時代的“新課”,在認知習慣、認知策略上都特別能貼近新時期中學生的心理。事實上,適度運用微課資源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辟學生立體思維的通道,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實踐環(huán)境,使學生快速置身于特定的認知任務之中(包括預習、復習、鞏固、提高、拓展、延伸等方面),激發(fā)他們的認知內驅力,從而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歸還學生的自主探究時間,使教學適應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學需求,促進學生語文分析力的形成、理解力的增強和鑒賞力的提高。同時,學生還可結合自己的學習情況,用課余時間學習與文本相關的微課,按“自主觀看—提出疑惑—完成練習—課后反饋—及時改進”的模式,實現(xiàn)語文素質與能力的快速提升。
四、運用微課資源優(yōu)化語文文本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避免微課制作的失誤
微課制作的常見失誤:無主題、不完整、干講、內容雜亂、時間太長、華而不實。要避免上面的失誤需要做到:第一,明確文本微課的選題,課“微”環(huán)節(jié)全;第二,明確學習對象和學習場景,精心篩選內容,只講“干貨”;第三,精心設計微課,使其簡單、明確、短小、有趣;第四,選擇恰當?shù)谋憩F(xiàn)形式,制作精良,視覺、聽覺效果好的微課。
2.避免微課應用的失誤
一是教學中微課運用過多過濫,喧賓奪主,以“微課”代替“上課”;二是僅著眼于課堂應用,走早期多媒體教學、信息技術與課內整合的老路,忽視微課在課前學習、課后學習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微課資源應用缺乏相關理論指導,忽視對微課程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等相關理論的學習。要避免上面的失誤,微課的應用就需要做到適度靈活,少而精,重視相關實踐理論的學習。
綜上所述,適度地將微課資源優(yōu)化應用于初中部編語文文本教學實踐,既可促進新時代語文教師個人的專業(yè)發(fā)展,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效提升其文本學習水平,給語文課堂帶來新氣象與新作為,也必會為初中語文教學改革開拓新出路譜寫下新的篇章。
[? 參? ? 考? ? 文? ? 獻? ]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七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九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