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昀
“如果沒有我,你就會成為布萊恩·梅博士,是一篇引人入勝的宇宙天體論文的作者,只可惜,沒人會讀?!彪娪啊恫ㄎ髅讈喛裣肭分?,皇后樂隊內部產(chǎn)生分歧時,主唱弗雷迪如此“嘲諷”樂隊的吉他手。
天文學一方面讓人憧憬,一方面又讓人望而生畏。
然而,故事真實的結局是,吉他手布萊恩·梅,60歲時仍不懈努力,最終實現(xiàn)了成為一名天體物理學博士的夢想。2007年,搖滾老頭梅完成博士學業(yè),獲得博士學位?!斑@是我未完成的一個事業(yè)。我不想只是擁有一個名譽博士學位,而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它,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東西”。梅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采訪時如此說到。
一個拿著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的搖滾巨星——世界上恐怕沒有比這更in的事了。
如今,想要和梅一樣酷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近年來,全球探索宇宙的熱度可謂不斷上升。從美國“洞察者”號登陸火星,到“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再到如今給黑洞拍照,人類對于未知事物始終充滿好奇。天文學,也得益于不斷升溫的“天文熱”,正經(jīng)歷著一次漂亮的“翻身”。
與其他基礎學科相比,天文學在中國高校中屬于相對小眾的專業(y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里,開設這一專業(yè)的學校并不多,較有口碑的包括南京大學、中國科大、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
情況在這幾年有了比較大的變化。2012年,廈門大學恢復了天文學系;上海交通大學也在2013年將物理系更名為物理與天文系,并于今年改為物理與天文學院;2013年云南大學天文學系成立;2015年,中山大學成立了物理與天文學院。此外,作為中國理工科最頂尖院校的清華大學,在2014年成立天體物理研究中心后,也于今年成立了天文系。
天文學在國內已有將近百年歷史。
上世紀20年代,一批出國留洋的青年學者陸續(xù)學成歸來,而這其中,就包括中國現(xiàn)代天文學的奠基人高魯。1909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獲得工科博士學位的高魯,回國成為同盟會成員,并與余青松、張鈺哲、陳遵媯等人著力于中國天文學的起步。
由此,我國最早的幾個大學天文學系“幼苗”破土而出:1917年,濟南的齊魯大學首先創(chuàng)建天文算學系;1927年初,廣州的中山大學將數(shù)學系改為數(shù)學天文系(這兩個系中的天文學部分后于1952年合并成為南京大學天文學系);而廈門大學也于1927年設立天文系,“天文系雖成立未久,但儀器方面,亦頗可觀,其中如四吋徑之天文望遠鏡、渾天儀、太陽系自轉公轉表示儀器等,亦均為貴重之器”,這是廈大早期校史上對于天文系成立之初的記錄。
可惜的是,縱使起步較早,但經(jīng)歷過戰(zhàn)火紛飛,建國以來,天文學在國內的高校中并未得到廣泛的發(fā)展。即使到今天,除西華師范大學與河北師范大學外,國內開設天文學的高校均是“985”名校,可見天文學由于自身對師資與硬件設備均要求比較高,對于開設這一學科也有一定門檻。
有人會問,天文學到底學什么?研究內容過于“硬核”,也使得天文學給人以遙不可及的距離感。
“我都不說我是學天文的,因為一說天文,大家就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苯衲暝诒本┐髮W天文系讀大三的學生李嘉軒表示?!俺怨先罕姟睍?,天文是文科還是理科,學天文是不是學氣象,學天文是不是搞宇航……“所以到最后,我就干脆說我是學物理的?!睂嶋H上,天文學的確離不開物理與數(shù)學。
天文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視作“冷門”專業(yè)的原因,更與其就業(yè)狀況有關。很多學生家長覺得,天文學就業(yè)面比較窄,而且未來的薪酬待遇也不會很高。對此,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副主任吳江華教授不以為然。他認為,如果將來一心要從事天文學研究,那么的確意味著選擇了一條較為漫長的道路,因為這一般都要以博士為學術研究的起點;但如果是從事天文科普或教育,則本科生、碩士生都是可以的。吳江華提到,以北師大天文學本科生為例,60%到70%的本科畢業(yè)生都考研了?!疤煳膶W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冷,其實就業(yè)面很廣,我們的培養(yǎng)方案是畢業(yè)生能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重點中學和科普機構等單位,從事天文或相關的航天、測地、理論物理、空間和地球物理等領域的科研、教學、科普和管理工作?!?h3>太空探索熱捧紅天文學
年初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大熱,讓天文學再一次進入公眾視線。事實上,除了文學藝術作品對于“天文熱”的促進之外,國家層面的重視與投入,對于天文學“翻身”而言,才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動因。
通過不斷投入,我國近年來建造出眾多大型天文科學裝置,比如貴州平塘的“天眼”——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暗物質粒子探測衛(wèi)星‘悟空,以及我國首顆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wèi)星“慧眼”等。同時,我國還啟動了不少科學計劃,比如探尋引力波的“天琴”計劃、阿里計劃等。
除了天文學領域的重大項目紛紛落成,天文學的知識普及上也更加成熟?,F(xiàn)在,很多天文館、科學館,甚至中小學都有自己的天文望遠鏡,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真正實現(xiàn)“仰望星空”的愿望。
被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天體物理學錄取為博士生的張可名,曾就讀于北京四中,談到自己選擇天文學的初衷時就表示,“我初一時加入了學校的天文社,加入不久就和社團到了北京平谷郊區(qū)做天文觀測。就這樣,我第一次用望遠鏡看到了木星的條紋,土星的光環(huán),月球的環(huán)形山,包括從來沒想過卻能直接看到的獵戶座大星云,仙女座大星系等等。即使不用望遠鏡觀測,光是漫天的繁星,絲綢般的銀河就已經(jīng)讓我不可自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