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遠(yuǎn)
關(guān)于《紅樓夢》,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從甄士隱、賈雨村、林如海等這些讀書人著眼,去探究曹雪芹不同尋常的十年辛苦,或許會別有一番審美的滋味。
甄士隱:逍遙市井中的詩酒悠閑
甄士隱是《紅樓夢》中的開篇人物,如果我們僅僅是在前人的注解中將其理解為“真事隱”,那可能就真的違背了曹公的苦心孤詣了。這個甄士隱先生我們不知道他從何處來,一妻一女,美酒佳肴度日,常常睡到自然醒;他是一介書生,卻在市井之中廣有房舍;他不事產(chǎn)業(yè),卻能生活安逸,僮仆成群,并時常和有身份的人共進午餐(如嚴(yán)老爺);他談吐高雅,喜歡在月明之夜搞個宴會,以過來人的身份與后學(xué)才俊談?wù)撊松ж?fù)(如賈雨村);他還有仗義疏財、救貧為樂的美德,一出手就送給窮書生五十兩白銀進京城考試。他悠閑地生活,不要太多的責(zé)任和欲望,比陶淵明散漫,比李白安樂,這種逍遙的市井人生狀態(tài),不正是魏晉以來的讀書人所追求所歌頌的美好生活么?
賈雨村:寂寞寒窗內(nèi)的青云志向
據(jù)說,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先生認(rèn)為賈雨村在甄士隱家中巧遇丫鬟掐花的那些段落,是對讀書人“始于悲者終于歡”的一種精神解脫。天上掉下個好妹妹,唐代以來元朝以后的傳奇話本多有這一類敘述:公子落難,小姐搭救,私訂終身后花園----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硯冰之冷和求索之挫折以后,書生窮困凄涼,還有什么比這個安慰獎來得勵志與忘懷呢。但是,賈雨村在那一次情思凝結(jié)的狂喜之后,并沒有重蹈才子佳人故事的舊轍,而是在一個明月之夜,懷揣著甄士隱先生的贊助,頭也不回地踏上了去京城科考的人生征途。發(fā)乎情,止乎禮;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是最考驗人心人性的境界,而科舉功名,經(jīng)世致用,文章千古,才是書生的抱負(fù)與歸屬。
林如海:庸俗官場里的芬芳清流
在《紅樓夢》里,有關(guān)巡鹽御史林如海的描寫篇幅非常有限,卻最讓人過目難忘?!都t樓夢》中的大清官場,林如海雖如流星一樣一閃即逝,卻猶如一股芬芳的清流直擊讀者的心扉。他才高,雖為名門(侯爵)之后,亦能憑科舉中進士,并且還有個全國聯(lián)賽第三名的稱號(探花)。他忠節(jié),在他身上林家已為官五代,依然圣眷不衰,四十多歲就官至巡鹽御史,足見其為人為官忠誠得體,有賢者風(fēng)范。他惜才,對賈雨村這樣一個曾被朝廷革職的舊官,亦能待之以友,并請托妹夫賈政給予幫助謀職成功。他性慈,悉心教導(dǎo)女兒,對女兒林黛玉的禮儀與才情做了非常好的培養(yǎng);在妻子去世之后,他又怕貽誤了女兒的成長教育,忍痛割愛將女兒送到賈府讓外婆撫養(yǎng)。賢者居世,履義蹈仁,林如海的才華,人品,性情,還有那一抹與生俱來的書生之痛,讓每個讀者都心中帶淚,徒呼“彼蒼者天”!
《紅樓夢》一書,曹雪芹先生用“一把辛酸淚”,寄托了幽遠(yuǎn)而感傷的書生情懷。在歷史深處,那些負(fù)笈遠(yuǎn)去的書生,或山林水澤,或街市深巷,或沙場秋征,或府衙宮殿,履痕所至,留下了無數(shù)耐人尋味的故事和令人仰望的身影。
今宵若有隨風(fēng)夢,知在紅樓第幾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