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芳 陸進強
摘 要:廣西邊境龍州縣的民間信仰,漢族文化色彩鮮明,但是壯族文化依然濃重。外來民間信仰與地方民間信仰界線分明又共存共融,形成了具有國家認同的政治性、崇拜武將的軍事性、崇拜財神的經濟性及跨境民間信仰傳播、多元文化交融的文化性等特點的邊境文化。民間信仰是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地方信仰與外來信仰共存建構新的文化形態(tài),二者共融又創(chuàng)造了新的文化類型。
關鍵詞:邊境;民間信仰;地域文化;建構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6.012
[中圖分類號]B933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339(2019)06-0061-06
廣西邊境民間信仰研究成果甚多,學者們對它的來龍去脈、文化象征及其傳承發(fā)展,還有邊境族群關系、國家與地方的關系、地方和諧社會建設等做了深入研究。不過,對于外來信仰與地方傳統(tǒng)信仰的關系及它們之間的生存狀態(tài)說明了什么問題等尚有待繼續(xù)探討。從民間信仰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切入進行分析,有助于進一步認識廣西邊境的民間信仰,并歸納民間信仰建構地域文化的方式。
一、廣西龍州縣民間信仰概況
廣西龍州縣位于我國南疆邊陲,其所轄的彬橋鄉(xiāng)、下凍鎮(zhèn)、水口鎮(zhèn)、武德鄉(xiāng)、金龍鎮(zhèn)分別與越南諒山省、高平省接壤,國境線長184千米[1]。龍州縣轄12個鄉(xiāng)鎮(zhèn),123個村(居)委會,總人口27萬,其中壯族人口占95%以上,為當?shù)刂黧w民族,其他以漢族為主。不知何時起,廣西乃至廣東部分地區(qū),民間普遍流行“鬼出龍州”一說,對此有如下幾種解釋:一是地方盛行可怕的“雞鬼信仰”;二是地方鬼多怪事多;三是與神秘的巖畫有關等。這說明龍州的民間信仰文化非常豐富。
(一)廟宇甚多
據(jù)當?shù)乜h志記載,龍州縣廟宇塔閣甚多,約40處,尚存19處,廢棄者17處,部分不明[2]717—724,791—792。 田野調查中發(fā)現(xiàn),這些廟宇,目前影響力最大的是縣城的伏波廟,班夫人廟亦得以建于其內。小連城的龍元洞經常有人燒香,這里還有個蛇神廟。關帝廟在原來的舊址外面建了個小廟,里面放置關帝像。陳勇烈祠待修建中。下凍的關帝廟已經不存在,但是在鎮(zhèn)外的山洞里建了一個觀音廟(紫云洞)。水口鎮(zhèn)不僅恢復了原來位于老街附近的關帝廟,還在外貿交易場里新建了關帝廟,位于老街坊的伏波廟也于2017年重新修建。上金的紫霞洞香火在年節(jié)時很旺盛。金龍橫羅有個黎王廟,下凍兩莊有個張夫人廟(武神)。民國時期,金龍鎮(zhèn)有座伏波廟,武聯(lián)村有個道婆廟,均已廢棄。此外,龍州縣鄉(xiāng)村每個屯都有土地廟,鄉(xiāng)鎮(zhèn)街上必建土地廟,縣里18條老街區(qū)幾乎都有土地廟。龍州縣農村有989個自然屯和9個圩市(1983年)[2]35,再加上鄉(xiāng)鎮(zhèn)街區(qū)、縣城街區(qū),全縣約有1 000個土地廟。
(二)儀式專家普遍
龍州縣大部分行政村都有儀式專家?,F(xiàn)今,為方便客人,許多仙婆在縣城租房子,設立神堂,她們或直接在神堂前做法事,或者外出去主人家里主持儀式。由于經常需要一個班子開展祭祀活動,主要居住在家里。
關于儀式專家的分類,說法不一。1998年,據(jù)金龍鎮(zhèn)雙蒙村板池屯的調查,分為六類:佛公、道公、密公、仙公(婆)、坊公、巫公[3]262—281。當?shù)匚幕芯空咿r瑞群將其分為“本”(壯語音譯)、道(僧)、么。為便于分析,在此把儀式專家分為道公(男)、么公(男)、仙(即巫,有男有女)三類。道與么有經書,道以漢字漢音漢義為主,亦有漢字壯音壯義;么以漢字壯音壯義為主,有部分漢字漢音漢義;仙家沒有經書。道家以道教文化為主,么是道教文化與地方傳統(tǒng)巫文化融合后所形成,仙為當?shù)貍鹘y(tǒng)巫信仰。不過,金龍鎮(zhèn)的男仙(“本”)有經書,稱為《塘佛》,以巫為主(唱腔、法器、神堂、儀式形式等與龍州其他地方巫類似),融合了道、佛文化,故而當?shù)厮追Q“佛公”,接近于“么”,為凸顯地方特色文化歸入“仙”。許多道公亦是么公,么公也做道公。金龍“本”為仙家,亦做佛、道。道、么在家里祖宗神臺旁邊立師傅神位,擺放香爐即可。仙的是神堂,還用五顏六色的塑料花果裝飾,不一定與祖宗神位在一起。
儀式專家的傳承,主要是因為“命”,其次是家傳。武德鄉(xiāng)那連村的嚴某某,為家里第5代傳人,但是父親不能直接傳給兒子,他需要另外正式拜其他師傅。他帶有幾個徒弟,這些大都因為身體不好而做道公。么與道傳授類似,正式拜師時需要度戒。仙家,不講究家傳,由命定。嚴某某的大姐30多歲時,每到正月初一和十五,晚上睡著了就唱巫,她后來去拜師傅做了仙婆。嚴某某大姐的女兒現(xiàn)年48歲,她曾久病不愈,后拜師做仙,但是不能拜母親為師傅,因為母親不能“生”一個人兩次(做仙是第二次生命)。做仙需要通過儀式正式入門,方可做法。精神出現(xiàn)過異常,或者身體不好的,就認為是命里需要做仙,他們要做法事拜師傅,但是現(xiàn)在許多年輕人不愿意做這行,就象征性放個香爐在家,請師傅保佑,否則擔心身體不好,生活不順利。在金龍板池屯,目前有十多位仙婆,真正做法事的只有幾位。板池有不少男仙(“本”),李某某33歲受戒,是家里第10代傳人,但他的師傅是堂叔。2018年,板池屯人口800多人,儀式專家約20位。
(三)信仰儀式繁多
龍州民間信仰儀式專家普遍存在,數(shù)量眾多,相應的儀式亦繁多。金龍鎮(zhèn)雙蒙村板池屯的佛公(巫公)所用經書有68本,每本都是不同的內容,為不同的儀式,有度戒、供玉皇、過橋、周歲、求雨、趕邪魔、送火鬼、安龍、送雞鬼、封村、帶花入房、求花、婚禮祭祖等;道公所用經書有45本,主持喪葬、建房上梁、打經齋、過油、祭寨門、認干爹等儀式;喪禮上專門唱歌的“坊公”,歌書有400多首歌,用土俗字抄寫,共唱五部分內容(開邦立國、尋父或母、前報遺子、二十四孝、死者生閏);專門做神秘法術的“仙”,為別人解災解難[3]262—281。
除人生禮儀需要舉辦隆重儀式外,還有各種節(jié)日、廟會通常需要祭祀。一年中每個月都有節(jié)日,如正月春節(jié)、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豐收節(jié)等,有的月份有多個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都少不了儀式。儂 ? ?節(jié)、歌圩、廟會均有祭祀活動,例如四月十三祭伏波廟、四月十五祭關帝廟等。街上、村里的廟亦需進行祭祀活動,例如水口的伏波廟、關帝廟,下凍的觀音廟、張夫人廟等,還有每個村需要舉辦土地誕。
道、么、仙幾家行儀式方式不一。巫(仙的一種)基本赤腳盤腿而坐,儀式過程中不能隨意站起離開。道則無此講究,同時設幾個法場,需要不時地走動,有著豐富的儀式動作、儀式步伐等,運動幅度比較大,么公的與道公類似。道、么、仙主持儀式內容不同,職能各有其側重點,但能相通相連。喪禮、大型廟祭,主要由道公主持。么公主持相對小型的群體性儀式及個體性儀式。仙家主要主持個體性消災解難儀式。喪禮主要由道家主持,亦請仙家參加。道與么經常一起做法事,各做各的內容,他們的經書不一樣。當然,這并不絕對,均有特殊情況存在。
二、龍州民間信仰多元共存共融
從龍州縣的廟宇、儀式專家、儀式內容等可知,這里的民間信仰已經大量融入了佛教、道教、儒家文化,但是本地壯族傳統(tǒng)信仰濃厚,外來民間信仰與地方民間信仰都相互包容,和諧共存,甚至交融互動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形態(tài)。而且,這些民間信仰還參與地方其他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之中,共娛共樂。
(一)漢族帶來的民間信仰大量融入
大型廟宇以道、佛、儒文化為主,道教的伏波廟、關帝廟、武廟、五圣廟、光華廟、城隍廟、北帝廟、樂壽亭、龍(蛇)神廟等,佛教的石窟寺、光祿寺、報恩寺、紫霞洞、紫云洞等,還有體現(xiàn)儒家忠孝的陳勇烈祠、舊昭忠祠、新昭忠祠、武建軍紀念塔、莊蘊寬紀念碑、遺愛祠、冷孝子祠、黃氏祖廟、農氏宗祠等歷史人物、地方名人望族祠堂,及體現(xiàn)尚文之風的文昌閣、文昌廟、文筆塔、培風塔等,他們多為地方官員與鄉(xiāng)紳所建?,F(xiàn)在影響最大的是伏波廟,比較普遍的是關帝廟,香火很旺盛的還有幾個佛教寺廟。道、佛、儒文化主要由漢族帶來。
道公是當?shù)孛耖g最得到肯定、最受人尊重的儀式專家。由于儀式中有大量的佛教內容,有的道公亦稱為僧。前面提到的武德鄉(xiāng)那連村嚴某某認為,他們最大的師傅是釋迦牟尼,信奉的是佛教。儀式以佛教內容為主,道教內容亦非常明顯,主持喪事的都稱為“道公”,法事稱為“道場”。龍州儀式專家經書,多為佛教內容,部分是道教內容,佛教重在超度祈福,道教以驅兇神惡鬼為主。喪事超度亡靈,廟會超度孤魂野鬼,基本是佛教內容。2019年農歷四月十一至十三日,伏波廟做法場,分別設佛、道兩個師傅神壇位,但為一班人馬,于不同時間主持道教、佛教內容,并分別換上道、佛服飾與法器,亦更換掛師傅神像。
此外,龍州許多民間信仰儀式需擇日,有的還要算命。就是儀式專家能否通神,亦需要算命。道、么儀式專家基本人手一本羅家通書,據(jù)此擇儀式的日期與時辰。
(二)地方壯族民間信仰濃重
龍州班夫人為地方廟神。左江地區(qū)是班夫人信仰的起源地以及主要分布區(qū)[4]。龍州縣城班夫人廟宇于1987年被大水沖毀,人們就在伏波廟旁邊重建,有專門人員管理,每年農歷十月初四是班夫人誕辰,當?shù)厝艘话愣寂e辦法事。當?shù)刈钇毡榈氖峭恋貜R,土地誕辰二月初二,幾乎每年都做法事,有的街區(qū)無廟,就在這天壘幾塊石頭祭拜。
民間信仰中存在大量地方神靈,其中很突出的是花婆。花婆是生育神,就是生命之神。家家戶戶設花婆神位,儀式中涉及生命健康的儀式大多與花婆有關。同時,他們最為崇拜的是祖先神,家家戶戶必立祖宗神位,人逝后大辦道場超度亡靈,逝后幾年舉行二次葬,農歷三月三大祭祖宗,七月中元節(jié)亦以祭祖為主,并稱此為過年。有的甚至認為信祖宗即可,不需要再信其他神靈。所有儀式,必須請到祖宗,或請祖宗協(xié)助做儀式,或請祖宗保佑儀式成功舉辦,至少需要祭祀祖宗。祖上有做道公的,后代需要人接班,否則認為可能導致不安寧。
仙家,地方性最強,唱巫聲調、儀式方式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特點是打鈴、手持紅扇、赤腳盤腿坐在彩墊上,在金龍還有彈唱天琴,聲音優(yōu)美,法服艷麗。現(xiàn)在,天琴已經成為廣西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么公儀式內容相當部分為巫,是地方巫與道、佛結合而形成的信仰文化。仙家儀式,或請師傅為自己辦事,或讓神靈附體,所請神靈部分為本地、本民族傳統(tǒng)神靈。板池儂侗節(jié)由“本”主持的“求務”儀式,所求神靈如下:家神、管理村莊內部事務神(“官板”)、土地公、山神、祖墳主管、人與神界勾通之神(代表神界)、玉皇大帝屬下輪流執(zhí)政王府(行譴府)神靈、管糧神(管五谷與人類壽命)、生育神 (花婆)、溝通陰間與陽間之神、儀式專家?guī)煾担ㄗ趲?、法師)、生死神(管生死)、全村人祖宗(勾通人天,代表人類)、負責人類生產生活生存平安的最高神[5]。
“雞鬼”是當?shù)靥厣叛?,類似蠱?!半u鬼”好吃雞,用雞供養(yǎng),供養(yǎng)者家里生產生活順利,但是容易禍害他人。據(jù)說,被雞鬼附身后,到醫(yī)院查不出問題,無法醫(yī)治,只能請巫師驅趕。三個月后如果無法趕走雞鬼,人就無法存活。病人在驅鬼時表現(xiàn)出超常能力,手中捧一只雞,出門躍下曬臺,跳出門檻,一直往前跑,在某處摔一摔,暈了,醒來,壓根記不起剛才發(fā)生的事情。當?shù)厝藢Υ松跏呛ε拢徽J為養(yǎng)有“雞鬼”的人家經常被村人驅逐出村,男的難以娶妻,女的沒人敢娶。不過,他們說現(xiàn)在“雞鬼”很少了。
(三)外來信仰與地方傳統(tǒng)信仰共存交融
從法器、服飾、儀式等內容來看,外來民間信仰與當?shù)氐拿耖g信仰有諸多不同,但是就具體細節(jié)分析,他們又相互交融,難分彼此。
1. 法器。道(佛)、么法器類似,仙家獨成一派。武德仙家法器有扇子、鈴、剪刀、小刀、鏡子、印章、竹卦等。有的擺“引磬”(么)與“鎮(zhèn)壇木”“如意”(道),因為仙婆拜了道、么為師傅。金龍板池“本”的法器有印章、天琴、短劍、鈴、扇、竹梆、引磬、鎮(zhèn)壇木、竹卦等。水口道公所用法器有嗩吶、佛珠、笛子、木漁、引磬、鎮(zhèn)壇木、笏、鼓、鑼、鈸、手搖鈴、如意、法劍、法印、令牌、師刀、缽等。武德道公所用法器有鼓、鑼、鈸(大小各一對)、手搖鈴、鎮(zhèn)壇木、法劍、引磬、木漁、笏、法印等,比水口的少了些佛家法器,如嗩吶、佛珠、笛子、缽等。
2. 服飾。金龍“本”的服飾最為華麗,綜合了佛家、道家、巫文化特征,官帽由前后兩塊多層粘合的山字形硬布組成,山頭下正中橫對有兩條龍,正中下方接近印堂處豎寫“玉皇印”三個字,每條紅布條上均勻排列6個護身符[5]。水口羅回道公法服,佛教內容披袈裟,道教內容穿道袍。武德道公做法事時多穿素服戴素帽(“濟公服”,素藍色),喪事超度時才在素服外披上袈裟戴上“唐僧帽”,而且每穿一次法服,都有儀式,需要念咒語封身。羅回道公穿法服無儀式,但披袈裟時需赤腳做儀式。么,可穿常服做法事,有的著道袍。
3. 儀式。外來信仰與地方信仰并不截然分開,而是很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一個廟里常供奉幾種神靈,縣城的伏波廟、班夫人廟、土地廟都在這里,上金紫霞洞,主要供奉觀音、佛等神靈,亦祭關帝、財神。再者,道、么、仙聯(lián)合主持同一場儀式。武德的喪禮請道家與仙家,他們分設法場,各自獨自進行,仙婆驅鬼,找死者靈魂,為死者潔身;道公超度,把靈魂從陰間接回陽間,安置死者亡靈。金龍的喪禮,亦由“本”與道公共同主持。這些儀式專家,一般兼具多個身份。相應的,這里的道佛還融合大量當?shù)匦叛?,各類經書,都有地方信仰內容,例如花婆信仰、祖先信仰等。而且,或多或少都有他們自?chuàng)字“喃字”,例如《塘佛》以巫教為基礎,融入道教和佛教一些內容[6]。仙家也有許多佛道內容,她們主持法事時經常請到天皇、地皇、四海龍王,觀音娘娘等。
(四)民間信仰助力地方其他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
龍州縣的民間信仰除了有數(shù)量繁多的個體性儀式,還存在大量的群體性儀式。群體性儀式,與當?shù)仄渌幕黄鸾嫷胤教厣幕?,最為明顯的是廟會與重要節(jié)日。春節(jié)期間金龍等地的儂侗節(jié),不同村的時間不一樣,以便相互走往,這個節(jié)日主要內容是祭祀,且由當?shù)厮小氨尽保ㄏ桑┘w祭祀,男男女女十多位巫師擺出自己的神臺,齊唱祭祀內容。三月至四月,是不同村街的歌圩日,此時有廟的地方就請法師做儀式祭廟。2019年,下凍鎮(zhèn)兩莊村的歌圩請仙婆主持祭祀張夫人廟,他們說這是為張將軍、張夫人做生日。該村還有個習俗,就是外嫁姐妹回娘家,廟里有個專門給姐妹燒香的神位(男性不在此插香)。農歷四月十三,是縣里最大的歌圩節(jié),老百姓在伏波廟做法事,祭祀活動有在河邊放蓮花燈的內容,甚是熱鬧壯觀。民間信仰與節(jié)日、節(jié)慶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為濃郁的地方特色。
三、民間信仰與邊境文化建構
邊境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意義,文化亦獨具特色,民間信仰在建構地方文化時體現(xiàn)了這樣的內涵。
(一)政治性
民間信仰也反映在國家與地方的關系中,當?shù)厝罕姵绨輫艺稳宋铮w現(xiàn)對中央王朝的認可。在歷史上,邊界是國家政權的標志,邊疆是各種政權力量博弈的地方,故而這里會發(fā)生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人物亦會在這里出現(xiàn)。廣西邊境有史記載的歷史人物主要有馬援、瓦氏夫人、蘇元春、馮子材、劉永福、陳嘉等。馬援征戰(zhàn)南方,討伐叛軍,造福一方,證明了中央王朝的實力、威力,以及對邊民的撫愛,得到了地方的認可。班夫人是地方協(xié)助伏波征戰(zhàn)有功的人物,認可國家王朝政權。張?zhí)熳凇⑶f蘊寬、胡智、王撫棠等是造福一方的官員,得到地方群眾愛戴,故建祠祭拜。瓦氏夫人、蘇元春、馮子材、劉永福、陳嘉等抗外敵入侵,為保家衛(wèi)國立下漢馬功勞,是當?shù)厝藗兂绨莸挠⑿邸?/p>
(二)軍事性
龍州縣存有的廟宇,許多是祭祀武將神靈,或者與戰(zhàn)爭有關,體現(xiàn)出強烈的軍事色彩。如伏波廟、班夫人廟、陳勇烈祠、舊昭忠祠、新昭忠祠、武建軍紀念塔等都與戰(zhàn)爭有關。在當?shù)貍鹘y(tǒng)觀念中,一些兇神惡鬼也與戰(zhàn)爭有關。甚至,巖畫上的人像,被認為是打仗的士兵,那些沒有頭的,認為是在戰(zhàn)爭中被砍掉了。在伏波廟會上,有大量祭祀因戰(zhàn)爭而死亡鬼神的內容。其中戰(zhàn)場死亡的情況描寫很細致,有被打死、被馬踩死,有當場死亡者與受傷后死亡者,他們或全身是血,或尸體被狗咬豬拖而殘缺不齊。法師說,伏波廟附近那個橋,也死了許多人。這些野鬼,儀式過程都將放蓮花燈,為他們重塑身,或者帶他們到陰間安置。非正常死亡者,在家外死亡者,他們視為孤魂野鬼,這里歷史上戰(zhàn)爭頻發(fā),陣亡者甚眾,故而鬼多?!肮沓鳊堉荨?,從此可以解釋。
(三)經濟性
邊境往往是重要的貿易區(qū),廣西擁有12個邊境口岸和26個邊民互市點,商業(yè)發(fā)達。龍州為邊防重鎮(zhèn),是具有1 290多年歷史的邊關商貿小城。唐宋以來就是主要商路,商賈云集,兩湖會館、粵東會館都在龍州商城占有一席之地;1889年,龍州被辟為對外陸路通商口岸,是廣西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7]?,F(xiàn)在龍州有兩個邊境口岸,三個邊民互市點。因此,關公崇拜最為普遍,他經常被當作財神爺,廟宇多為外來商人所建。水口因為舊廟太遠,現(xiàn)在不便于商人祭祀,他們就捐錢在交易市場里又建了一個關公廟。法師們祭祀的野鬼里面,有大量“在外做生意客死異鄉(xiāng)” 的情況等,從側面說明當?shù)氐纳虡I(yè)繁榮。
(四)文化性
1. 跨境信仰文化。龍州縣與越南交界,存在跨境族群和跨境信仰文化。如仙家相通,越南的請中國仙婆過去做法事,中國的請越南仙婆過來做法事都普遍存在。道公更是如此,越南那邊的道公越來越少,因為許多年輕人不再學習漢字,不識經書,需要時就請中國的道公去主持法事。有的亦拜中國儀式專家為師傅,金龍橫羅的沈某就有好幾個越南徒弟。至于雞鬼信仰,中越兩邊都存在。就是說,不僅壯族傳統(tǒng)民間信仰具有跨境性,佛、道、儒文化也在傳播交流。
2. 文化共存交融。龍州作為軍事要地及重要的貿易區(qū),人群流動大,外來人口密集,地方傳統(tǒng)文化、外來文化在此碰撞,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其中,漢族文化與壯族文化融合非常明顯,人們既拜中央王朝的伏波,漢族的財神關公,又拜地方神儂智高、班夫人,每個村還有自己的土地廟等;既有文昌閣、文昌廟、文筆塔、培風塔,又存在大量的巫信仰。壯族傳統(tǒng)民間信仰,對漢族帶來的民間信仰持歡迎包容的態(tài)度;外來的民間信仰文化,對于地方民間信仰亦持認同、肯定態(tài)度,他們相互之間并不排斥、擠壓,可以和諧共存,友好相處,而且還相互融合,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典型代表是“么”或者“本”文化),總體上文化生態(tài)良好。許多儀式很難說是外來文化還是壯族文化,他們相互交融在一起,相互依存共生。文化上的交融共生,說明漢族與壯族之間互動頻繁。在日常生活中,當?shù)刈迦褐g界線并不分明,各民族呈現(xiàn)和諧交融之態(tài)。
四、結論
綜上所述,廣西邊境地區(qū)的民間信仰文化十分豐富,且具有明顯的邊境特點。這里有著許多的廟宇,民間儀式專家道公、么公、仙婆普遍存在,尚留傳的儀式名目繁多。其中,漢族帶來的道、佛文化大量融入,勢力強盛。但是,地方壯族傳統(tǒng)民間信仰依然濃重,例如花婆信仰、祖宗信仰、土地信仰、巫仙信仰等是儀式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外來的民間信仰與地方民間信仰不僅友好共處,而且還相互交融互利共生。就其內容而言,這些民間信仰建構了獨具特色的邊境地域文化,主要體現(xiàn)為國家認同的政治性、崇拜武將及祭祀陣亡鬼魂等的軍事性、崇拜財神的經濟性以及跨境民間信仰交流、多元文化交融等的文化性。歸納起來,這里通過如下幾種方式建構地域文化:第一,民間信仰本身是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因為具有群眾性、廣泛性,它是一種地方性非常強烈的文化;第二,地方信仰與外來信仰共存建構新的文化形態(tài),他們共融又創(chuàng)造了新的文化類型,即文化相遇存在的兩種涵化狀態(tài),一種是物理性共存,一種是化學性生成;第三,地方信仰與外來信仰兩者共謀,與其他傳統(tǒng)文化互動,在地方社會整體上又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文化地域特性。
[參考文獻]
[1] 姚立. 跨越的龍州——龍州縣“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M]. 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6:90.
[2] 龍州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龍州縣志[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3] 張有雋. 邊境上的族群:中越邊民群體的人類學考察[M].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
[4] 滕蘭花.國家認同的隱喻:廣西左江流域伏波信仰與班夫人信仰共存現(xiàn)象探析——廣西伏波信仰研究系列之一[J].廣西民族研究,2010 (3) .
[5] 農瑞群,何明智.壯族布傣求務儀式文化符號解讀[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2(4).
[6] 秦紅增,毛淑章,農瑞群.中越邊境廣西金龍布傣族群的“天”與天琴 [J] .廣西民族研究,2012 (2 ) .
[7] 范宏貴,劉志強. 中越邊境貿易研究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351—357.
責任編輯:潘宏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