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瑞
【摘要】 目的:探討不同手術時機對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科室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160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手術時機的不同分為觀察組(n=90,傷后<48 h手術)及延遲手術的對照組(n=70,傷后≥48 h手術)。比較兩組預后情況。結果: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少于對照組,術后1年死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3、6、9個月時的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盡早手術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降低死亡率。
【關鍵詞】 手術時機 高齡患者 股骨粗隆間骨折 髖關節(jié)功能 預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operation time on progno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 160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admit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7 to May 2018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operation time,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90, operation after injury<48 h) and control group (n=70, operation after injury≥48 h). The pro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 The length of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at 1 year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Harris scores of hip joint function at 3, 6, and 9 months after oper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Early oper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is beneficial to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mprove hip joint function and reduce mortality.
目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手術的療效已得到肯定。但目前有關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手術時機尚未達成統(tǒng)一意見。有研究認為,早期對股骨骨折患者實施手術能夠有效減少對周圍組織骨折的損害,更好地改善局部血供。但也有學者認為,過早手術可能會增加患者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風險[1-2]?,F(xiàn)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科室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160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不同手術時機對患者預后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筆者所在科室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160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納入標準:(1)均經(jīng)影像學診斷確診,單側骨折,符合《骨與關節(jié)損傷》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均符合手術治療指征,美國麻醉醫(yī)師學會ASA分級1~3級,術前簽署手術同意書;(3)骨折Evans分型Ⅰ~Ⅳ;(4)年齡≥80歲;(5)語言溝通能力正常、精神狀態(tài)正常;(6)能夠配合康復功能鍛煉;(7)臨床資料完整,隨訪時間滿1年,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1)其他原因導致的下肢功能障礙;(2)合并惡性腫瘤者;(3)手術耐受性較差者;(4)合并其他部位骨折;(5)病理性骨折、復合傷、陳舊性骨折;(6)預計生存時間<半年者。
將該組患者根據(jù)手術時機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傷后<48 h手術)90例和對照組(傷后≥48 h手術,由于入院不及時或患者及家屬就手術意見不統(tǒng)一)70例,觀察組中,男52例,女38例;年齡80~92歲,平均(87.45±6.12)歲;骨折Evans分型:Ⅰ型31例,Ⅱ型24例,Ⅲ型21例,Ⅳ型14例;手術原因:交通損傷31例,跌倒損傷34例,高處墜落20例,其他5例。觀察組中,男42例,女28例;年齡80~93歲,平均(86.71±6.86)歲;骨折Evans分型:Ⅰ型26例,Ⅱ型19例,Ⅲ型14例,Ⅳ型11例。手術原因:交通損傷25例,跌倒損傷26例,高處墜落17例,其他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傷后<48 h內進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PFNA)治療,對照組傷后≥48 h行PFNA手術治療。根據(jù)術前X線片確定前傾角,選擇適當?shù)穆葆旈L度,所有患者均采用的麻醉方式為腰硬聯(lián)合麻醉。
所有患者在C臂透視下行閉合復位,于大粗隆上方部位6~9 cm范圍內做一縱向切口,打入導引針,測量深度后打入直徑和長度適宜的PFNA主釘,并采用C 形臂機的輔佐監(jiān)視,順時針旋轉螺釘,內固定符合要求后,將螺絲釘尾帽擰入,拆除固定裝置,進行常規(guī)沖洗、止血與縫合。術后常規(guī)監(jiān)測生命體征并留置鎮(zhèn)痛泵,術后第1~2 d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抗生素抗感染治療(4~6 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預防靜脈血栓。術后24 h視患者的情況進行早期功能鍛煉[3]。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手術相關指標。統(tǒng)計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2)術后并發(fā)癥。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發(fā)生感染、靜脈血栓形成、假體松動、異位骨化、髂關節(jié)疼痛、脫位等發(fā)生率[4]。(3)住院時間。(4)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統(tǒng)計術前及術后3、6、9個月的髖關節(jié)功能情況,采用Harris評分標準于評價兩組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滿分為100分。(5)死亡率。統(tǒng)計患者術后300 d、術后1年的死亡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3、6、9個月的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術后死亡率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300 d的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年死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骨折類型,發(fā)生率占髖部骨折的32%~53%,在中老年患者中比較常見,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5]。該類骨折多由意外受傷、骨質疏松脆性增加和惡性病變所導致,患者大多合并有基礎疾病及骨質疏松,且骨折移位明顯。由于股骨粗隆間骨折部位血運豐富的解剖學特點,一旦骨折,愈合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容易出現(xiàn)髖內翻的現(xiàn)象,需要及時給予治療。保守治療由于臥床時間較長,容易導致生壓瘡、墜積性肺炎、肌肉萎縮等并發(fā)癥,因此,臨床上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多主張采取手術治療。手術治療能夠解除患者的病痛、糾正畸形、幫助患者恢復功能。內固定術是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有效手術方式,具有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骨折愈合時間短等特點。但有關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手術時機目前上存在爭議,有研究認為應該完善術前準備和評估,積極控制老年患者的基礎疾病,以降低手術風險[6];但也有研究建議應該盡快手術并進行功能鍛煉[7]。
本研究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不同手術時機的手術效果及預后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與延遲手術組的患者相比,盡早進行手術的患者,術后不僅并發(fā)癥少,住院時間短,而且術后3、6、9個月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好,術后1年的死亡率低(P<0.05)。這與張蔭坤等[8-11]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股骨粗隆間骨折部分血運的通暢性受到影響,若未及時進行手術治療,極有可能因股骨缺血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骨折后盡早手術能夠獲得較高的血供恢復率,有利于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另一方面,手術時間越晚,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萎縮,給手術復位帶來了難度。對于高齡患者而言,骨折后由于疼痛及功能受限需要臥床休息,臥床的時間越長,創(chuàng)傷后的應激反應導致的電解質紊亂、免疫及代謝紊亂越嚴重,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的風險也會增加,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證實。研究表明,老年患者創(chuàng)傷和手術并發(fā)癥率與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相關[12]。早期手術能夠在短時間內糾正高齡患者骨折后的應激狀態(tài)和炎癥反應。本研究中手術延遲的對照組患者術后1年死亡率較高,可能是由于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較差,術后臥床時間長,身體功能惡化的速度較快有關。但總體而言,高齡患者往往合并較多的基礎疾病,手術干預的實際選擇往往困難。因此筆者認為,對于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應合理安排術前檢查和內科會診,在積極控制基礎疾病的基礎上應該盡早進行手術。
綜上所述,對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盡早手術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獻
[1]王凌斌,樸民聲,陸龍衛(wèi),等.手術時機對70歲以上股骨轉子間骨折預后的影響[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8,26(8):712-715.
[2]楊利麗,李秋菊,徐長妍,等.手術時機對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療效和預后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18,24(4):433-437.
[3]宋寶東,浦瑤瑤,趙洪偉.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不同手術時機對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及并發(fā)癥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14):3406-3407.
[4]肖衛(wèi)東,喻愛喜,潘振宇,等.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jié)置換術時機選擇與臨床療效及預后分析[J].河北醫(yī)藥,2019,25(4):643-648.
[5] Shukla R,Singh M,Jain R K,et al. Functional outcome of bipolar prosthesis versus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J]. Malaysian Orthopaed J,2017,11(1):1-5.
[6]湯超,傅士平.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時機對術后1年死亡率的影響[J].中國骨傷,2017,30(7):602-606.
[7]王明忠.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不同手術時機的近期療效[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8,3(16):71-72.
[8]張蔭坤,唐久陽,何平,等.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間骨折不同手術時機對預后影響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8,8(7):227-229.
[9]余華偉.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時機對預后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6,35(20):79-80.
[10]宋寶東,蒲瑤瑤,趙洪偉.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不同手術時機對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及并發(fā)癥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14):3406-3407.
[11]張海軍,李仲瑞,嚴越茂.老年患者髖部骨折不同手術時機的選擇及療效分析[J].局部手術學雜志,2018,27(12):895-898.
[12]戴福興,余項華,馬文學.手術時機對股骨頸骨折患者行關節(jié)置換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7,46(4):436-437.
(收稿日期:2019-07-15) (本文編輯:郎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