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儀,何美嫻,周 靖
(佛山市順德區(qū)伍仲珮紀念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333)
血管性癡呆是目前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獲得性智能障礙綜合征,卒中為該病癥的主要誘因[1]。血管性癡呆主要發(fā)生于老年人群且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愈演愈烈、人類壽命的延長,血管性癡呆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進一步上升態(tài)勢[2]。在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確立的大背景下良好的護理干預成為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的重要保障,故本次研究圍繞血管性癡呆患者的綜合護理干預效果展開分析,現(xiàn)內(nèi)容報道如下。
在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下以簡單隨機抽樣法將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入的60例血管性癡呆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0例、女20例;年齡64歲~84歲,平均年齡(74.20±1.20)歲;病程時間3年~10年,平均病程時間(6.25±0.50)年;癡呆分級:輕度11例、中度19例。觀察組中男8例、女22例;年齡65歲~86歲,平均年齡(74.29±1.22)歲;病程時間3.5年~10年,平均病程時間(6.31±0.55)年;癡呆分級:輕度10例、中度20例。納入標準:(1)血管性癡呆的診斷符合《2018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3]相關(guān)標準者;(2)癡呆分級為中輕度者;(2)血管性癡呆患者和(或)家屬對此次研究方案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其他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所致癡呆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癡呆者;(2)需要長期臥床靜養(yǎng)或者是喪失運動能力者;(3)正在參與其他臨床試驗者。兩組血管性癡呆患者一般資料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滿足隨機分組比對要求。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病情觀察、健康宣教、心理疏導、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等。
觀察組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如下:(1)成立綜合護理干預小組。由我院具有豐富護理經(jīng)驗的護師為組長,6名~8名護師或者是護士作為組員,組建專業(yè)性的綜合護理干預小組。(2)病情監(jiān)測。當患者血壓高于正常水平時迅速告知意識并予以降壓藥物以維持正常水平。體溫在39℃以下時鼓勵患者大量飲水并采取溫水擦浴、于腋下、腹股溝、頭部等部位放置冰袋予以物理降溫,體溫超過39℃時除了物理降溫外口服退熱藥物進行藥物退熱[4]。(3)呼吸道管理。出現(xiàn)呼吸困難時予以低流量吸氧,氧流量每分鐘2L,吸入濕度80%組左右。根據(jù)患者實際所需按需手法叩背排痰,痰液濃稠時予以霧化吸入。(3)飲食指導。保證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富纖維素、低脂肪、低糖、低鹽、清淡易消化飲食,堅持少食多餐原則并細嚼慢咽,避免暴飲暴食[5]。(4)用藥指導。每日監(jiān)督血管性癡呆患者用藥,若患者出現(xiàn)漏服情形,則根據(jù)距離下次服藥時間長短由綜合護理干預小組決定是否補服,即:漏服時間距離下次用藥時間<1/2者足量補服,超過該時間段則不予補服,下次足量用藥[6]。(5)安全護理。于病床加裝護欄,避免患者發(fā)生墜床。當患者躁動不安時征得患者家屬同意予以約束性保護并注意做好約束部位皮膚保護工作。(6)睡眠護理。存在睡眠障礙者予以助眠藥物輔助睡眠。于病房周圍醒目位置處張貼保持肅靜、禁止喧嘩的警示標識。缺乏安全感而不肯入睡時由小組成員或家屬陪護左右并輕拍患者,促使其順利入眠。(7)心理護理。耐心傾聽患者心聲并就其提出的焦點性問題予以細心解答。積極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將血管性癡呆治療的長期性、艱巨性、家屬關(guān)懷的重要性如實告知,提高患者社會支持度及臨床依從性。(8)活動指導。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敦促其開展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活動,如洗漱、修飾、上下樓梯等。
取智力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護理滿意度,其中智力評分利用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測定,總分0分~30分,分數(shù)越高智力水平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利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測定,總分0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護理滿意度以滿意、一般、不滿意3級評定。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以F檢驗,組間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等級資料以Z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智力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均較干預前呈上升趨勢,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智力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智力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s,分)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3個月 干預后6個月 干預前 干預后3個月 干預后6個月觀察組(n=30) 14.25±1.15 19.20±1.10*△ 23.00±1.00*△ 58.85±1.15 72.10±1.25*△ 85.24±1.26*△對照組(n=30) 14.20±1.10 17.15±1.15* 21.25±1.05* 58.90±1.10 67.88±1.32* 79.60±1.30*組別 智力評分
兩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3.33%、80.0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綜合護理干預是一種基于護理程序并融入責任制護理以及小組護理有點于一身的護理模式[7]。曾祥玉[8]在其展開的隨機對照試驗中將96例老年血管性癡呆患者隨機均分為采取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以及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的研究組各48例,對兩組精神狀態(tài)評分、常識、記憶、注意力檢測評分、巴氏指數(shù)、活動能力評分改善效果進行對比,結(jié)果證實各指標數(shù)值均較護理前得到明顯改善,研究組各指標數(shù)值均較對照組更佳,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據(jù)此得出了綜合性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老年血管性癡呆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論斷。本次研究證實,無論是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對照組還是采取綜合護理干預的觀察組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智力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較干預前得到了有效改善,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組間比較顯示觀察組取得的改善效果較對照組更佳,護理結(jié)束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3.33%,較對照組80.00%更高,均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盡管選取的觀察指標與前一學者存在一定差異,但均凸顯出該護理模式所具有的推廣使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血管性癡呆合并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綜合護理干預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改善當前緊張的護患對立形勢,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