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霞
(廣西都安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河池 547000)
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地不斷發(fā)展,整體科技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并且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水平和醫(yī)療器械的應用都已經(jīng)處于先進階段。對于血液檢測方面,使用先進的分析儀器能夠顯著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血液檢驗分析工作的第一個步驟便是對血標本進行有效的采集,采集的血標本質(zhì)量會直接影響到檢測的準確率,只有高質(zhì)量地得到采集血標本,才能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2016年05月至2017年11月共采集血標本35267份,男20258例,女15009例;年齡13-86(49.1±20.5)歲。
靜脈采血,每個患者的針只在其本人身上使用,當針刺穿靜脈后立即松開止血帶,采集到適量血液標本后拔針按壓止血,采血過程結束后將血液樣本添加到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器實施檢測。在此過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對血液標本進行系統(tǒng)化的研究,并做好相關的血液檢測誤差方面的產(chǎn)生的因素。
表1 血液采集標本檢測偏差原因
采血時使用不同的采血體位和在身體的不同部位采血都會對檢測結果有非常顯著的影響。關于采血體位,門診通常采用坐位采血,這主要是出于操作的便捷性考慮;病房方面采用臥式的床位,主要因為病人休息進行躺臥在床上。關于采血部位,由于小兒和成人在生理結構上的差別,小兒進行血液采集方面主要涉及到顳、耳、額、枕等部位方面的靜脈;成人進行血液采集方面主要涉及到肘正中、貴要、頭等部位的靜脈。
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一種采血情況,為了及時了解到患者方面的狀況,相關的醫(yī)護人員需要對輸液的患者進行抽血檢驗,可以得到變化血液的樣本,并且由于藥液的作用血液中的生化指標和成分都會發(fā)生部分改變,影響血液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血液標本量的多少主要是在抗凝和促凝過程中影響血液檢測的可靠性。因此,采血過程中要嚴格控制血液標本量,這對于提高結果準確性意義重大。
經(jīng)過采集后的血液標本應避免日照并及時送檢,若擱置時間較長或血液標本收到日照,血液中紅細胞通透性將會發(fā)生改變,由此得到的結果準確性大大降低。另外,血液樣本在運送過程中遭遇劇烈地震蕩,血樣試管顛倒放置等等錯誤的操作方式都對會對檢測結果產(chǎn)生不良影響。
采血實踐中,在為患者進行采血操作時,其呼吸頻率和心率等都發(fā)生了改變。急促的呼吸方式使得患者的pH值上升,屏氣的過程又將使得患者pH值下降,這兩種由患者自身的心理變化引起的生理變化的情況均會對血樣中血清鈣的檢測結果產(chǎn)生不利影響。
一般人采血選用坐位或臥位,這樣可以正確的檢測到血液的各項指標。當患者出于身體原因(比如老年人、暈針人群)不能行坐位或臥位時,可讓患者平臥,采取平臥位采血操作。除了體位的影響,采血部位的選擇也同樣重要,采血靜脈血管的選取原則是彈性較好、易固定、血流充盈,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多選擇肘正中靜脈、貴要靜脈、頭靜脈。
通過對以上分析論述可得,在對血液檢測的進行分析時,如果想得到更高的準確率以及可靠性,不得不保證采集的血標本有著更高的質(zhì)量。由此以來,護士們對病患進行血液采集的時候,必須嚴格遵守標準規(guī)范來操作,并且應該加強護士們的職業(yè)素養(yǎng),如此才可以真正地確保血液標本的高質(zhì)量,因此就能實現(xiàn)血液檢測分析準確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