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堂
【摘 要】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涉及的國學知識較多,很有必要開展國學教育,使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得以升華,進一步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本文從教師要深入解讀國學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國學知識的興趣;更新教育理念?,平衡基礎教學和國學教育?;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滲透國學,課外閱讀中進行有效拓展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國學教育 小學語文
國學經(jīng)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先賢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其中蘊含的豐富哲理可以成為孩子受用一生的文化資產(chǎn)。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jīng)典教育,并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呢?
一、教師要深入解讀國學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國學知識的興趣
國學知識的魅力在于一首古詩、一個故事,甚至一個成語,都能夠反映出深刻的知識內(nèi)涵。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國學知識的興趣,教師需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深入解讀國學教育內(nèi)容,使學生加深理解,學以致用。下面以《狐假虎威》一文為例進行剖析。(1)有效教學課堂的創(chuàng)建《狐假虎威》是一則成語故事,出自于我國古典名著《戰(zhàn)國策》,講述了一只狐貍借老虎的威風嚇跑了森林中的百獸,告訴我們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貍那樣,借著別人的力量嚇唬人,其實他們自己根本沒有什么本事。如果采取以往教師講學,學生聽加朗讀的方式,則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以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開展角色扮演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然后進行合理的角色分配,如有的學生扮演老虎,有的學生扮演狐貍,有的學生扮演松鼠,有的學生扮演小鳥,有的學生扮演烏龜,然后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的臺詞展開角色扮演游戲,這樣既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進一步通過角色扮演游戲結(jié)束后,教師再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解讀,如告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像狐貍一樣借別人的威勢欺壓人,自己要有真本事,要善待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同樣告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需學會聰明,不能被小人利用。(2)國學教育效果剖析通過以上教學方法的實施,既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又讓學生學習到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狐假虎威”,要有真本事,從而有效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3)教學反思國學教育的滲透,有時可借助一些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如上述提到的角色扮演教學方法,使教學過程更加豐富,避免教學過程突?,F(xiàn)象的出現(xiàn),進一步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二、更新教育理念,平衡基礎教學和國學教育
為了使得小學語文和國學教育達到完美的結(jié)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進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下,在國學教育持續(xù)升溫的條件下,小學語文教育不能再走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而應該轉(zhuǎn)向人文情懷和審美傾向的培養(yǎng)。教育理念總是指導著教育實踐工作,理念的更新就意味著實踐的轉(zhuǎn)型。在小學語文國學教育中,應該強調(diào)核心文化觀念的價值,也就是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轉(zhuǎn)變觀念,以國學教育為核心,所有的教學工作緊緊圍繞國學教育的核心來進行,這樣在強調(diào)核心文化觀念的同時輔以語文教學的基礎知識,使得學生們的人文素養(yǎng)得到綜合提升。
在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基礎教學是重點,主要是為了應試,而國學教育可有可無。在傳統(tǒng)教育的視角下國學教育就是雞肋,作用不大,其實這是一種偏激的理解。語文教學的精髓應該是培養(yǎng)良好的人文情懷和道德審美,使學生們具有識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進行基礎知識的灌輸。為了達到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基礎教學和國學教學必須要平衡發(fā)展,平衡發(fā)展意味著在實踐教學中,國學教學的位置要和基礎教學一樣重,要將這兩方面進行綜合的教育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基礎知識扎實的具有人文情懷和道德審美的學生。
三、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滲透國學,課外閱讀中進行有效拓展
國學經(jīng)典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知識的結(jié)晶,可以說一首好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從漢樂府《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中,可以讓學生明白如果小時候不認真學習,到老了的時候后悔也沒用,從而教育學生趁年少,認真學習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爭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出一份力。從陸游《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中,學生懂得了怎樣愛國;從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學生明白了為了崇高的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態(tài)度,可見,在聲情并茂的經(jīng)典誦讀中,讓學生輕松記住一生受用的禮義廉恥,懂得謙卑,懂得真誠,懂得仁孝。
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國學經(jīng)典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魂,經(jīng)過國學經(jīng)典的熏陶,不僅能使小學生熱愛學習,還能使他們懂得尊老敬幼、關愛他人的道理,促進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中華上下五千年,給我們炎黃子孫積攢了大量的精神財富,《弟子規(guī)》是我們?nèi)松牡谝灰?guī),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指明燈;《千字文》是由一千個不同的漢字組成,不僅可以教人識文斷字,還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作為語文老師,我在課外經(jīng)常指導學生誦讀《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千字文》等,并成立了國學誦讀興趣小組,讓學生在愉快的研讀中體會國學經(jīng)典的魅力,遇到難于理解的問題,小組通力合作,翻閱相關課外書籍,共同解決誦讀國學中遇到的難題。
總之,國學經(jīng)典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先祖?zhèn)冎腔鄣姆e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靈魂,閃耀著理性的光芒。從國學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和精神力量,幫助青少年“正德”、“修身”、“啟智”、“雅行”,對于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其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