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鳳(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 研究員):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懲戒”是更好地實現(xiàn)育人目的的手段之一。目的是讓學生為自己行為及過失負責,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與自我責任感。懲戒的核心重在“戒”,而非在“懲”?!敖洹笔菫榱思m正錯誤行為,以免再犯,以達到育人的目的;“懲”是“戒”的方式、方法及運用手段,是為育人目的服務(wù)的,也就是說懲戒目的必須明確而正當,并有助于達成其所追求的預期教育目的。這就要求班主任教師懲戒學生要以愛和責任作為實施的前提,并抱有“和善而堅定”的教育態(tài)度。
兒童未來的世界,將面對的是法律與社會規(guī)范,從小就培養(yǎng)他們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感是非常重要的。當學生犯錯誤時,內(nèi)心已經(jīng)有一種接受懲罰的準備,從認知失調(diào)理論分析,讓他們?yōu)樽约旱睦⒕纬袚熑?,能夠取得積極的心理平衡。抓住這樣的教育契機施以恰當?shù)膽徒渥寣W生明白道理不僅有效,而且還會使他們刻骨銘心,從而形成“欺公日日憂,懼法朝朝樂”的生活觀念。但是通過“懲戒”能否達到育人的目的,關(guān)鍵在于懲戒之后對受到懲戒的學生(乃至全體學生)進行心理撫慰與科學的引導。那么,如何做好懲戒撫慰與引導,以我個人理解并結(jié)合國內(nèi)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一些梳理,供班主任教師參考:
一、了解學生懲戒后的心理感受
國內(nèi)學者孟萬金通過研究認為:受到懲罰后,小學生心理感受按常見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為難過、害羞、自尊受損、害怕、失去信心、失去學習興趣、憤怒、憎恨、生氣??梢姡艿綉土P后小學生的第一心理感受是難過,并且心理悲傷情緒首先指向自我(如難過、害羞、自尊受損、失去學習興趣等)并帶有中立性,然后向指向自我以外發(fā)展(如憤怒、憎恨)并帶有敵對性。這就告訴我們實施懲戒后必須對受到懲戒的學生予以心理撫慰,以解除其難過的心理感受,消除敵對的情感態(tài)度,才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撫慰學生
1.抱抱學生,溫暖學生
當懲戒實施之后為避免學生產(chǎn)生憤怒、憎恨的負面心理,教師除了口頭語言之外,還要走到他們身邊,用肢體接觸學生。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性別、個性和習慣,或是握著學生的手、或是拍拍肩、或是擁抱學生的方式,從心理學觀點來看,擁抱能更好地傳遞出教師的態(tài)度與溫情,更明確地體現(xiàn)教師的共情。
當師生間基本的共情已經(jīng)達成,學生的難過、害羞之情盡顯,教師可以注視著學生說:“太難受的話,就哭出來吧。沒關(guān)系的,我會陪著你?!?/p>
有的時候,學生早已經(jīng)忘記了事情發(fā)生的時候教師說過什么,可是卻清晰地記得教師那雙有力的大手,記得擁抱時候的溫度,那往往是學生在黑暗里最溫暖的陽光。
2. 陪陪學生,鼓勵學生
為了盡快消除受懲戒學生的害羞、自尊受損、害怕、失去信心等心理,在實施懲戒之后的一段時間里,教師要適時地和學生在一起,只要教師陪在學生身邊,恰當?shù)匚兆W生的手,告訴學生“老師相信你”,并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和我在一起”。在教師的信任和鼓勵下,學生就會產(chǎn)生努力改正錯誤,積極進取的動力。
3. 傾聽學生,包容學生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說: “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受?!睋Q一句話說,教師有時候要學會做好一件事情——傾聽學生的心聲,并有所回應(yīng),在適當?shù)臅r候,肯定一下學生的情緒是真切的。這種沒有否定和批評的回應(yīng),會使學生情緒輸出的管道更暢通,當學生處于一個安全、友好、有愛的傾訴環(huán)境中,處在教師的理解與包容中,難過與痛苦會得到緩解,信心會得以恢復與增強。
4. 幫幫學生,關(guān)注學生
王小波曾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zhì)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小學生犯錯,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不懂、不會、不知道該怎么做。所以,當學生做錯了,教師不但要告訴學生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更要教會學生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應(yīng)采取說明道理,行為示范,教給方法,指導學生練習鞏固,細心關(guān)注學生的點滴進步,幫助學生將良好行為落實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直至成為習慣。
當然,還有其他的心理撫慰方法,教師可以看看心理學相關(guān)的書籍或上網(wǎng)查查心理撫慰的技巧,了解一些行為矯正理論,掌握一點行為矯正技術(shù)。
三、科學引導讓學生學會自主成長
社會學習理論十分強調(diào)兒童在行為與道德規(guī)范的學習中替代強化的重要性。對犯錯誤的學生施以適當?shù)膽徒?,對其他學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使其他學生對不良行為與態(tài)度形成積極的回避反應(yīng)。米爾滕伯格爾(美國)研究顯示“斥責能夠減少旁觀學生的問題行為”。
可見,懲戒不僅僅是對犯錯誤學生的個體教育,也是對全體學生的教育,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并加以科學引導,可以更好地促進全體學生健康成長。
1. 引導學生思考 促進學生自我醒悟
作為班主任都知道,主題班會是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在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培育,完善人格與認知自我,增強集體觀念與道德觀念,養(yǎng)成行為習慣與審美情操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在懲戒實施后的第一時間,召開主題班會是非常必要的,通過主題班會,思考“挫折與成長”的辯證關(guān)系,體會理解懲戒對自身成長的價值與意義,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道德判斷能力。有這樣的一篇短文,個人感覺很受啟發(fā),可以作為班會的主題內(nèi)容。短文是這樣的:“有一老一少兩個人一起在沙漠里種胡楊樹,待樹苗成活以后,少年還是每隔三五天就來給樹苗澆水、施肥,而老者在樹苗成活后就很少來了,偶爾來一下,也只是把被風刮倒的樹苗扶正,卻從不澆水。轉(zhuǎn)眼三年過去了,兩片胡楊樹都長得有碗口粗了,忽然有一天沙塵暴席卷而來,風停后,少年驚訝發(fā)現(xiàn),他種的胡楊樹幾乎都被風刮倒了,有的甚至連根拔起,而老者種的樹,只是被風吹折了一些樹枝和樹葉。少年很詫異,問其原因,老者道:你經(jīng)常給樹澆水施肥,它的根就不用往泥土深處扎,而我把樹栽活后就不再理睬它,逼得它們恨不得把自己的根扎進地底下的源泉中去。”
向下扎根與向上生長是辯證的統(tǒng)一,樹似乎與人近似,對樹太澆灌,它就根基不牢,對人總夸獎,他就飄飄然;人似乎與樹相像,四周的人都對他呵護有加,遇到挫折他就不會有心理準備與應(yīng)對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要使孩子從幼小的年齡起,就通過親身經(jīng)驗體會到在生活中有一個叫‘困難的概念?!?/p>
2.發(fā)揮同伴互助 助推學生自主成長
心理學研究認為,同伴作為一種重要的安全感來源,對于兒童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從社會學習的觀點看,同伴是強化物,同伴間的互動往往強化或懲罰了某種行為,從而影響了該行為出現(xiàn)的可能性。此外,同伴還提供了行為的榜樣和社會模式,在學生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來評價自己行為時,同伴的行為可以作為衡量自己的尺碼。
可見,當學生受到懲戒后,同學間的關(guān)心和鼓勵對痛苦的消除和信心的恢復往往更加直接、更加有效。所以,班主任教師要引導全體同學不孤立、不嫌棄、不拋棄犯錯的同學,鼓勵開展同學間互幫互學,特別發(fā)揮班委會、少先隊的模范帶頭作用,幫助犯錯同學制定改正措施、教會他正確的行為做法,帶領(lǐng)他參加集體活動,用集體的力量溫暖他、轉(zhuǎn)變他,在集體中自主成長。
3.改善師生關(guān)系 激活學生自身潛能
我們知道,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可以使學生獲得積極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態(tài)度,并且遷移到他的同伴關(guān)系,使他與社會、與他人形成積極的交往關(guān)系,從而影響他整個的人生。
作為班主任教師,在這一時期,需要和受到懲戒的學生拉近“心靈距離”。因為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是教育活動有效進行的重要保證,師生關(guān)系在教育活動與教育效果之間起著一種潛在的“中介”作用, 融洽的師生感情能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有了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懲戒既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又不會給學生成長留下“陰影”,這就需要班主任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與學生真誠相待,對學生真情關(guān)懷。這樣,學生往往能夠從教師細膩體貼的關(guān)懷中,感受到教師的信任與期待,體驗到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并真正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從而激勵自己不斷進取。這種信任和期望就是教育的力量,它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改正錯誤,激活學生內(nèi)在成長的動力。
4.樹立師者風范 引發(fā)學生自覺效仿
“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指出:“教師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p>
在學生心目中,教師的形象不僅是無字之書,也是無言之教。小學生具有模仿性和易于接受暗示性的特點,教師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因此,班主任教師的個人品質(zhì)直接關(guān)系到懲戒是成長伴侶還是體罰工具。懲戒教育,應(yīng)該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對每個學生的違紀行為都能夠公平、公正、公開,并充分發(fā)揚民主,教師能認真聽取學生意見,自覺維護學生權(quán)益,按照班級學生共同制定的懲戒規(guī)定實施懲戒行為。教師切忌感情用事,切忌前后不一,切忌論人處罰。如果教師自己都做不到,那么,懲戒教育也就無從談起,甚至淪為體罰的工具??梢娏己玫膸熣唢L范是學生接受懲戒并健康成長的保障。
5.做好家長工作 促成學生自我認同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說:“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quán)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孩子道德發(fā)展的源泉在于母親的智慧、情感和內(nèi)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發(fā)展中變得如何,決定于有什么樣的母親 。”這深刻說明了家長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長教育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個人修養(yǎng)和思想觀念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極大,若家長不接受、不認可懲戒教育,那么懲戒教育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懲戒實施前一定要征得家長同意,懲戒實施后,更需要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教師要及時和家長溝通交流,在懲戒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價值和意義方面要與家長取得共識,并與家長共同制定孩子心理疏導、思想提升和行為改正策略,指導家長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我們常說,家庭是心靈的港灣,家長積極正確的思想引導是孩子心靈的催化劑,通過家長的配合,促成學生對懲戒的自我認同,坦然面對和勇于擔當,并指導學生丟掉包袱,輕裝上陣,為孩子的未來成長奠定基礎(chǔ)。
做好受到懲戒學生的心理撫慰和科學引導還需要科任教師、少先隊等全校各個方面的教育配合。當然,學生受到懲戒之后心理撫慰和引導方法還有很多,需要班主任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去摸索和總結(jié)。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不去加強并發(fā)展兒童的個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于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身上培養(yǎng)出好的品質(zhì)??墒侵挥性诩w和教師首先看到優(yōu)點的地方,兒童才會產(chǎn)生上進心?!笨梢?,班主任教師要善于用心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小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精心培育學生的上進心,這是在實施懲戒時需要百倍謹慎與警醒的。
本刊將于近期探討以下問題:
1.作業(yè)焦慮問題
2.課間安全問題
欄目投稿郵箱:BZR_36@163.com
編輯∕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