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美玲
摘 要:鈞窯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創(chuàng)燒于北宋,而真正發(fā)展成為一個大的窯系卻是在元代,這和當時兩個朝代的統(tǒng)治方式及社會、經濟、文化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
關鍵詞:宋元時期;鈞窯;瓷器
1 鈞窯概述
鈞窯與汝窯、官窯、哥窯、定窯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因其所在地禹縣古時稱為鈞州而得此名。到目前為止,以河南禹州神垕為中心,發(fā)現(xiàn)的窯址已有150余處。鈞窯瓷器的獨特之處在于其釉料的不同。鈞窯瓷器的釉是一種乳濁釉,內含有少量的銅,這與汝窯、耀州窯等窯不同。鈞窯瓷器釉色是青中帶紅,似藍天中的晚霞一般。青色也和其他青瓷有所不同,是色澤深淺不一近于藍色的乳濁光釉。在宋代以前,我國陶瓷生產的主流是青瓷。而宋代的鈞窯創(chuàng)造出以銅金屬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制成功的銅紅釉,是我國陶瓷工藝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2 宋代的鈞窯
2.1 文治的時代背景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士大夫階層的鼎盛時代,大將趙匡胤發(fā)動兵變后建立宋朝稱帝。因其了解“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的道理,推行了一系列“以文治政”的措施,來防止藩鎮(zhèn)割據的歷史重演。在這種“以文治政”的大環(huán)境下,文人地位不斷上升,帶動了整個社會風氣的轉變。讀書人只要通過科舉考試,即使出身貧寒,也可進入士大夫階層。
2.2 登峰造極的鈞瓷
在宋朝這種尚文的社會風氣之下,即便是有著亡國罪名的宋徽宗趙佶也是集書法家和畫家于一身的一位皇帝。他獨創(chuàng)的“瘦金體”書法和院體花鳥畫,成就了他在藝術領域的崇高地位,而他的才學并沒有使他成為人們所愛戴的皇帝。宋徽宗為了滿足皇室的需要,大興土木,修亭臺樓閣,在庭院置滿奇花異石。蔡京讓朱勔從江浙密取花石回來進獻給宋徽宗只為迎合他的喜好。宋徽宗便命朱勔主持蘇杭應奉局,專門搜取奇花異石運往開封。運送花石的船只每十艘編為一綱,從江南運到開封,故稱“花石綱”。這些運來的奇花異石用于制作形態(tài)各異的假山和盆景。因種植花草需要用到大量的花盆,為此宋徽宗命人壟斷了在禹州城里古鈞臺附近的民窯作坊,用來專門燒制各式花盆、樽、出戟尊等陳設瓷和鼓釘洗等文房御用瓷器。他利用專權壟斷鈞臺窯為官窯,限制民間生產鈞瓷,并搜集各地能工巧匠為官窯制作鈞瓷,還不計成本壟斷優(yōu)質材料進行精工細作,使鈞窯瓷器走向兩極分化,民窯極度衰落和官窯高度發(fā)展。因宋徽宗個人喜好繪奇花異石而產生的“花石綱”給百姓帶來極大的困擾,但也因此成就了官窯鈞瓷登峰造極的絕世精品。
2.3 宋代鈞瓷樣式
宋代鈞窯創(chuàng)造性地成功燒制出銅紅釉,這對于陶瓷領域來說是個極為了不起的成就,對后世陶瓷業(yè)的發(fā)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鈞窯瓷器以其絢麗多彩的釉色而著稱,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古人用“高山云霧霞一朵,煙光空中滿天星,峪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來形容鈞窯瓷器的釉色。根據故宮收藏的鈞窯傳世品和發(fā)掘的鈞窯瓷片來看,鈞瓷的造型有各類花盆,如海棠式、葵花式、蓮花式、渣斗式、仰鐘式、長方形、方形、六角形等,還有出戟尊、鼓釘洗、碗、缽、爐、盤等。釉色主要有豆青、天青、天藍、碧青、月白、紫紅諸色。其中花盆的底部一般都有5個小圓孔,只有六角花盆的底部是7個小圓孔。每種不同樣式的花盆都分10個不同大小的規(guī)格,底部有刻畫漢字號碼標記,標記從“一”到“十”的其中一個,數(shù)字越小的器物尺寸越大,反之則器物尺寸越小。每種花盆還有相對的配套盆托。
3 元代的鈞窯
3.1 元朝一統(tǒng)后的政策
鈞瓷的燒造雖然始于宋代,但鈞窯形成窯系主要在元代。在我國歷史上,元代僅僅存在了90多年,而在元朝統(tǒng)治的這90多年里,經濟領域的很多方面尤其是手工業(y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元政府對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匠較為重視,官匠可免除其他一切差科,其官匠地位也可以世襲,這為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大的有利條件。元朝的統(tǒng)一也將宋、金、西夏造成的分裂局面終結,統(tǒng)一后的元朝社會相對穩(wěn)定,利于商品經濟的繁榮,從而進一步刺激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元代的制瓷業(yè)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發(fā)展起來,其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3.2 鈞窯系的擴大發(fā)展
元代以河南禹縣為代表,鈞窯由宋代單一窯口生產擴大成為眾多窯口生產的鈞窯系。燒制鈞窯瓷器的窯口主要分布在北方各地區(qū),如河南省的安陽、寶豐、鶴壁、禹縣,山西省的介休、渾源,河北省的磁縣等地。由于手工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市場的需求逐漸增多,元代窯場的生產規(guī)模也隨之擴大起來,大型器物也呈現(xiàn)遞增趨勢,燒造技術也日漸完善。元代采用的“二元配方法”瓷石加高嶺土制作出胎降低了器物的變形率,元代能燒造出大型器物也正因為此。
3.3 元代鈞瓷的樣式
元代鈞窯瓷器與宋代的鈞窯瓷器相比,胎質較為粗糙,并不像宋代鈞窯瓷器那樣胎質細密;元代鈞窯瓷器釉面光澤性較差且有很多棕眼。釉色以月白色、天藍、月白交融為主,釉不施到底且圈足內外無釉。元代的鈞窯瓷器大多為日常的民用瓷,諸如盤、碗、罐之類,還有一些執(zhí)壺、梅瓶、三足爐、高足杯等。而像宋代的盆、洗、尊之類陳設物件在元代鈞窯瓷器中已見不到。元代的鈞窯瓷器有兩種裝飾手法:一是紅斑裝飾,是用含銅釉藥在器物上不規(guī)則地涂抹出來,經過高溫還原氣氛燒制后顯現(xiàn)出紅色,再與藍地相映襯;二是堆貼花裝飾,這種堆貼花手法是元代所特有的,內蒙古出土的堆花三足爐就是這類裝飾作品。
4 總結
鈞窯瓷器在宋代創(chuàng)燒而在元代發(fā)展壯大成為一個窯系,雖然元代的鈞窯瓷器不如宋代的鈞窯瓷器細膩精致,但也別有一番草原民族的粗獷豪邁之風。總的來說,無論是宋代鈞窯瓷器還是元代鈞窯瓷器都各有千秋,都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
參考文獻
[1]李炳輝.宋代官窯瓷器[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2]故宮博物院.故宮陶瓷圖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3]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中國古陶瓷圖典編輯委員會.中國古陶瓷圖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