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卜云園*
(解放軍105醫(yī)院心內一科,安徽 合肥 230031)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常見病,是威脅老年人身體健康的第一殺手,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衰、高血壓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等[1]。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原因與遺傳因素、長期個人不良生活習慣、環(huán)境因素和醫(yī)療條件等有很大的關系,老年人發(fā)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2]。因此,對患者治療后的護理干預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臨床檢查確診,符合心血管診斷標準。選入標準:①患者精神正常,可與人正常交流;②患者對護理研究知情,并征得其同意。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器質性疾??;②危機重癥患者;③具有其他心臟相關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52例,參照組年齡58-81歲,平均年齡(69.8±2.4)歲,男29例,女23例;實驗組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9.5±2.1)歲,男30例,女2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癥狀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入院宣傳指導,幫助患者熟悉和適應住院環(huán)境,詳細說明治療目的和方案,告知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使患者做好心理準備,消除治療的緊張或恐懼心理,監(jiān)督患者嚴格遵醫(yī)囑服用相關藥物,定期對患者各項身體指標進行檢測,做好心電圖監(jiān)護工作。
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早期康復護理,①加強病房巡視力度,護理人員輪班進行查房工作,密切關注患者的身體狀況,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治療需求隨時調整護理方案,將患者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與主治醫(yī)生溝通,制定后續(xù)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和護理質量,同時準確記錄患者每次檢查的各項生命體征數(shù)據(jù),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②制定康復訓練計劃,保證患者的活動量,依據(jù)患者的病情和年齡等實際情況,進行簡單的散步、慢跑等活動,每天訓練2-3次,每次20-40分鐘,實現(xiàn)改善疾病預后的目的;③生活習慣控制,對患者的生活習慣進行護理干預,嚴禁食用高鹽、高脂和高糖食物,以綠色蔬菜水果為主,飲食營養(yǎng)均衡搭配,禁止患者吸煙飲酒,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④心理健康教育,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易出現(xiàn)情緒波動,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多與患者溝通交流,采用按摩、音樂等方式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增強治療信心,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提高治療的依從性。
①依據(jù)生活質量評分標準(QOL)制定本次研究生活質量評估問卷,滿分50分,0-9分為非常差,10-19為較差,20-29為一般,30-39為良好,40-50為非常好。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以及生活滿意度。
②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和處理,各項計量參數(sh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各項計數(shù)參數(shù)用百分比(%)表示,用x2檢驗,P<0.05表示兩組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實驗組滿意度為92.31%(48例),參照組滿意度為78.85%(41例),差異對比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老年心血管疾病需維持長期的治療,甚至是終身的過程,患者的自我保健護理和對不良生活習慣的控制是預防發(fā)病的主要方式[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越來越多,這對患者的預后護理和個人自我保健護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社會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加大心血管疾病預防、治療和護理的宣傳力度,在治療的同時注重預防護理,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4]。
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護理模式,護理后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實驗組護理滿意度(92.31%)也明顯高于參照組(78.85%)。王琪娜等人的研究表明[5],早期康復護理患者的恢復水平達到80%,而常規(guī)護理僅為56%,前者生活質量的提升也更明顯,說明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可以有效提高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體現(xiàn)了預后護理的人性化,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