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鈞
廣播和報紙的競爭
報紙,廣播,都向大眾傳播訊息。報紙讓人“讀”到訊息,它希望讀訊息的人越多越好,廣播讓人“聽”到訊息,它希望聽訊息的人越多越好,彼此有競爭。
中國人一向相信白紙黑字,認為“眼見為實,耳聽是虛”,廣播只能聽見,好像居于劣勢。但是廣播從業(yè)人員并不這樣想,他認為“我能讓人聽見,而你只能讓人讀到”,昂然走向戰(zhàn)場。
既然“只能聽見”,它就充分利用人的聽覺,它把訊息分成三種,有些訊息全部可以直接用聽覺接受,例如音樂演奏,要緊的是讓人聽到樂聲,演奏者的面貌姿態(tài)是多余的。在這方面,聽廣播勝過讀報紙。廣播從業(yè)人員努力發(fā)掘這一類訊息,形成自己的特色。
有些訊息可以直接聽到一大部分,聽不到的那一部分可以轉述,例如新年放鞭炮舞龍舞獅,充分傳達了興奮熱烈的氣氛,穿新衣戴新帽再由播報員補充。在這方面廣播和報紙可以互爭雄長,報紙除了文字敘述還可以刊登照片,歌星登臺獻唱,能從照片中一窺她的長相和臺風,當然可以爭取讀者,于是報紙來個圖文并茂,并且把照片放大。
還有一些訊息完全沒有聲音,例如科學家破解了人類的基因組合,并且能夠加以“編輯”,控制人類的遺傳。傳播這一類訊息,報紙占絕大的優(yōu)勢,廣播完全退出競賽。
還有,新聞報道要快要早,新聞發(fā)生了,大家都來采訪,廣播記者回到電臺立刻可以播出,報紙記者的稿子還要經過編排、印刷、發(fā)行,即使特別出“號外”也要四個小時。廣播刻意發(fā)揮它這個先天的優(yōu)勢,出現了轉播車,選舉一面開票電臺一面廣播,群眾一面游行電臺一面廣播,飛機失事了,廣播記者在滿地殘骸之間一面游走一面廣播。
通常,人在做事的時候一心不能二用,但是主婦可以一面聽廣播一面縫紉,學生可以一面聽廣播一面做功課。尤其是“電晶體”出世以后,收音機的體積越來越小,你我可以一面散步一面聽廣播,可以一面開車一面聽廣播,這樣一來,廣播可以固守它的黃金三角洲,即使后來電視和網絡興起,也不能把它吞沒。
學者總結戰(zhàn)況,歸納成一句真言:“和同類競爭,要針對敵人的弱點,夸張自己的優(yōu)點?!?/p>
電影和電視的競爭
電視用畫面加上聲音傳播訊息,可以說是把電影送到你家客廳里來,你不用衣冠整齊開車出門,不用找停車位,不用排隊花錢買票,節(jié)省很多開支。電視一出,搶走了大量的電影觀眾。
電影業(yè)開始在影片中穿插情節(jié),嘲笑電視,例如少年人從電視節(jié)目中學會了喝酒,變成一個酗酒的無賴。例如說電視是殺死時間的工具,人老了,什么也不能做了,坐在電視機前面等死。有一個老人退休了,親友們登門慰問,合資買來一部電視機送給他,不料另一個公司聽說他退休,馬上來請他去上班,親友們又登門祝賀,把電視機搬回去,認為他用不著。
單單是“吃醋”當然沒有用,你得展開業(yè)務,起而與電視競爭。做法呢,還是那句老話:“針對敵人的弱點,夸張自己的優(yōu)點?!?/p>
起初,彩色節(jié)目成本高,電視只有黑白,電影業(yè)立刻停拍黑白片,改拍彩色片。電影界本來有一種說法,黑白片才是藝術,彩色片不是,現在斷然修改他們的美學,人的眼睛生來是看彩色的,色盲的病患才只見黑白。當年流行黑白片還有一個原因,彩色片的顏色不自然,難看,好來塢首先推出“特藝七彩”,不久又改進為“特藝十彩”,使彩色畫面能引起美感。
那時電視機的畫面小,通常是十七英寸、十九英寸、二十一英寸,電影立刻放大他們的銀幕,而且一不做二不休,把戲院的整面墻都修成銀幕。銀幕本來是長方形,長寬有一定的比例,稱為“分金律”,大銀幕斷然打破這個規(guī)律,改成闊銀幕。大銀幕一出,天廣地闊,表現千軍萬馬,千山萬水,萬國衣冠拜冕旒,萬紫千紅總是春,看來真是奪神眩目,搖蕩心旌。電影題材、導演手法、美工布景跟著改變,在音響效果方面也作出重大的改革,稱為“立體聲”。戲院的擴音系統(tǒng)全新改裝,雷聲隆隆,就在你頭頂上輾過,炮聲隆隆,就在你前后左右炸開。電視無論如何不能給你這樣豐富的享受。
如果競爭到此為止,那是歲月靜好??墒请娪皹I(yè)一不做、二不休,他知道電視進入家庭,你我被動接受節(jié)目,家庭中要保護未成年子女,節(jié)目中不能有色情和暴力,他把這個也看成弱點了。你我進電影院是主動接受節(jié)目,可以不帶孩子,電影劇情可以有某種程度的色情和暴力,電影業(yè)也把這個看成自己的優(yōu)勢了?!搬槍橙说娜觞c,夸張自己的優(yōu)點”,好來塢的頭牌明星也紛紛脫光,而且進一步不只是脫光。
爭奪回憶錄
麥克阿瑟是二次大戰(zhàn)的名將,用不著介紹了吧?在這里還是要來個附注:大戰(zhàn)中,依盟軍的規(guī)劃,中國戰(zhàn)場歸他指揮,大戰(zhàn)勝利后,他率領盟軍占領日本,中國跟他辦過許多交涉。國民黨敗退中國大陸以后,他第一個訪問臺灣,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他指揮大軍攻擊朝鮮,并竭力主張越過鴨綠江入侵中國的東北,因此遭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罷黜。幾十年來,件件大事觸動臺灣的神經。因此,麥克阿瑟最后隱居在旅館里寫成的回憶錄,臺灣的讀者非常希望先睹為快,但是臺灣的報紙買不到中文的版權。那時臺灣還沒有參加國際版權公約,有一家報紙暗渡陳倉,他知道日本的《讀賣新聞》買到日文的版權,決定從日文版轉譯。
方法很笨,但是只有他們想到,他們駐東京的特派員,每天早晨買一份《讀賣新聞》,委托臺灣中華航空公司的空中服務人員帶到臺北,報館派人按時在機場守候。以下當然是編譯加班,工廠排版,第二天早上見報?;貞涗洰斎皇怯捎啄陮懫?,可是媒體處理新聞,把讀者最關心的事情放在最前面,讓讀者先知道,所以《讀賣新聞》先從麥克阿瑟占領日本開始連載,臺灣的這家報紙也跟著從占領日本開始,成為這部回憶錄一個奇特的版本。
天下事不能盡如人意,有一天,不知為什么,中華航空公司的班機上沒有帶來這份日文的報紙,中文版的連載勢將中斷一天,這是大忌,報館老板束手無策。幸虧他的編譯主任了得,他想到一天之中還有其他國家的航空班機由東京飛來,飛機上可能有日本乘客,這人可能在登機之前隨手買了一份《讀賣新聞》。他悄悄告訴專跑機場新聞的記者,教他回到機場辦一件事:由東京來的班機降落后,請機場廣播告訴機上的乘客,把報紙放在座位上再離開。然后記者登機,尋找當天的他們需要的那一份。
這就要看那位記者的能力了,報館除了要記者搶到新聞,還常有這一類的不時之需,所以當一個紅牌記者不容易。這位記者不負眾望,第二天,麥克阿瑟的回憶錄順利見報。
這本由麥克阿瑟親筆寫成的回憶錄,我們都讀到根據英文版譯成的中文書,今天漁樵閑話,內容實在平常,比起丘吉爾戰(zhàn)后寫的回憶錄差遠了。他有武略,無文才,回憶錄當時有很高的新聞價值,后來有些歷史價值,今天沒有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