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相鳳,徐績
(莒縣店子集衛(wèi)生院,山東日照 276500)
踝關節(jié)扭傷多見于運動過程,主要表現(xiàn)為距腓前韌帶損傷。距腓前韌帶損傷若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將會使病程遷延,致踝關節(jié)松弛或僵硬,甚至引起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與工作。該案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該院進行診療的86例距腓韌帶損傷患者,旨在探討彈力繃帶配合四黃散進行治療的效果,并總結了其護理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該案選取于該院進行診療的86例距腓韌帶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與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所編發(fā)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踝關節(jié)扭傷診斷標準相符,且存在明顯的踝部腫脹、疼痛與功能障礙等癥狀,經X線片拍攝未見骨折。依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研究組,每組患者43例對照組男23例,女 20例;年齡 18~37歲,平均年齡(25.3±2.4)歲;自損傷至診療時間25 min~24 h,平均時間(12.2±2.3)h。研究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16~38歲,平均年齡為(25.4±2.2)歲;自損傷至診療時間 20 min~25 h,平均時間(12.4±2.1)h。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該研究經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兩組患者均行四黃散外敷治療,中藥組方:黃芩、黃柏與大黃各1 500 g,梔子1 000 g,混合后研末;取適量四黃散粉末以溫水調至糊狀平抹于紗塊上,厚2.5~3 mm,敷于患者腳踝壓痛處。同時給予對照組以石膏托進行固定,即以U型石膏將踝關節(jié)固定于足外翻15°位2~3周,并囑患者進行適鍛煉,前3 d主為腳趾活動與患肢抬高,3 d后于石膏托的保護下進行適當負重行走;研究組以彈力繃帶行外翻位固定,將彈力繃帶自內踝上方經踝前由內向外纏繞于踝部,將患者踝關節(jié)固定于屈曲0°、外翻15°位1~2周,期間依患者感受對繃帶松緊進行調節(jié),并循序漸進行功能鍛煉[1]。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踝關節(jié)疼痛變化情況,其中疼痛以視覺模擬量表(VAS)進行評定,最高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患者踝關節(jié)癥狀完全消失,可正?;顒?,內翻應力試驗結果顯示為陰性,且距骨傾斜角度低于5°為治愈;患者踝關節(jié)癥狀有所減輕,內翻應力試驗結果顯示主陰性,且距骨傾斜角度高于5°但低于9°為好轉;患者踝關節(jié)癥狀無變化,活動受限,內翻應力試驗結果顯示為陽性,距骨傾斜角度高于9°為無效[2]。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利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shù)±標準差(±s),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n(%)],并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治療前踝關節(jié)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有所下降,且研究組治療后踝關節(jié)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jié)VAS評分變化情況[(±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jié)VAS評分變化情況[(±s),分]
組別V A 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 3)研究組(n=4 3)t值P值7.7 6±1.4 2 7.8 1±1.3 7 0.0 2 3>0.0 5 4.5 3±0.9 8 1.4 3±0.6 3-5.4 9 7<0.0 5
經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6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7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外敷中醫(yī)膏藥是臨床治療骨傷科的重要手段,其可使藥的直達病所,快速起效。距腓韌帶損傷初期氣滯血瘀之征較為嚴重,活血化瘀只會使得出血處癥狀更加嚴重,此時應先涼血、止血,再行活血、消腫[3]。四黃散含黃芩、黃柏、大黃與梔子,其中黃芩可起到清熱止血的效果;黃柏可瀉火毒、去濕熱;大黃有利瀉下通便,還具血活化瘀的功效;梔子具涼血、止血的作用,并能消腫止痛[4]。諸藥使用,既可涼血止血,又能消腫止痛。在治療期間,以彈力繃帶進行固定包扎,一方面有利避免出血或血液滲出,另一方面有利腫脹消退,且其制作簡單,材料可進行再回收,不會引起卡壓、疼痛等,相比于傳統(tǒng)的石膏托固定,彈力繃帶既經濟實惠,又有利患者踝關節(jié)功能的快速恢復[5]。
該案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踝關節(jié)VAS評分與活動功能角度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與對照組治療后,且其治療總有效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97.68%vs83.72%),組間比較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彈力繃帶配合四黃散外敷治療距腓韌帶損傷的臨床效果明顯更佳。要注意的是,在治療的過程當中,于受傷早期,應嚴格遵循RICE原則,給予患者冰敷、加壓包扎,將患者肢抬高,并讓患者得到充分休息,并嚴密觀察患者患肢腫脹與疼痛的緩解程度,特別是采取石膏托進行固定的患者,若遇異常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囑患者適當進行功能鍛煉,包括肌肉力量、平衡訓練、靈活性等,以幫助患者迅速恢復踝關節(jié)功能。
綜上所述,以彈力繃帶配合四黃散外敷治療距腓韌帶損傷的臨床療效較好,可減輕患者疼痛,輔以針對性護理可加快患者病情的恢復,值得在臨床當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