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摘 要:學生們接觸音樂的機會越來越多,可謂“見多識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在音樂教育理念上、內容上、形式上積極借鑒,勇于創(chuàng)新,學會做個有趣的音樂教師,讓學生們的音樂課堂有趣起來,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們從接觸音樂開始就體會到音樂的美好,慢慢愛上音樂,慢慢學會欣賞美。
關鍵詞:創(chuàng)新;音樂教育;愛音樂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2-16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07-0078-02
一、引言
“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边@是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格言,也是我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奉為座右銘的警句。無論哪個領域、哪個階段的教育,其目標都是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學習、思考。換言之,“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教育內容、方式都要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對于音樂教育更是如此,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我們必須抓住小學生好玩、好動、好奇等特點,從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開始,讓他們剛接觸音樂時,就體會到音樂的美好,慢慢愛上音樂,慢慢學會欣賞美。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fā)展,各類兒童類節(jié)目、選秀舞臺讓學生們接觸音樂、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學會創(chuàng)新,學會做個有趣的音樂教師,做一個自帶“磁場”的音樂教師,讓學生們的音樂課堂有趣起來、快樂起來。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們從感受音樂到辨識音樂,從紛繁復雜的市場中真正了解音樂的美,感受音樂的美。
二、在音樂教育理念上創(chuàng)新,讓學生感興趣
長期以來,音樂教育總是被禁錮在固定的區(qū)域內,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們都是處于被動受教的地位,這就會導致學生們對音樂的熱愛受到極大抑制,甚至無法體會到音樂之美。新時期的教師要有新理念,讓音樂課堂煥發(fā)屬于學生們的活力,這是我們在音樂教學中應當思考的和努力去做到的。
課前,學經(jīng)驗。在教育理念上,不僅國外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近些年來,國內的很多優(yōu)秀學者、教師,也在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我看過很多教學隨筆,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真實案例能夠給我們很多啟發(fā)。比如,針對學生“好玩”的特點,增強趣味性教學;針對學生“好動”的特點,注重律動性教學;針對學生“好奇”的特點,提倡探索性教學;針對學生“變聲”的特點,引進豎笛吹奏教學;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該考慮進去的。其實,每個學生都是有音樂靈性的,就看我們如何激發(fā),如何去引導。以識譜、唱譜這一實例教學來說,很多教師反映是教師教得難,學生學得難,究其原因,就是傳統(tǒng)的識譜教學過于注重知識技能的訓練,而很少考慮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和培養(yǎng)目標。有的教師就創(chuàng)造出圖形譜,讓學生們通過可愛的圖形來識譜,一下子就把高難度動作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事半功倍。我們完全可以在借鑒這種方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運用。因此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根據(jù)學生們的年齡特征逐步設計適合的教學目標以及相應的趣味教學模式。如教唱蘇教版一年級下冊《閃爍的小星》一課,筆者利用信息技術這一媒介,創(chuàng)設高低起伏的星星排列,引導學生觀察星星所在的位置,將高音知識可視化,這樣學生學唱起來就有趣多了。
課上,重互動。音樂課堂不同于其他課堂,它應當不拘泥于安靜的紀律,更注重師生間的互動,調動學生參與到音樂教學中,增強課堂活力,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很多形式的學習方式,比如說、唱、舞蹈、伴奏及情景設計等,讓學生們參與其中,滿足他們“自我認知”“自我表現(xiàn)”的需要。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當及時地作出評價,尊重學生們的個性,即使學生的回答理論上不是那么正確,也一定要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音樂,讓學生們在最初的興趣培養(yǎng)上,感受到的是音樂的魅力,而不是條條框框。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跳到我這里來》一課為例,筆者將整堂課設計為參加一場化裝舞會,讓學生通過不同目標要求的聆聽,去層層遞進地感受化妝舞會中舞者、歌手、樂手、觀眾等角色,學生通過跳舞、演唱、演奏、觀看等多種形式去感知音樂,在化裝舞會的情境中去學習、探索,在玩、唱、跳、奏、動等活動中,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課后,善總結。教師要養(yǎng)成記教學隨筆的習慣,把每一次小發(fā)現(xiàn)、小進步,或者是教學中的小遺憾、小挫折都記下來,對之前的工作總結、之后的工作形成參考意見,只有不斷總結才能提高;只有不斷思考,才能找到讓學生們愛上音樂的方法。只有快樂、精彩的音樂課堂,才會讓更多的學生愛上音樂,才會無愧于這種自由藝術的發(fā)揚。
三、在音樂教育內容上創(chuàng)新,讓學生充實
加入“流行元素”?!肮缠Q”,在課堂上的最主要表現(xiàn)是共同話題?,F(xiàn)在,兒童節(jié)目的形式越來越豐富,甚至有的選秀節(jié)目也已經(jīng)低齡化,學生們的話題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前沿。我發(fā)現(xiàn),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說起學生們熟悉的電視節(jié)目,或者有時聊起明星,立即能引起學生們的注意。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把時下最流行的評比方式帶入課堂。例如在課堂上開展學生們綜合自評、互評的方式,讓每個學生既能當演員,也能當評委,又能當觀眾。在互相評價、其樂融融的氣氛中,他們愉悅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展示了特長,增強了興趣;體驗了成功,促進了個性發(fā)揮,達到了我們教學的目的。
加入“體驗實踐”。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這種體驗實踐,同樣可以用在音樂教育中。例如,在學雷鋒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到敬老院,幫老人們打掃、表演節(jié)目、聊天等。教師可以提前組織學生們編排節(jié)目,合理分配任務,把音樂教學和公益活動有機結合,在活動中讓學生們認識到助人為樂和堅持不懈的道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和價值觀念。通過不同形式的體驗,寓教育內涵于藝術和實踐活動之中,能在加深學生對音樂的認識和理解的同時,拉近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幫助學生進一步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
加入“情感教育”。新課標要求:“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币魳吩揪蛯儆诒磉_情感的方式,它的藝術魅力就在于能讓人產(chǎn)生自由和廣闊的想象。一首歌曲或樂曲,或活潑,或婉轉,或莊嚴,或凄涼,帶給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盡相同,但這種美妙的熏陶卻是相似的,每個人都從中聽出了自己的心情。例如學習《義勇軍進行曲》,小學生可能熟悉的只是旋律,往往不會去在意背后的故事,這樣對歌曲的理解也會出現(xiàn)誤差,感受也不會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講故事,讓大家了解這首歌,激發(fā)學生們聽音樂的熱情。這首歌的情感就是不屈不撓、不卑不亢,就是充滿力量。知道了這首歌是在什么樣的艱苦條件下寫出,學生們才能真正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歌曲是有生命的,而它的生命就是“情感”,教師的使命就是用情感的魅力感染學生,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引導學生們學會欣賞真正的音樂之美。
四、在音樂教育形式上創(chuàng)新,讓學生快樂
讓音樂可“看”。《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兒歌已經(jīng)傳唱了幾十年,成為我們幾輩人童年兒歌的最深記憶。我想,這首歌之所以經(jīng)久不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媽媽,再愛我一次》這部電影感動了幾輩人。所以,音樂的“可看性”,也能夠成為教育中的一大特色。我們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體,找到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的出處,加深學生對音樂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自己為音樂設計“可看之點”。學生們可以通過自身的活動,巧妙地將聽、視、觸等各種感覺活動和運動、唱、跳、演結合起來,把抽象的音樂概念、繁雜的音樂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訓練轉化成生動有趣的舞蹈,使之形象化、具體化,把他們從座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既動口、動手、動腳,也動腦,蹦蹦跳跳地進入音樂世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音樂知識、技能,培養(yǎng)思維能力,同時也受到美的熏陶。
讓音樂可“玩”。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就是面向全體學生,挖掘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而不是培養(yǎng)專業(yè)的音樂人才。新課程標準中倡導,音樂教育要“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因此,成功的音樂教育,就是讓學生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我們要學會做一個有趣的音樂教師,學會和學生們玩。比如,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允許學生們不必像以前那樣規(guī)矩地坐著,他們可以坐在臺階上,可以坐在地上,還可以站著聽。再比如教律動時,教師要摒棄以前的機械式模仿,釋放學生們的手腳和大腦,讓他們把聽到的音樂用自己的手、腳做動作去自行發(fā)揮、自我表現(xiàn)。我們要關注的是學生們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們自己發(fā)現(xiàn),音樂原來是這么美妙、動聽。
讓音樂可“演”。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就是表演,在日常的音樂教育中,教師也可以把可“演”的東西挖掘出來。比如我看到一位教師在教學隨筆中記錄的《小動物走路》教學,很受啟發(fā)。他運用了多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方式來教這首歌,他為學生們設計了很多動作,讓他們一邊唱,一邊跳,一邊演。比如有一個小朋友在模仿小鴨走路時,雙手放在嘴邊“嘎嘎嘎”叫,屁股還左右扭動,引起了全班學生的大笑。學習小花貓輕輕走路的動作時,學生們個個貓著腰,邁著小步子輕輕走著,還作出安靜的手勢提醒伙伴不要說話。教師在這時候恰到好處地對他們進行生活常識教育,讓他們知道小聲說話、保持安靜、不打擾別人的禮貌,做一名文明的傳播者。這位教師還常常把學生們帶出教室,讓學生們在操場上進行表演,學生們都爭著表演不同的角色,還創(chuàng)編了許多自己喜歡的動作及表情、對白,設計了動作造型。在學生們自編、自導、自演的過程中,音樂不再是抽象的、虛幻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的,與生活息息相關,教育的意義在這里凸顯了出來。
五、結語
音樂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常常思考,如何才能讓音樂教育更加有趣。我們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們對音樂感興趣,并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充實和快樂,逐漸地愛上音樂,學會傳承美好。
參考文獻:
[1]王耀華,王安國,吳 斌.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吳銳淼.中小學音樂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