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淑芹 孫麗娜
重度膿毒癥及膿毒性休克是臨床工作中常見的急重癥,具有病情危急、死亡率高的特點,嚴重威脅者患者的身體健康,增加社會及家庭負擔。因此,對重度膿毒癥及膿毒性休克患者病情進行準確判斷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對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義。為研究降鈣素原及D-二聚體對于重度膿毒血癥及膿毒性休克患者病情的評估作用,為提高臨床早期檢出率,及早治療,改善患者預后提供依據(jù),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住院治療的膿毒癥及膿毒性休克的患者218例(其中膿毒癥患者187例,膿毒性休克患者31例),男146例(67%),女72例(33%),平均年齡(49.29±20.14)歲。根據(jù)患者28 d內(nèi)的不同預后將患者分為存活組、死亡組(表1)。死亡組男31例,女45例,存活組男78例,女64例。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n,(s)]
表1 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n,(s)]
組別 例數(shù) 平均年齡/歲性別 感染部位男女肺部 腹腔 泌尿系 軟組織死亡組 76 52.03±13.72 31 45 56 6 8 6存活組 142 49.12±23.14 78 64 105 17 16 4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治療指南(2014)》[1]。
1.3 檢測和判定標準 納入研究患者均明確診斷膿毒血癥及膿毒性休克24 h內(nèi)進行外周血降鈣素原及D-二聚體測定。降鈣素原檢測結果以<0.50 μg/L、≥0.50 μg/L、≥2.00 μg/L 和 ≥10.00 μg/L報告,檢測值<0.50 μg/L為陰性。D-二聚體采用免疫比濁法進行測定。數(shù)據(jù)采集:記錄入院24 h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狀況(APACHEⅡ)評分。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對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病程嚴重程度與患者降鈣素原D-二聚體水平關聯(lián)性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降鈣素原、D-二聚體水平及APACHEⅡ評分比較 存活組降鈣素原、D-二聚體水平及APACHEⅡ評分均明顯低于死亡組,組間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2)。
表2 兩組患者降鈣素原、D-二聚體水平及APACHEⅡ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降鈣素原、D-二聚體水平及APACHEⅡ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降鈣素原/(ng·mL-1)D-二聚體/(mg·L-1) APACHEⅡ/分存活組 142 3.68±3.29 2.19±1.48 22.3±5.6死亡組 76 12.31±5.22 5.31±1.94 37.3±2.5 P值 <0.01 <0.01 <0.01
2.2 不同程度疾病患者降鈣素原、D-二聚體水平及APACHEⅡ評分比較 膿毒癥患者降鈣素原、D-二聚體水平及APACHEⅡ均明顯低于膿毒性休克患者,組間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3)。
表3 不同程度疾病患者降鈣素原、D-二聚體水平及APACHEⅡ評分比較(s)
表3 不同程度疾病患者降鈣素原、D-二聚體水平及APACHEⅡ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降鈣素原/(ng·mL-1)D-二聚體/(mg·L-1)APACHEⅡ/分膿毒癥組 187 3.51±2.59 1.49±1.43 21.6±5.1膿毒性休克組 31 10.39±4.49 5.19±1.73 27.1±2.2 P值 <0.01 <0.01 <0.01
2.3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降鈣素原與D-二聚體水平與患者預后呈正相關,降鈣素原與D-二聚體水平越高,死亡風險越高(表4)。
表4 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膿毒血癥主要由于感染導致宿主反應失調(diào),進而導致各項器官功能障礙[2-4]。膿毒性休克是指在膿毒血癥基礎上合并嚴重的循環(huán)、細胞和代謝紊亂,出現(xiàn)持續(xù)性低血壓,進一步導致多臟器功能障礙[2]。
APACHEⅡ評分系統(tǒng)是廣泛應用于重癥患者病情評估的評分系統(tǒng),對于重癥患者的治療及預后的評估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研究發(fā)現(xiàn)[5],在APACHEⅡ評分≥36分的患者病死率為88.89%,收治ICU率為66.67%,且APACHEⅡ評分與患者的病死率呈正相關,即APACHEⅡ評分越高,患者病死率越高。孟新科等[6]研究發(fā)現(xiàn)APACHEⅡ>20分,患者死亡率>50%,當>30分時死亡率達100%。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相同的結論。然而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APACHEⅡ評分系統(tǒng)的取值為進入ICU后24 h內(nèi)最差值,獲取所需參數(shù)的時間較長,臨床限制性較大等因素影響對重癥患者的評估作用[7-9]。因此臨床APACHEⅡ評分系統(tǒng)對于重癥患者病情及預后評估作用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早在1993年[10],降鈣素原首次作為評價細菌感染的指標被應用于臨床,降鈣素原12~24 h達到高峰,并隨著炎癥的消失恢復正常。在細菌感染后2 h可以被檢測到。吳丹霞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降鈣素原水平越高,細菌感染程度越重。國外一項大型隨機研究發(fā)現(xiàn),根據(jù)患者降鈣素原水平指導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明顯縮短治療時間,降低使用劑量,降低患者死亡率[12]。本研究發(fā)現(xiàn)死亡組患者降鈣素原水平高于存活組患者,可見降鈣素原不僅可以評估患者的病情,對于患者的預后評估也具有重要意義。
膿毒癥患者多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凝血功能異常也是導致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的主要因素。D-二聚體是特異性凝血指標,升高預示凝血功能異常以及繼發(fā)性纖溶亢進。研究發(fā)現(xiàn)[13-15],大多數(shù)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伴隨著D-二聚體的升高。本研究數(shù)據(jù)提示:膿毒性休克患者D-二聚體明顯升高,可見D-二聚體與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并可以評估患者預后情況。
綜上所述,降鈣素原與D-二聚體可有效評估膿毒癥患者的病情程度,并可預測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