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輝
梁衡在談寫作時說:“夫人心之動,一則因利,二則因情。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國家民族的大利大情。”由此可以看出,寫文章,梁衡所倡導的是寫大事、大情、大理。其實,高考作文命題也在培養(yǎng)考生極強的家國情懷,但從近幾年的高考閱卷情況來看,立意境界不高、內容陳舊庸俗的文章層出不窮,而目前相當一部分考生的文章缺乏陽剛之美,自然也很難奪得高分。
技法一:高考作文充滿陽剛之美
—境界高昂
高考作文境界高昂,就是倡導考生在作文立意時,盡量避開“小家子氣”式的哭哭啼啼和唉聲嘆氣,從而讓文章處處顯示出一種“大視野”“高眼光”“大境界”,進而給閱卷老師一種陽剛之美。
【高分示例】
(1)高眼光——“實”概念要“虛”化
所謂“實”概念要“虛”化,就是如果有關命題立意的核心詞語是很“實”的詞語,考生便不能就著這些詞語的“實”來立意,而是要將“實”概念“虛”化,寫出這些詞語所蘊含的“大境界”。
如北京卷優(yōu)秀作文《說紐帶》一文片段: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書中有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種,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之所以這樣說,在我看來是因為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它如一條紐帶,牽系著個人、歷史、未來。
自然,這文化的紐帶不是形成于某個特定的時代,而是如一條長河,蜿蜒曲折,綿延五千年踏時空而來……這紐帶是“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自在逍遙;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恣意豪邁;是“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愛國熱血……是這樣的一條條紐帶,讓我們跨越時空,與先哲對話。
本片段將紐帶這一生活中的“實”概念“虛”化為文化,可謂眼光獨到。同時在行文過程中,立意境界高昂,這是典型的運用高眼光“虛”化“實”概念之法讓文章充滿陽剛之美的例子。
(2)大視野——聚焦時空變遷
所謂聚焦時空變遷,就是要求考生在立意時眼光盡量突破自己的小圈子,將視野聚焦在歷史的變遷、空間的變換等方面,從黨心民情、民族、家園情懷等角度上立意。
如新課標全國卷Ⅰ優(yōu)秀作文《創(chuàng)新中國》一文片段:
親愛的外國青年朋友,提起創(chuàng)新這個詞,您是不是也如一些人一樣,感覺與中國似乎關系不大?不過這也有一定的原因:回望歷史,20世紀,世界重大發(fā)明18項,其中美國完成9項,英國完成4項,蘇聯(lián)完成3項,德國完成1項,只有基因圖譜排序吸收中國參加,但中國僅占1%的工作量,中國在科技創(chuàng)新方面顯得捉襟見肘。
進入新世紀,我們踏上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已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創(chuàng)新,才是撬動“中國夢”的杠桿;在這條道路上,我們矢志不渝地創(chuàng)新且碩果累累。
親愛的外國青年朋友,不知您是否是乘坐中國的高鐵來到中國的,即使您不是乘坐高鐵來到中國的,我想您也一定見到或聽到過中國的高鐵,因為高鐵已經是創(chuàng)新中國的標簽且已經走向了世界。其實與高鐵比肩的還有我們的移動支付,如果說高鐵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那么移動支付則是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而且,高鐵與移動支付還不能完全代表創(chuàng)新中國,君不見“神十”飛天、“蛟龍”探海、3D打印、超級計算機、墨子號量子通信衛(wèi)星……創(chuàng)新,讓這個古老的國家揚眉吐氣。
本片段沒有從個人層面上論述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而是先將視野聚焦在20世紀世界重大發(fā)明18項的歷史事實上,然后筆鋒一轉,將視野聚焦在當今中國的“高鐵”“移動支付”“墨子號量子通信衛(wèi)星”等方面,通過古今對比,從國家層面上揭示了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同時也更全面地展示了“創(chuàng)新中國”。這是典型的通過大視野之法讓文章充滿陽剛之美的。
【技法揭秘】
以上兩段,一個高眼光,一個大視野,都讓文章充滿了陽剛之美,所以考生在立意時境界一定要高昂。值得提醒的是,這些境界高昂的立意是建立在自我對命題深刻的體驗、獨特的感悟之上的,其所抒發(fā)的情感或發(fā)表的見解自然也來自內心,故考生切不可一味地追求立意境界高昂,刻意甚至無限制地拔高立意,以至于讓文章變得“假大空”。
技法二:高考作文充滿陽剛之美
—指點江山
高考作文指點江山就是要求考生在作文選材時,善于選擇社會熱點素材,并對其發(fā)表評論,以體現(xiàn)自己對社會的高度關注與時代責任感。
【高分示例】
(1)深度解讀一則熱點素材
所謂深度解讀一則熱點素材,就是要求考生整篇文章只選擇一則熱點素材,但是對這則熱點素材,考生卻需要解讀出深度,以大氣與厚重讓閱卷老師震撼。
如江蘇卷優(yōu)秀作文《共享單車,更應共享規(guī)則》一文片段:
共享單車火了。不到半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橙、黃等各色共享單車。與公交車、地鐵站等交通樞紐接駁,解決人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難題,無論是緩解交通擁堵,還是保護環(huán)境,共享單車都充分顯示出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然而,在人們享受共享單車的便利時,共享單車也好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了我們國民規(guī)則意識的淡漠,也照出了我們社會的文明程度。
對于社會公共資源,我們在享用的同時,也一定要遵守社會規(guī)則,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化地共享社會資源。但是君不見,有的市民無視停車規(guī)則直接將單車停在人行道上,有的市民無視停車規(guī)則將車塞進綠化帶里、鎖在欄桿上、靠在大樹邊,甚至北京東城區(qū)光明橋附近的護城河都成了共享單車的“墳場”……無視規(guī)則的后果,是大家都不能很好地共享社會公共資源,可謂害人又害己。若要提高我們的社會文明程度,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會遵守規(guī)則。
對于車這個大話題,考生可選的角度與素材很多,但是本文卻將視野僅僅聚焦在共享單車這個“點”上,對共享單車的實質、影響、如何規(guī)范等進行了全面解讀,所選素材雖少,但解讀得很大氣。這是典型的運用深度解讀一則社會熱點素材之法讓文章充滿陽剛之美的例子。
(2)展現(xiàn)廣闊的社會畫卷
所謂展現(xiàn)廣闊的社會畫卷,就是要求考生廣泛選擇社會熱點素材入文。同時,在素材的呈現(xiàn)方式上,要注重高度概括,力求言“精”而“面”大。
如新課標全國卷Ⅰ優(yōu)秀作文《大國風范》一文片段:
隨著前往荷蘭的火車在義烏出發(fā),隨著巴基斯坦第一大港的建成,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有了實質性進展。它為西歐帶去物美價廉的小商品,給中國帶來各種歐洲的高端消費品,還拉動了沿線蒙古、中亞各國經濟的發(fā)展。這條鐵路不僅加快了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去產能去庫存,也滿足了歐洲市場的需求,可謂一舉兩得。
相比于英國脫歐、美國修墻,中國反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幫助第三世界國家走出困境,幫助陷入死胡同的國家重回正軌。經歷史驗證,閉關自守不是出路,開放合作才能共贏,這也是深入中國人民內心的一個真理。
本片段以“高鐵”為行文關鍵詞,從國內與國外兩個方面展示了中國精湛的高鐵技術。可貴的是,短短幾小段,考生就寫出了近10則素材,描繪出了“一帶一路”下的繁榮局面。這是典型的通過展現(xiàn)廣闊的社會畫卷之法讓文章充滿陽剛之美的例子。
【技法揭秘】
以上兩段,一個立足于“點”,一個立足于“面”,都讓文章充滿了陽剛之美。所以,考生在選材時一定要將目光投向社會熱點素材。當然,對社會熱點素材的選取不僅可以體現(xiàn)在熱點事件上,還可以體現(xiàn)在人物上,如抓住某一熱點人物的成長經歷、人格魅力、思想精髓等進行深度解讀。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從“點”上解讀素材,考生一定要圍繞這則素材進行多角度解讀,絕不能停留在一個角度上;如果從“面”上選取素材,考生在呈現(xiàn)素材時一定要對其高度概括,同時要注意其內在的聯(lián)系性——相似或相反。
技法三:高考作文充滿“陽剛之美”
—氣勢磅礴
高考作文氣勢磅礴是對考生語言方面的要求。具體來說,就是要求考生要善于錘煉某些表情達意的詞語和各種句式,善于運用各種修辭,從而使語言氣勢磅礴,文采飛揚,進而使文章在視覺層面上充滿陽剛之美。
【高分示例】
(1)錘煉說理性詞語
錘煉說理性詞語,就是指在特定的內容、語境中,選用最準確、生動、形象的詞語,以增強語言的力度。
如新課標全國卷Ⅲ優(yōu)秀習作《人生的站口》一文片段:
高考是人生的站口,你得經過檢驗,才能通過。
從表面上看,高考主要是文化知識的比拼,實際上還有身體、心理、思想等綜合實力的比拼。要通過,就得準備,就得全面調控。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珍視高考,積極應對高考,絕不能隨意放棄高考。
高考檢閱通過,你不能太得意,千萬不要以為你贏得了高考,就贏得了一生。就算你考上“清華”“北大”,你還要學習,還要深造,還要通過社會的檢驗。千萬不要成為高分低能之人,千萬不要成為偏才、庸才,高考僅是對我們學習能力的一次并不太全面的考查,我們要成為真正的身心和諧全面發(fā)展的人,就不能滿足于高考的成功。你只能慶幸自己,總算可以步入另一個學府,去探尋更多的未知世界!
本片段通過對“從表面上”“實際上”“你不能”“千萬不要”“就不能”等說理性詞語的錘煉,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
(2)錘煉特殊句式
錘煉特殊句式就是要求考生要善于運用那些具有音律美、讀起來瑯瑯上口的句式。
如新課標全國卷Ⅰ《給外國青年的一封信》一文片段:
中國高鐵,是“中國創(chuàng)造”技術“走出去”的名片。極高的速度、可靠的安全性、尖端的高新技術,都彰顯了中國不愿再受困于“國際流水線”的決心以及為國攀登“微笑曲線”上游的斗志。“一帶一路”的基本辦法是通過扶持周邊及沿線國家,大力興辦基礎設施來促進各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而高鐵正是興辦基礎設施的不二之選!于是,一條條鋼鐵巨龍在非洲、亞洲的版圖中飛馳,在新絲路上行駛……這一條條高鐵,帶動的不僅是各國經濟的飛躍,更是各國文化的交流、政治的互信。一列列鐵軌,讓遠在天邊的人們握手擁抱,一輛輛“子彈頭”列車,劃過黎明的曙光,為沿線的人們帶來新的機遇。新絲路上飛馳的高鐵、華夏版圖內交錯的高鐵,是我所認識的中國。
本片段句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善用整句與散句,并且將其有機結合,這樣的合理搭配不僅增強了句式的靈活性,而且讓文氣“氣貫長虹”。
(3)妙用修辭
妙用修辭手法對語言進行包裝,可以起到化抽象為具體、化貧瘠為豐滿、化粗略為細膩的效果。
如新課標全國卷Ⅰ《中國中國》一文片段——
中國,他有著老者古樸的褐色,風風雨雨,歲月打磨,在無盡的歷史長河中,他站立著,將往昔記憶溫柔撫摸;中國,他有著老者沉默的智慧,經年走過,歲月蹉跎,凝聚五千年的智慧,千山萬水,腳踏實地。
看長城,多少個風雨如磐的年頭,塞外的馬蹄不能將它踏破,冰冷的子彈不能將它擊倒。那是中華兒女用血肉建造的脊骨,一磚一磚,千年壘砌,斗轉星移,青山不變。它沉默著佇立在高山之上,只為守護、撫平兒女們心底的浮躁與不安;只為凝視東方的旭日升起。面對新的征程,人們啟步出發(fā)。
看絲綢之路,黃沙阻擋不住文明交融的沖動。張騫的駿馬應迎著朔風嘶鳴過,班超的筆下記錄著旅途的艱辛。長安繁華,塞外蒼涼。風沙過身,唯有腳步方可安撫內心,唯有腳步方可通向遠方。
看鄉(xiāng)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老的人們依賴于自然,腳下的土地浸著收獲的希望,屋頂?shù)脑鹿饧姆胖巫拥臍w心。這樣的夜晚只適合酣眠。
當老者轉身,中國,他有著嬰兒的熱情。愿時代正好,變數(shù)諸多,唯有不斷地探索、嘗試、突破,才能保持生長旺盛的活力。
本片段運用排比句形象地呈現(xiàn)了中國的歷史與時代發(fā)展,同時又運用擬人巧妙地表達了中國的巨大變化,可謂文采飛揚,氣勢磅礴。
【技法揭秘】
以上幾種方法都讓文章在語言上充滿了陽剛之美,當然,考生在具體操作時亦可不僅僅局限于上述方法,陳述句與感嘆句、肯定句與否定句等交替運用,對偶、比喻、反復等手法的運用亦可達到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