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運山
回望過去,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校園變美了,條件變好了,理念變新了,素質變高了,頭發(fā)變白了;而最根本的東西卻永恒不變:追尋教育的夢想、堅守教育的執(zhí)著、永葆教育的激情。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教師職業(yè)的幸福、個人生涯的榮光便是在這變與不變的基礎上體現(xiàn)與傳承。
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40年、開發(fā)區(qū)成立30年、光谷教育發(fā)展20年,我有幸榮獲“從教30年榮譽教師”稱號,作為已有39年教齡的教育工作者,我為自己對教育的“從一而終”而自豪,更為許許多多不改教育初心、獻身教育事業(yè)的老師們點贊。
追尋教育的夢想,就是將自己的人生與教育事業(yè)融為一體。臺灣作家張曉風曾用“今天我交給你一個孩子,明天你將還給我一個怎樣的青年”對教育進行拷問。我一直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對這個問題做個性的回答。39年前,參加工作的第一站是在一所條件艱苦的村小當代課教師,后轉為民辦教師,最后考取公辦教師;從村小到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再到光谷三小教育集團,現(xiàn)負責光谷九小與光谷十二小工作;先后擔任過團總支書記、后勤主任、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由一名普通小學語文老師成長為湖北省優(yōu)秀語文教師、武漢市優(yōu)秀校長、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一路走來,有幾次離開校園的機會,都被我婉拒。我知道,我的夢想在校園,我的寄托在學生。多年來,我和我的團隊孜孜以求,先后構建“和樂”“潛能”教育理念體系,今天,“和樂”“潛能”教育正悄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堅守教育的執(zhí)著,就是將教育的每一件平常事做實做好。在我辦公室的書架上,保存著從走上講臺第一年開始,一年一張共40張登記照,用過的200多支鋼筆,80多本工作筆記,40多本聽課筆記和學習筆記本等“無價之寶”。39年來,不論在哪個崗位,我都始終堅持上課聽課、記筆記、做反思,這是我教育生涯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在我看來,對教育的執(zhí)著,就是要將平常事做實,將常規(guī)事做好,形成習慣。我把我的微信號命名為“愚公運山”,“愚公”警示我謙虛謹慎,“運山”自勉堅守與執(zhí)著;我把“蹲下身來辦教育”當作座右銘,既仰望星空,更腳踏實地。
永葆教育的激情,就是始終熱情地對待工作和師生。我深愛著我的學校,我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多年來,我始終堅持一個習慣:每天早晨第一個到校歡迎每一名師生的到來;每天傍晚,目送最后一名師生離開學校之后才回家。2014年春季開學之際,我還在光谷三小工作,我在附近的一個面館看到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沒有上學。她的母親告訴我,她們剛從寧夏過來,沒有暫住證,不能報名上學。正是讀書的年齡,怎能不上學呢?我告訴她說:你下午到三小去試試。當天下午,三小課管中心主任給她辦理了入學手續(xù)。孩子和她母親離開學校時突然看到了我,既驚訝又感動。后來,《人民日報》專門報道了這件事。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教育工作者要帶著熱情去工作,帶著感情辦教育,讓教育充滿溫度。
如今,光谷教育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快速度、高質量發(fā)展時期,每個教師都迎來了職業(yè)生涯的黃金時代。30年教齡,生理年齡已過天命,但事業(yè)年齡正值芳華。在實現(xiàn)教育夢想的道路上,教師要用過去的經歷感染人,用現(xiàn)在的行動帶動人,用嶄新的業(yè)績激勵人;要一如既往毫不倦怠,執(zhí)著求真,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持思想有多遠,行動就有多遠。
(作者單位:武漢市光谷第九小學)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