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yīng)非兒
配合畫稿圖像及題跋文字,這本冊頁另外一個重要的組成元素即是印鑒。高士奇通常在鈐蓋印章時都比較謹慎克制,雖然偶爾會出現(xiàn)一張作品鈐蓋六七,乃至10方以上收藏印的情況〔8〕,但他也往往是在另附拖尾的題跋之后,或占據(jù)畫心邊角處順次鈐印,并且常使用小尺幅、不影響畫面整體視覺效果的印鑒。在這本冊頁中,他和董其昌畫稿平分秋色的謀篇布局,這令他勢必要考慮書、畫、印在視覺上的綜合協(xié)調(diào)及多樣豐富。而所有印章伴隨題跋分多次鈐蓋,整個過程也伴隨他保藏時間日久、個人情感投入漸進。故而,頁數(shù)繁多的《畫稿冊》自然成為他展示自用鑒藏印、語意印,乃至發(fā)展個人“印譜”的絕佳載體。
高士奇在《畫稿冊》上所鈐蓋印章總計共30方,共涉及姓名、字號、齋號印18方[獨旦翁、北墅、士奇高澹人(連珠印)、江村、清吟堂秘笈印、士奇私印、日講起居注官、藏用軒、簡靜齋、澹人、高士奇印、抱甕翁、高詹事、高士奇圖書記、抱甕翁、江村士奇之章、高士奇、澹人]。剩下有11方為語意?。ㄆ捅竞奕恕⑹捜蛔苑咆枱o名、筆硯精良人生一樂、樂我簡靜、閑里工夫澹中滋味、游戲、嘉樹芳草性之所耽、我欲省煩、一鄉(xiāng)看侍老萊衣、不以三公易此日、晦林),以及1方肖形印(鳳棲鐸)。除了常用的名章“士奇高澹人”“士奇私印”“澹人”“高士奇印”以外,頻繁鈐蓋的還有“閑里工夫澹中滋味”“不以三公易此日”“一鄉(xiāng)看侍老萊衣”“筆硯精良人生一樂”等語意閑章(圖6)。
在文人用印的習慣中,往往在人生的轉(zhuǎn)折階段,如就任新職、宦海沉浮或結(jié)廬造舍時,會啟用新的名號或援引新的語詞典故,與此同時便相應(yīng)會篆刻新的印章。而本冊高士奇的自用印中,也不乏成因各異的印文內(nèi)容。
高士奇作為康熙的近臣,曾被康熙皇帝評價:“得士奇,始知學問門徑。初見士奇得古人詩文,一覽即知其時代,心以為異,未幾,朕亦能之。士奇無戰(zhàn)陣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學問者大也?!薄?〕高士奇的諸多人生階段,都和出仕為官、皇帝御書封號聯(lián)系緊密。
圖6 董其昌畫、高士奇跋,《董文敏畫稿冊》上高士奇印章“閑里工夫澹中滋味”“不以三公易此日”“一鄉(xiāng)看侍老萊衣”“筆硯精良 人生一樂”(從左到右)
圖7 董其昌畫、高士奇跋,《董文敏畫稿冊》上高士奇印章“日講起居注官”“高詹事”“簡靜齋”“樂我簡靜”(從左到右)
圖8 康熙皇帝御賜高士奇“忠孝之家”,清代,4厘米×4厘米,鎏金銅印,浙江省平湖市博物館藏
圖9 董其昌畫、高士奇跋,《董文敏畫稿冊》上高士奇印章“簡靜齋”“藏用軒”“北墅”“清吟堂秘笈印”(從左到右)
本冊中最早和官職有關(guān)聯(lián)的一方印章(圖7),是高士奇的朱文方印“日講起居注官”。高士奇從官之后,兩次辭官,三度入京城?!叭罩v起居注官”是高士奇第一次被彈劾辭官前,一路高升過程中獲得的官職,也是緊密聯(lián)系他南書房值臣的一個身份。高士奇最初曾于康熙二年(1663)秋參加浙江鄉(xiāng)試,不第,后一直浪跡山水間,至康熙八年(1669)入國子監(jiān)為監(jiān)生,并于康熙十年(1671)在翰林院考試中拔得頭籌,得以留翰林院辦事。后經(jīng)康熙特旨,得令謄寫經(jīng)筵講義,在翰林院試中表現(xiàn)不俗。于康熙十四年(1675)十月授官詹事府錄事,并在康熙十六年(1677)十月入南書房。此后,康熙十九年(1680),高士奇被授額外翰林院侍講;三年后(1683),陪同康熙皇帝西巡、東巡之后,高士奇被授“日講官起居注官”〔10〕。故高士奇“日講起居注官”的稱謂應(yīng)該不早于1683年。身居此位,他的日?;顒又痪褪茄永m(xù)康熙十年(1671)以來便開始的經(jīng)筵日講的活動,作為日講官為皇帝講解經(jīng)史,以備顧問和咨詢。此外,高士奇還需要隨同另外滿十人、漢十二人,輪值記載皇帝言行及起居各事、不離圣上左右。故鈐蓋“日講起居注官”這一印章,在為官者看來凸顯的是與皇帝的親密關(guān)系,在鑒賞圈看來則是皇家認可的學養(yǎng)修為〔11〕。
另外一方和官職稱謂相關(guān)的印章是高士奇的白文方印“高詹事”。高士奇在1675年最初被授官詹事府錄事后,直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第一次遭到彈劾時,官至詹事府少詹事。經(jīng)歷一番波折后,高士奇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返回京城,仍值南書房??滴跞辏?697),高士奇以歸鄉(xiāng)贍養(yǎng)母親為由上疏辭官,康熙皇帝特授詹事府詹事并準其疏〔12〕。故從1697年起,“高詹事”這個職官稱謂應(yīng)該才成為高士奇的自用稱號,并且他并沒有實際在朝出任此職。
比這兩方官職稱謂隱晦一些的,是高士奇的齋號、堂號印鑒。一為朱文長方印“簡靜齋”。這方印章經(jīng)常見于高士奇收藏法書名畫的騎縫處,有時會配合“高士奇圖書記”一起使用?!昂嗢o”二字雖類閑章詞語,但實則是康熙皇帝在癸酉三十二年(1693)四月(高士奇遭彈劾、第一次辭官平湖時期)所賜御書。而高士奇一方語意閑章“樂我簡靜”,也應(yīng)該援引化用了康熙皇帝的賞賜御書。此外,高士奇一方朱文長方形印“清吟堂秘笈印”,也和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六月康熙皇帝御書“清吟堂”匾額有關(guān)。此外,雖不見于本冊,但高士奇常用印章中與康熙皇帝御書賜字有關(guān)的,還有“竹窗”。早在康熙二十五年六月(丙寅,1686)康熙皇帝游覽他的西溪山莊時,曾賜“竹窗”二字書;三年后(己巳,1689)康熙南巡再次幸西溪草堂,再次賜御書詩匾給高士奇,高士奇故以“竹窗”為號〔13〕。這些用語,除“竹窗”有明確的臨場賜書證據(jù),很難說是高士奇先建立并命名了齋室,康熙皇帝隨后據(jù)此賜字,還是康熙皇帝賜字在先,高士奇沿用這些詞匯為齋室冠名。但可以知道的是,這些語匯和御書賜字吻合,在鈐蓋與流傳觀覽時,勢必令人聯(lián)想到高士奇和康熙皇帝的關(guān)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士奇還有一方朱文鎏金銅璽鑒藏印“忠孝之家”(圖8),是康熙十七年(1678)高士奇第一次還鄉(xiāng)向康熙皇帝請辭時康熙帝所賜。但是據(jù)考察,高氏極少使用“忠孝之家”印,非稀世名跡不鈐蓋,而位置多在書畫卷末和碑帖末頁的左上角,或寓有“皇恩在上”之意〔14〕。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康熙皇帝直接賞賜的印鑒與化用皇帝語詞的自用印,這兩者在使用情景上是截然不同的。這也透露出,清初文臣在面對書畫收藏這類清雅奢侈又非朝堂正務(wù)的事情時,會在維持尊卑的前提下彰顯自身與皇帝的關(guān)系。
圖10 董其昌畫、高士奇跋,《董文敏畫稿冊》上高士奇印章“獨旦翁”“一鄉(xiāng)看侍老萊衣”“抱甕翁”“抱甕翁”“嘉樹芳草性之所耽”“仆本恨人”(從左到右)
圖11 宋代薛尚功所撰《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中“鳳棲鐸”釋義,圖片來自《中國基本古籍庫》
圖12 董其昌畫、高士奇跋,《董文敏畫稿冊》上高士奇肖形印“鳳棲鐸”
圖13 戴本孝刻,冒襄八面印中一面“鳳棲鐸”肖形圖案,青田凍石,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圖14 董其昌畫、高士奇跋,《董文敏畫稿冊》上高士奇印章“游戲”“抱甕翁”(左、右)
除了與圣祖皇帝康熙關(guān)聯(lián)的印文,高士奇還選用了幾方與他的別業(yè)居所有關(guān)的印章(圖9)。左都御史郭琇曾在彈劾高士奇時提到他濫用職權(quán)、貪污錢款、剝削民膏。而其中一項重要的證據(jù),就是高士奇在家鄉(xiāng)大興土木、置辦良田房舍的事實??滴醵四辏?689)前后,高士奇開始在浙江平湖西溪購置田產(chǎn)房舍,其中瓶廬、信天巢、嗅香齋、朗潤堂等建筑,屢屢見于高士奇的書畫題跋中。另外,高士奇在平湖城北十余里處還購置了一處苑囿,此地原為馮氏舊宅,相傳董其昌年輕時曾經(jīng)在此教書糊口,高士奇購買后整修一番,命名為“北墅”〔15〕。北墅綿延數(shù)里,據(jù)高士奇《北墅詩并序》中吟詠,此地有三十二處景點,包括:江村草堂(修竹、古樹、牡 )、蘭渚(黃山松、幽蘭、杜鵑、蠟梅、木瓜、櫻桃、荼蘼)、瀛山館(梓樹、 紫薇、烏桕)、紅雨山房(梓樹)、花南水 之亭(修竹)、酣春榭(海棠、繡球)、醒閣(碑石刻陳希夷小像)、泛淥亭(荷)、松盤山(松、山 )、雪香亭(梅)、 粟徑(桂樹數(shù)百株)、修篁塢、晚花軒(薔薇)、秋柯坪(松、桂、桐、楊、楓、桕、棗、柿、楊梅、石楠)、耨月樓(祀花神)、香芹澗(水芹菜)、抱甕坡(古藤、紅薔)、蔬香園(瓜菜)、紅藥畦(芍藥)、逃禪閣(中設(shè)西方圣人像)、巖耕堂(瘦石、鳳尾竹)、漱晚磯、漁書 、芙蓉灣(芙蓉、 花)、 覆甕泉、碧梧蹊、菊圃、蓴溪、問花埠(竹、野卉)、五 石、鶴巢(二鶴)和來禽坳(來禽樹)〔16〕。其中大部分景觀都結(jié)合特定的花木,在整體規(guī)模格局方面更是接近北京西郊的皇家苑囿〔17〕。
通覽高士奇這兩處別業(yè)的地名,可知許多耳熟能詳?shù)挠¤b均出于他的家宅與園林,如“紅雨山房”“朗潤堂印”“朗潤堂”“竹窗”“蘭渚軒”等等。本冊內(nèi)的四方印鑒,白文長方印“北墅”、朱文長方印“簡靜齋”、朱文橢圓印章“藏用軒”、朱文長方印“清吟堂秘笈印”應(yīng)該都源于此,時間上至少晚于1689年。這些記錄地點的印章透露出高士奇對家中宅舍的眷戀,有時也可能為一些未注明地點的跋文添加地標。比如39.35.1上,高士奇的第一次題跋注明了“雨中書于簡靜齋”;但他在第二次重題的跋文中,只提到“今日觀舊跋,已將兩年,書法毫無進益,日月逝矣,如之奈何。 康熙己卯十月晦士奇載記”。文后高士奇鈐蓋了一方“北墅”印鑒,這可能為我們提供了他跋寫此文的地理信息。
除了官職和室名齋號,高士奇還摘取自己的文集名稱或化用前人文學典故,構(gòu)成印文的語意內(nèi)容(圖10)。
首先,高士奇的白文方印“獨旦翁”,與悼亡妻子的情緒相關(guān)。高士奇在康熙二年四月(1633年)娶妻傅畹(字德馨,生于順治三年,即1646年)。二人曾一起經(jīng)歷了家境殷實到家道中落,貧賤不離。在志趣和事業(yè)上,傅氏對高士奇也多有支持:在高士奇初入宮廷,受命謄寫經(jīng)筵講義時,傅氏常陪伴在高士奇身邊,幫助他反復(fù)校對書稿;在高士奇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后,傅氏又常侍讀至深夜并輔以清勤相勉〔18〕。二人伉儷情深,但無奈康熙三十一年(1692)傅氏病篤逝世。而后,高士奇終身未續(xù)妻妾,并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短短三月間作百首悼亡追思詩,并合為文集名曰《獨旦集》。高士奇“獨旦翁”印鑒應(yīng)該出于此。雖然這方印章并不一定是在文集完成之后才刻成使用,但語意和文集的情感相類,均是表達妻子逝世后自己孤身一人、獨活于世的心情。而這個稱呼,在高士奇次子高軒病夭后,再次被拿出來使用,頻頻成為高士奇款識時的自稱。
另外,高士奇還有五方印鑒出于前人的文史記載及典故:
一例為白文方印“一鄉(xiāng)看侍老萊衣”。此印文指代的是“老萊子彩衣娛親”的孝子故事,并直接挪用了唐代曹鄴《送曾德邁歸寧宜春》的詩句“幾府爭馳毛義檄,一鄉(xiāng)看侍老萊衣”。老萊子的言行記載可見于先秦至兩漢的文獻中,而他的孝子故事最早由《后漢書》援引《列女傳》記述而傳:“老萊子孝養(yǎng)二親,行年七十,作嬰兒自娛,著五采斒斕衣裳,取槳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啼,或弄雛鳥于親側(cè)。”故事講述了老萊子年過七十,仍穿五彩衣裳扮演兒童形狀來娛樂雙親的孝舉。唐初高祖下令編修的《藝文類聚》中,在人物“孝子孝行”部分里再次援引這一段,李白、杜甫、孟浩然、岑參等人也將其普遍化用于唐詩當中;而元代編纂的《二十四孝》故事,更加經(jīng)典化了這個形象。高士奇人生中經(jīng)歷了兩次仕途沉浮,一次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左都御史郭琇疏、副都御史許三禮彈疏劾,解職歸里,而此時高士奇辭官的托詞,就是乞求歸鄉(xiāng)侍奉年老的母親。至康熙三十三年(1694),高士奇因修書的名義被復(fù)召入宮,仍直(值)南書房。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新疆叛亂平定之后,高士奇再次以母老歸養(yǎng)之由乞還,康熙皇帝準其疏。雖康熙皇帝也曾數(shù)次召請他再赴京城任官,但往往被高士奇以侍奉母親為由拒絕。因而,高士奇有以“老萊子侍親”自比的意圖,而這方語意閑印也常常出現(xiàn)在他的書畫收藏中。
高士奇還有兩方“抱甕翁”印,一為朱文長方印,一為朱文方印。它們不僅和高士其平湖城北北墅中的抱甕坡吻合,“抱甕”更出自《莊子》外篇之《天地》。文中講述了孔子的學生子貢在游楚返晉途中,路過漢陰,見一位老人一次次抱著甕去灌溉園圃,“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于是便建議他用機械汲水,事半功倍,可以“一日浸百畦”。但是老人回絕了他,認為有機心目的地行事,非以載道,所以羞而不為。所以后人常常借“抱甕灌園”來喻指脫離機巧而純白空明的心地。高士奇在本冊中四次使用“抱甕翁”的稱呼,兩次為落款,兩次為用印。但這四條均詳盡討論畫學感悟,如提到“學書學畫臨古取意之不同”“關(guān)仝以來的千古畫石法”“米家觀點作畫可否臨摹”“黃公望干濕兩種不同畫法用筆”。這四頁分別為戊寅年二月五日及八月三十日所題。在本冊頁二月七日的跋文中,高士奇描述了自己的日常:“歸來奉母之暇,日親書史,或取古人名跡相對,勝與不相知之人揖讓作無情語。”此時,他剛剛擺脫了官場上的無謂驅(qū)馳以及煩瑣客套,家中母親健在,次子高軒也尚未患病,長幼一堂,身側(cè)又常伴書史名跡,可謂全家濟濟一堂,盡是天倫之樂。此時高士奇再一次沉浸書畫,在藝術(shù)的品賞學問上用功,以“抱甕翁”所喻的純白空明的心地來自勉,或也是這一階段真實又坦白的寫照。
圖15 《清代學者像傳》之高士奇像
第三方是高士奇的白文長方印“嘉樹芳草性之所耽”,其中“嘉樹”“芳草”或化用自屈原的詩文?!堕夙灐芬婚_頭就說:“后皇嘉樹,橘徠(來)服兮”,而芳草也常常是屈原筆下品格高潔的君子士大夫的自比。高士奇取“嘉樹芳草”入印,一方面是對自己居住環(huán)境的很好概括,另一方面,或許也暗托了君王臣子的關(guān)系和文人士大夫的理想在其中。
第四方是高士奇的白文方印“仆本恨人”。該語意取自南朝齊梁之際江淹的《恨賦》?!逗拶x》起首便說“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于是仆本恨人,心驚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接著列舉了始皇猝崩、趙王失國、李陵敗降、昭君遠嫁、馮衍罷黜、嵇康下獄、戍人遷客、浮華子弟等不同階層、不同境遇人物的例子,歸納他們最終都經(jīng)歷著“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的悲劇性命運。有考察總結(jié)稱,“仆本恨人”就是“飲恨而終”“今生別離”等感情的直抒胸臆。這四字成語雖然簡單,但卻真實反映了歷史上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心憂天下者、壯志未酬者、懷才不遇者、多愁善感者—的心情,所以極易得到歷代文人的共鳴〔19〕。高士奇選用這一語意內(nèi)容入印,其中難掩的悲愴與苦悶,似乎為我們揭示出他作為皇帝寵臣的另外一面。
另外,在這本《畫稿冊》中,高士奇還有一方朱文橢圓印章“藏用軒”,而他晚年也自號為“藏用老人”,并備有此四字的印章。“藏用”典出《論語·述而第七》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后來成語“用舍行藏”也含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意味,指時世令人有所用時,便有所作為,不為世所用時,便韜光養(yǎng)晦、退藏隱居。此言最初描述出入無礙的狀態(tài),而后也成為寬慰文臣仕途波折的一句極好的圣賢語。
除了旁征博引文學典故里的字句來注腳自己,高士奇還有一方特殊的印章。這方肖形印為一禽鳥立于半圓丘形之上(圖12)。經(jīng)查證,宋代金石學著作《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卷十七的“周器款識”中,記錄該肖形圖案名為“鳳棲鐸”〔20〕。該印表現(xiàn)了鳳鳥停棲于鐘鐸之上的形象,而鐸為周官鼓人樂舞之時必奏之禮器,整個銘文圖案取意“鳳凰來儀”“樂調(diào)物類”的吉祥含義(圖11)。在清初金石博古的大背景下,除高士奇外,戴本孝(1621—1693)在43歲時也曾為明末著名文學、書法家冒襄(1611—1693)刻一八面印,而八面印文中即有一面為朱文“鳳棲鐸”圖案(圖13)。該印各面分別刻有冒襄名號、鑒賞、語意等內(nèi)容〔21〕,頗具實用功能和設(shè)計感。印主人只帶這一方印,便兼?zhèn)淞税朔接〉呢S富效果。
這類實用設(shè)計的案例,反映出明末清初時,文人鈐蓋印章的場合與需求已大大增加,而“鳳棲鐸”一類的肖形圖案,不僅凸顯個人的金石趣味,也在諸多文字印中具有樸厚的裝飾性。不難理解,清初學問家在籌備自用印時,會將其作為一種選擇。
除了印文的語意內(nèi)容值得挖掘,從篆刻的藝術(shù)角度來看,高士奇的幾方名號及語意印,如“游戲”“抱甕翁”(圖14),也凸顯出篆刻水平精良、線條流暢、章法新穎,頗具現(xiàn)代感的特點。目前尚未見得任何直接證據(jù),表明高士奇本人篆刻了這些印章。從刻法的熟練度上看,或許是出自高士奇的委托,由日常勤于操刀動手的專業(yè)篆刻家制作而成。若是如此,這些印章的集中呈現(xiàn),就為我們揭示出清初篆刻的相關(guān)資料。而關(guān)于江南地區(qū)篆刻的討論目前大多集中在晚清,這些印鑒實例,展現(xiàn)出清初時達到的現(xiàn)代面貌和精彩水準,同時也透露出,高士奇的身邊或許就存在著一批篆刻高手。
冊頁中出現(xiàn)的高士奇印鑒大多都配合落款,留下了明確的使用時間。依據(jù)現(xiàn)有的幾部印鑒工具書排梳:
第一,我們可以補全一些了解較少和尚未著錄的印章實例。如高士奇有兩方“北墅”印鑒,一為朱文,另一為本冊頁上的白文,白文相對少見。故如果單純在書畫著錄中看到鈐印的文字記錄,而沒有尺寸和圖版,其實并不能判定具體是指哪一方;類似的情況,“抱甕翁”也有不止一方,常見的為橫向從右向左讀的朱文方印,本冊另補一方縱向朱文長方“抱甕翁”印;另朱文長方印“游戲”亦屬少見。此外,綜合比對幾大常見印鑒工具書,未收錄的高士奇印章有7方,分別為:朱文長方印“江村”、朱文長方印“清吟堂秘笈印”、朱文橢圓形印“藏用軒”、白文長方形印“嘉樹芳草性之所耽”、朱文長方形印“我欲省煩”、朱文肖形印“鳳棲鐸”和朱文長方形印“晦林”(具體圖版及尺寸見附錄一)。
第二,結(jié)合成因背景,我們可以對參其他畫作上高士奇款印出現(xiàn)的年份,推測部分印款合理的使用時間范疇,為沒有款題年份、單純只鈐蓋收藏印鑒的作品提供收藏時間上的參考。筆者在文末“附錄一”中,整理了冊頁中所有款印的鈐蓋時間、位置、印章尺寸,以及它們在高士奇其他藏品上的出現(xiàn)年份舉例。目前可知,前一章討論過的幾方印章中,如官職、別業(yè)和妻子逝世,為語意詞匯的入印提供了明確的時間上限,如“日講起居注官”應(yīng)不早于1683年,“北墅”不早于1689年,“獨旦翁”不早于1692年,“高詹事”不早于1697年。通過這一梳理,我們馬上可以看到的一個實用案例,即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董其昌《月儀帖》。卷后題跋落款年份為1694年,而后有鈐蓋一方“高詹事”印,這就體現(xiàn)出高士奇有多年后為款題補蓋印章的情況。而一些摘句引典的語意印,雖沒有客觀事件提供上下限,但應(yīng)該緊密聯(lián)系著高士奇特殊的生平經(jīng)歷。通過更多作品的電子化或公開,想必能將這些印鑒的時間范圍不斷修訂得更為精確。
除了一些款印使用的時間線索外,這套冊頁格外珍貴之處,即是對高士奇晚年生活及藝術(shù)鑒賞意見的記錄。通過閱覽高士奇的相關(guān)研究,目前對于他生平事跡的梳理,往往來源于《清史稿》《清史列傳》或地方志《平湖縣志》人物傳部分。因而,描述常圍繞清代歷史上的大事記,多以高士奇和康熙皇帝的互動與官職變動為線索。時至高士奇第二次歸鄉(xiāng)的晚年階段(1697),描述的時間節(jié)點往往會跳到1699年,聚焦高士奇陪伴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隨后伴駕回京33天,之后再次回歸平湖直至逝世。對于高士奇在1697年到1699年之間的生活狀態(tài)并無過多描述。然而,高士奇二度歸鄉(xiāng)后的隱居生活,恰恰是他鑒賞書畫、留下大量題跋鈐印的第二高峰期。了解更多高士奇的日?;顒蛹拌b賞心態(tài),可以為我們提供背景上的參考與支持。
通過高士奇款題的時間,筆者整理了文末附錄二,分列了年份日期、所記事跡、活動場所、所用印鑒,以期重建高士奇在1697年至1701年間通過題寫鈐蓋本《畫稿冊》記錄下的活動范圍、日常生活和心態(tài)變化。
圖16 董其昌畫、高士奇跋,《董文敏畫稿冊》兩頁跋文,文物號:39.35.1,39.35.2(左、右)
圖17 董其昌畫、高士奇跋,《董文敏畫稿冊》兩頁跋文,文物號:39.35.5,39.35.14,39.35.16(從左到右)
高士奇在最初跋寫這套冊頁文字時,尚屬中規(guī)中矩,他點評畫面、玩味筆墨。但在選擇與之匹配的印鑒時,高士奇則放意得多。他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末初次跋寫的一頁中(圖16左),便組合使用了情感極為激烈的兩方印—“獨旦翁”與“仆本恨人”:一為喪妻之痛,一為文士之恨。 這一頁高士奇落款自稱“獨旦翁”,并交代環(huán)境地點“雨中書于簡靜齋”。高士奇在康熙三十六年請辭朝廷之前,曾多次隨康熙皇帝平定新疆叛亂,路途勞頓艱苦,可謂身心俱疲。雖未知高士奇緣何再一次離開清廷,并以何種心情開始了隱退平湖的生活,但該年年末書于平湖別業(yè)的這頁款題上,此兩方印鑒并置流露出的深深郁結(jié),是令人難以忽視的。同一日的另一頁題跋上(圖16右),高士奇則全然轉(zhuǎn)換一副心態(tài),在寫完畫評并描述款題環(huán)境“以內(nèi)造宣爐焚宣德龍涎(香),對宋官窯磁瓶中黃梅書”后,選取了意思相近、襯托圖文意涵的兩方閑印“蕭然自放兀爾無名”“筆硯精良人生一樂”。倘若不留意前一頁印鑒語意,只會讓人覺得高士奇自身處境清雅閑適已至極點。這種有意展露的得意狀態(tài)和無意流露的郁結(jié)情緒,似乎揭示出高士奇剛剛歸隱平湖時,甚為復(fù)雜的心態(tài)。
圖18 董其昌畫、高士奇跋,《董文敏畫稿冊》畫稿圖像及元旦跋文,文物號:39.35.6
除此之外,在通覽此冊時,高士奇也給人留下對官職稱謂感情復(fù)雜、進退徘徊的印象。如康熙三十七年(1698)一月一日,高士奇在一頁題跋中鈐蓋了“士奇私印”與“日講起居注官”,一為普通常見且非官職的私印稱謂,另一為屈指可數(shù)、侍君不離左右的內(nèi)廷文臣官印身份。此外,同年八月廿三日,他同時鈐蓋了“高詹事”和“不以三公換此日”。第一個是皇帝在他辭官時特授的詹事府詹事之位,即官職稱謂??;第二個則是語意閑印,表明即使拿當朝最高榮譽頭銜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來邀也不為所動,表示堅定的歸隱之意。而7日之后,在他八月三十日的題跋后,高士奇再次使用了這方“高詹事”官職印章,配合“江村士奇之章”的名號章。兩者并置看來,好似史家春秋筆一般,將官職、籍貫以及名字順次交代,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和這一并未出任過的官職勾連起來,加強了這個仕途身份。
這些微妙的印文內(nèi)容及使用情景,勾勒出高士奇面對仕途功名時較為矛盾的心態(tài),也反映出他篆刻成印到日常使用時的階段性想法。另外,高士奇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一月一日選取的兩方印鑒,也具備一定的概括性。頁幅中,他提到元旦讀畫“可卜一年清興”,隨之鈐蓋了一方“藏用軒”,一方“游戲”。在暢想一年好兆頭之后,他援引了一方頗具儒家意味的處事之言,又使用了一方滿含道家哲學的騁懷之語?;蛟S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士奇對個人生涯及鑒賞活動的態(tài)度,他期冀自己能夠“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對仕途的進退無所掛礙,并在收藏游藝中獲得自由與愉悅(圖18)。
值得澄清的是,前文談到高士奇在題跋的過程中漸漸轉(zhuǎn)入更多私人化的敘述。但在款印的使用方面,或許恰好相反。一方面鈐蓋印章時還是存在一定的隨機性;另一方面,即便有主動的意識和設(shè)計,但伴隨鈐蓋和重題加蓋的漸進,就需要考慮協(xié)調(diào)更多的因素,如剩余空間的利用、印色尺寸的搭配等問題。因此越到后面,反而越受拘束。從康熙三十八年(1699)后,自高士奇重題畫作開始,他所用款印更像是增補樣式。據(jù)此,他添加了一方此前并未使用的“高士奇圖書記”,以及一方表明地理位置的“北墅”印。此外,還有一方未出現(xiàn)過的特殊印鑒—“晦林”,款題中高士奇自稱“晦林居士”,所以它應(yīng)該是高士奇印章無誤。但有趣的是,該印章鈐蓋時因為拿反,結(jié)果上下顛倒、不易辨認??梢?,此時高士奇在鈐蓋與觀覽此畫作時,已不再那么正式和謹慎。而自從康熙三十九年(1700)七月七日開始,高士奇還翻閱過6次冊頁,其中不乏大段題跋和大片空間,但他均未再使用過印鑒。由此不免令人猜測,印鑒對高士奇來說,或許還是代表了相對公開的身份信息,以及格外明確的印文意涵。在日漸進入個人情緒的抒發(fā)和具體化的情境時,印鑒上籠而統(tǒng)之的文字宣告,并不一定和他某一刻的表述相兼容,更遑論是哀悼親屬的感性文字。
自秦漢以來的吉祥文字印開始,能夠入印的文字便不僅僅限于姓名、齋室或官職稱謂。而明清文人多以“詩書畫印”四絕來展露綜合涵養(yǎng),自擬詞句或擷取格言。這使得印文的語意內(nèi)容更加包羅萬象。王方宇先生曾于1990年發(fā)表了一篇考察八大山人生活與藝術(shù)的文章,文末附錄整理了1659年至1705年間96方印章的具體使用時間范圍,體現(xiàn)出款印在開展鑒定工作及探究畫家生涯時可以提供的重要線索。此外,在白謙慎先生《17世紀中國藝術(shù)中的疾病、殘疾與畸形》一文中,他也關(guān)注了八大與石濤等清初畫僧的印文內(nèi)容,并討論了前朝遺老,如何通過在印文中公開個人的身體疾病,來借喻朝代更迭動蕩時的心理遺恨?;谇拜厡W者的已有方法論,本文所討論的這部《畫稿冊》也提供了合適的討論對象。高士奇一方面選取了有代表性的個人印鑒,構(gòu)成自己的稱謂及私人圖示,另一方面,通過鈐蓋印章的行為,這一個人化的標志又公開在法書名畫的流傳視域,成為濃縮和彰顯印主人信息的方寸之地。梳理印鑒的來源背景及印文中的語意含義,不僅可以給我們在鑒藏作品時提供了更多斷代線索,也為我們管窺畫家或藏家的某一段階段生涯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反觀高士奇其人,對于他這類出仕文人,新舊朝廷間的對立并不那么明顯,但仕途生涯中始終縈繞著文官命運的出世、入世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在他的生平經(jīng)歷中,也有許多顯隱進退的張力集于一身:在仕途生涯方面,高士奇被點名入值南書房,按規(guī)定南書房的文學侍從主要負責與皇帝談經(jīng)論史,為的是加深皇帝的漢學修養(yǎng),更偏重在內(nèi)廷的文學秘書職能,并不直接參與具體政事的處理;但在實際工作中,高士奇所在的南書房不僅參與撰擬諭旨、聲勢日盛〔23〕,有時還接受康熙皇帝秘密授意,參與朝黨之爭??梢姼呤科嬖诔鍪吮憬?jīng)歷著內(nèi)外職能上的矛盾復(fù)雜。在文化消遣方面,高士奇一方面作為文臣,自入職以來便陪同康熙皇帝鑒賞書畫,令康熙感慨“燕閑從容于文章翰墨之娛”〔24〕,可另一方面,在高士奇自己撰寫的書畫著錄《江村銷夏錄》中,他則一反游藝消閑的態(tài)度,將一部個人書畫備忘錄發(fā)展成清代著錄體的先驅(qū)。他不厭其煩地嚴謹記錄了古書名畫的尺寸規(guī)格乃至印記,以體例完備和精詳為人稱道,甚至廣為后來《吳越所見書畫錄》《辛丑銷夏記》《穰梨館過眼錄》所模仿。在聲名著述方面,高士奇一方面因書畫鑒定準確與收藏精審而著稱,并常常將古書畫的流轉(zhuǎn)作為與同僚交往的潤滑劑,但另一方面,他又在藝文之外留下了如《春秋地名考略》《左傳紀事本末》《春秋講義》《毛詩講義》等立言嚴肅的儒家正統(tǒng)著述,凸顯了他日講經(jīng)筵的學士身份和追求……通過管窺這些個人經(jīng)歷,高士奇本人的矛盾性(或說豐富性)可見一斑。他對自身的定位,伴隨仕途起伏游走在朝野之間,徘徊在正統(tǒng)儒家文士與純粹在野文人的兩端,而文藝收藏活動,既是他官職生涯之外的調(diào)劑和輔助,也同樣是他立言成說的理想蔓延。
另外,這本《畫稿冊》反映出的具有日記傾向的題跋也十分有特點。囿于藏家身份,高士奇留下的資料并不像書畫家的作品一樣,擁有階段性遞進的完整表達,他更多是借助組群式的家藏和碎片化的題跋印鑒來呈現(xiàn)品位、表達見解。同時,蠡測古代書畫家及藏家的個人心境,往往難以從體例詳盡、內(nèi)容公開的文本捕捉實質(zhì),因為其中不免涉及個人權(quán)宜之后的編撰修訂以及對榮辱時事的偏倚避諱。而這樣一套難能可貴的“畫稿”圖像和“日記式”題跋,樣本充足、角度多元,且具有一定的時間跨度,本就自成體系地保留下藏家的諸多信息。
早在吳雪杉先生對項鼎鉉《呼桓日記》、萬木春先生對《味水軒日記》的討論中,就已經(jīng)關(guān)注到著書與畫論、日常筆記與藝術(shù)觀點之間的互生關(guān)系〔24〕。馮爾康先生也曾評價說“清人把寫日記當做日課,使清代在歷史上成為日記創(chuàng)作的鼎盛時代”〔25〕。 對日常積累有意識的收集、對自我感受的格外關(guān)注,可謂是晚明及清代人的普遍性特點。而這本《畫稿冊》進一步提供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以私人家藏作為載體,通過在有書籍樣式的作品上重復(fù)題跋,來披露自身的日常生活。除此本《畫稿冊》之外,另一個例子可見瞿士良的《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集錄》〔26〕。江蘇常熟的鐵琴銅劍樓由瞿紹基(1772—1836)在清中葉創(chuàng)立,是清末四大藏書樓之一,其中元刊本294卷《資治通鑒》上保留了近10萬字的藏書長跋,主要內(nèi)容是清初文人嚴虞惇、嚴鎏父子(17世紀中到18世紀)利用書邊空白而題寫的讀書日記。然而,除了讀書感悟以外,嚴氏父子有時還會記下日常的官場實錄、常熟地區(qū)的天氣及旱澇情況以及家居的斗米用度。這兩個例子都體現(xiàn)出,無論書籍還是繪畫,家藏作為一種親密的個人所有物,也完全可以擔當起最為便捷的書寫載體。在文人藏家日常的研習、鑒賞、摩挲中,藏品可以滿足他們某種即時的記言需求;而這些依序而下的只言片語,有時并不需要和藏品內(nèi)容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反而展現(xiàn)出藏家本人的動態(tài)和心理。這種私屬化的保藏觀念和即時性的書寫習慣,為這類材料注入了重要的文獻價值,也向我們展現(xiàn)出明清藏家在面對藏品以及留下個人印記時,更多元的公私意識。
印文 所在冊頁 時間 尺寸 其他畫作 來源3 9.3 5.1 1 6 9 7 1.8×1.8 傳唐盧鴻《草堂十志圖卷》 J T獨旦翁3 9.3 5.1 1 6 9 7 2.3×2.3明陳汝言《喬木山莊圖卷》明文征明《行書赤壁賦卷題跋》(1 6 9 3)J T J T仆本恨人3 9.3 5.1 1 6 9 7.1 0 1.5×0.8 J T北墅宋米芾《蜀素帖》注:S H收有朱文“北墅”,于1 6 9 8年鈐于《董其昌行書詩卷題跋》3 9.3 5.2 1 6 9 7.1 2.6 2.8×1.5 元虞集《真書劉垓神道碑卷》(1 7 0 2) S H蕭然自放兀爾無名3 9.3 5.2 3 9.3 5.7 1 6 9 7.1 2.6 1 6 9 8.2.5 2.1×2.0 清顧麟《草書卷》(1 6 9 8) S H筆墨精良人生一樂
士奇3 9.3 5.2 3 9.3 5.3 3 9.3 5.1 2 3 9.3 5.1 3 1 7 0 0.1.2 5 1 6 9 7.1 2.6 1 6 9 8.2.7 1 6 9 8.5.1 5 1.3×1.3 1.3×1.4元虞集《真書劉垓神道碑卷》(1 7 0 2)明沈周《四季花卉》(1 6 9 4)明邢侗《草書古詩卷》明董其昌《臨月儀帖》(1 6 9 4)清潘博山《王守仁書札》S H M E T J T T P M Q高澹人3 9.3 5.2 3 9.3 5.1 2 1 7 0 0.1.2 5 1 6 9 9.1 0.1 1.7×1.1宋李公麟《赤壁圖》絹本山水卷(集寶齋 ) M Q樂我簡靜3 9.3 5.4 1 6 9 8.1.1 3.2×2.0江村3 9.3 5.5 2.2×1.7清吟堂秘笈印3 9.3 5.5 3 9.3 5.2 1 1 6 9 8.2.5 2.3×1.8閑里功夫澹中滋味宋李公麟《赤壁圖》絹本山水卷(集寶齋)明李東陽《書翰卷》注:另一方同名白文印 見于宋夏圭《長江萬里圖》卷M Q S H J T 3 9.3 5.5 1 6 9 8.1.1 2.0×1.9 明湯煥《游西山詩冊》清高士奇《仿倪瓚軸》J T M Q士奇私印3 9.3 5.5 1 6 9 8.1.1 2.4×2.0傳唐盧鴻《草堂十志圖卷》注:高士奇關(guān)于為官的印章 還有“出則參乘 入必御前”J T日講起居注官3 9.3 5.6 1 6 9 8.1.1 2.2×1.8(直徑)J T S H藏用軒注:有“藏用老人”鈐傳《唐盧鴻草堂十志圖卷》;另有鈐于陳洪綬《竹石花蝶圖卷藏印》3 9.3 5.6 1 6 9 8.1.1 2.8×1.7 明文征明《畫竹冊》 J T游戲3 9.3 5.7 1 6 9 8.2.5 3.5×1.3簡靜齋唐刁光胤《寫生花卉冊》傳燕文貴 《秋山蕭寺圖》宋徽宗《搗練圖》宋搨《巨川告身》跋元陸廣《丹臺春曉圖》元倪瓚 《江渚風林圖》明文征明《白描蘭花圖卷》S H M E T M F A G G J T J T M Q 3 9.3 5.7 1 6 9 8.2.5 2.0×1.9 清高士奇《仿倪瓚軸》 M Q澹人3 9.3 5.8 1 6 9 8.2.5 2.5×2.3顧公可藏版《宋拓定武蘭亭卷》明董其昌《臨宋四家書法》清曹岳《竹圫圖卷》(1 6 9 4)M Q P r i v a t e S H高士奇印3 9.3 5.8 2.6×2.6 顧公可藏版《宋拓定武蘭亭卷》明董其昌《行草書冊》(1 6 9 3)M Q S H抱甕翁3 9.3 5.9 1 6 9 8.2.5 1.3×0.9“鳳棲鐸”肖形印3 9.3 5.9 1 6 9 8.2.5 2.6×1.3嘉樹芳草性之所耽3 9.3 5.1 0 1 6 9 8.2.7 2.0×1.5我欲省煩3 9.3 5.1 1 3 9.3 5.1 2 1 6 9 8.2.7 1 6 9 8.2.7 2.1×2.1一鄉(xiāng)看侍老萊衣晉王羲之《長者帖》(故宮本)宋徽宗搗練圖明李東陽《書翰卷》明沈周《四季花卉》(1 7 0 1)M Q M F A S H M E T 3 9.3 5.1 1 3 9.3 5.1 4 1 6 9 8.2.7 1 6 9 8.8.2 3 2.1×2.2不以三公易此日晉王羲之《長者帖》(故宮本)唐歐陽詢《夢奠帖》(1 7 0 0)元倪瓚《江渚風林圖》元鮮于樞《草書石鼓歌》(1 6 9 9)明沈士充《山水卷》M Q L N S H M E T S H 3 9.3 5.1 2 1 6 9 9.1 0.1 1.8×1.2晦林3 9.3 5.1 4 3 9.3 5.1 6 1 6 9 8.8.2 3 1 6 9 8.8.3 0 1.8×1.9高詹事唐歐陽詢《夢奠帖》(1 7 0 0)傳燕文貴 《秋山蕭寺圖》宋徽宗搗練圖(1 6 9 7)宋搨《巨川告身》跋明沈周《四季花卉》(1 7 0 1)明李東陽《書翰卷》明董其昌《墨戲六頁》明董其昌《棲真志》(1 6 9 7)明董其昌《臨月儀帖》(1 6 9 4)L N M E T M F A M Q M E T S H G G T P T P 3 9.3 5.1 4 1 6 9 9.7.1 0 2.5×1.8高士奇圖書記傳燕文貴 《秋山蕭寺圖》宋徽宗《搗練圖》(1 6 9 9)明沈周《四季花卉》(1 6 9 4)(傳)明仇英《十六羅漢圖》明董其昌《大唐中興頌字卷》明董其昌《白居易琵琶行》(1 6 9 1)M E T M F A M E T M E T M Q T P 3 9.3 5.1 5 1 6 9 8.8.3 0 3.4×1.8 明董其昌《臨宋四家書法》 P r i v a t e抱甕翁3 9.3 5.1 6 1 6 9 8.8.3 0 2.1×2.2 L N M Q M E T江村士奇之章唐歐陽詢《夢奠帖》(1 7 0 0)宋李公麟《赤壁圖》絹本山水卷(集寶齋)元鮮于樞《草書石鼓歌》(1 6 9 9)3 9.3 5.2 2 1 6 9 8.8.2 3 1.2×1.0高士奇?zhèn)餮辔馁F 《秋山蕭寺圖》宋徽宗《搗練圖》(1 6 9 9)明陳洪綬《五洩山圖》(1 6 9 9)明董其昌《大唐中興頌字卷》明董其昌《白居易琵琶行》(1 6 9 1)清龔賢《山水軸》(1 6 9 8)M E T M F A C M A M Q T P S H 3 9.3 5.2 2 1 6 9 8.8.2 3 1.1×1.1澹人宋徽宗《搗練圖》(1 6 9 9)明陳洪綬《五洩山圖》(1 6 9 9)(傳)明仇英《十六羅漢圖》明董其昌《墨戲六頁》明董其昌《白居易琵琶行》(1 6 9 1)清項圣謨《山水冊》M F A C M A M E T M Q T P S H
附錄二.高士奇1697—1701年于《董文敏畫稿冊》17次題跋所書記事
*農(nóng)歷月日加粗處為高士奇真正題寫跋文的日期,其他日期及相關(guān)記事為高士奇通過跋寫回憶追述的內(nèi)容。
公歷年份 農(nóng)歷月日高士奇所記事跡地點 用印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 6 9 7)十二月六日窗外雨。掃灑簡靜齋,以內(nèi)造宣德爐焚龍涎香,對宋官磁瓶中黃梅。 簡靜齋白文 方?。邯毜┪?仆本恨人 白文長方:蕭然自放兀爾無名 朱文長方:筆硯精良人生一樂 朱文方?。菏科?白文方?。焊咤H嗽┰┨鞖怅雅^東湖化城又至弄珠樓〔1〕,午余歸簡靜齋,飯畢書。今日東湖回展文敏粉本。元旦無事,屢得評畫,可卜一年清興,當不虛耳 。簡靜齋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 6 9 8)朱文長方:江邨 白文方?。菏科嫠接?朱文長方:日講起居注官 朱文橢圓:藏用軒 朱文長方:游戲二月五日陰雨連朝,梅花盡落,玉蘭已舒矣。陰雨。倪云林、方方壺、黃子久、王叔明、吳元鎮(zhèn),片紙落人間。朱文長方:簡靜齋 朱文方?。哄H?朱文長方:筆硯精良人生一樂 白文長方:高士奇印 朱文方印:抱甕翁 朱文圖形?。壶P棲鐸 白文長方:嘉樹芳草性之所耽白文長方:閑里工夫澹中滋味
二月七日連日陰雨悶熱,既又北風作寒,天氣闇晦,梅花盡被摧殘,一歲早春又虛擲矣。日取文敏畫稿,題數(shù)語,想文敏當日亦雨窗遣興而為之。歸來奉母之暇,日親書史,或取古人名跡相對,勝與不相知之人揖讓作無情語。蕭兀齋朱文長方:我欲省煩 白文方印:士奇私印白文方?。阂秽l(xiāng)看侍老萊衣 朱文方印:不以三公易此日朱文方?。菏科?白文方?。焊咤H?白文方?。阂秽l(xiāng)看侍老萊衣五月十五日三閱月〔2〕未展茲冊,今日梅雨初晴,風氣淑然,尚衣薄綿重,午前反著纖絺揮汗也。諺云:雨夜便寒晴便熱,不論春夏與秋冬。江浙時候往往如此,晚窗觀思翁粉本,墨汁淋漓,亦足適情,所謂惟可與知者道耳。簡靜齋 朱文方印:士奇 白文方?。焊咤H?朱文長方:樂齋之圖書長至 在吳門過 蘇州中秋后 日上南窗,余暑反不可受,兩日輕陰,始有涼思。八月廿三日今人略能拈筆,妄唾古人,所以業(yè)不加進也。展文敏此冊,寸幅中饒有山溪意致,恍步入于秋林落葉間也,藏用軒前秋葵盛開,嬌黃擅心,與秋海棠裊娜妖冶,如助余之清興。藏用軒 白文方?。焊哒彩?白文方印:不以三公易此日朱文方?。焊呤科?朱文方?。哄H税嗽氯?陰云欲雨,二桂芙蓉初開,妖冶可愛,折一枝插永樂窯寶月瓶中,書此。李方叔題關(guān)仝繪石。南北驅(qū)馳〔3〕閏七月十日 歸來展此冊,少有塵意,以未曾收信天巢〔4〕樓上之故,亟為拂拭……余暑未除。 坐簡靜齋檻下叢蘭中 朱文長方:高士奇圖書記十月廿八日 送大兒公車。十月三十日 今日觀舊跋,已將兩年,書法毫無進益,日月逝矣,如之奈何。北墅十一月三十日 坐簡靜齋觀思翁畫稿及之。 簡靜齋 朱文長方:晦林〔5〕 朱文長方:樂我簡靜次日薄暮,別于滸墅〔6〕,時雨雪已三四日,歸舍后一冬少見晴曦,惟兀坐觀書。除夕 夜雨春初至夏仲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 6 9 9)始霽一月初七日 風雨一月初八日 午后至十□時,梅花已大放。余賦詩云:“瞥眼芳年十日過,淡云懶日氣微和,閑從冷雪香中坐,自覺浮生適意多。鳥語蜂聲到處宜,莓苔庭院日初遲,紙窗晴日明堪愛,靜看梅花落研池?!币辉率娜?午后大雷雨竟夜,人謂:次日驚蟄而先雷,雨當未止。果綿密如秋霖,燈月皆虛擲。元宵 元宵陰雨,詩云:“莫言好月當頭少,春日融和遇亦稀,檐溜〔7〕聲中惜佳節(jié),一年燈火興依微”。喜晴詩云:“春光難得一朝晴,暖意微窺樹靄輕,灑掃軒窗時靜坐,無邊閑趣此中生?!币辉仑ザ?乃晴一月廿五日 曉起翻董宗伯畫稿偶書。西洋茶花一樹放數(shù)朵,大紅中有白斑,鮮麗可愛并記之。藏用老人高士奇年五十六。次兒軒侍〔8〕。元旦朱文方?。菏科?白文方?。焊咤H?朱文長方:樂我簡靜仲春 閑居日月,亦覺如此之易。四月 兒軒抱疾靜攝〔9〕書齋。次兒軒自今歲四月抱病靜攝于外,與余齋相對,日夕不離。五月初 梅雨濕熱。五月至七月 兩月以來杜門卻掃,日著短絺,隨意閱前史,三餐淡飯,一榻孤眠。七夕 宿雨初收,曉煙未泮,此畫得之米襄陽/纖月流暉,坐檐隙納涼,詠“銀燭秋光冷畫屏”句〔1 0〕,感流年之又暗換矣??滴跞拍旮剑? 7 0 0)不覺秋來已十余日。建蘭三度開花,極繁,香披硯幾。今晨殘暑未除,略有爽意,已二十日不雨,望之若渴。書記文敏畫稿后,他日觀之,又增今昔之慨矣。(再次自稱“獨旦翁”)八月 醫(yī)家云有轉(zhuǎn)機,兒亦自望有起色。九月 (軒兒病)增劇。十月十二日 (軒兒)夭。出于意表,哀從中來,不能自己。十月廿四日 將擇是月廿四日,暫厝北墅中,兼旬以來,寒雨飄瀟,助余凄惋。 北墅十一月廿二日 大兒輿〔1 1〕請假南還,前月廿二日抵家并記。十二月十八日 今日始有晴意,如欲與兒作別者,情益悵悵。偶記于此,已多時不親研墨矣。(再次自稱“獨旦翁”)七月八日炎暑。六月六日 炎暑少減。六月十八日 大雨。六月廿二日 復(fù)熱。七月二日 去年茲時次兒雖病,猶日侍余左右,今只有輿兒在側(cè),初不意垂老有此痛也。熱甚。 清吟堂七月五日(立秋)立秋后更熾。七月廿日 已過處暑〔1 2〕,暑氣日增。八月初二、三日 猶短絺〔1 3〕,揮汗郁蒸不舒。八月五日 顧維岳〔1 4〕自初五日至。八月初五、六日后 (暑熱)方覺少殺〔1 5〕。八月九日 顧維岳今日午后別去,試筆書記(軒兒病夭之事于冊頁)。甲子忽雨。五月廿日后康熙四十年辛巳(1 7 0 1)
附錄二注釋:
〔1〕 東湖位于平湖城東,古時東湖弄珠樓為文人雅集之地,清代張云錦輯有《東湖弄珠樓志》,收錄著名董其昌、高士奇、朱彝尊等著名文人贊美東湖美景的詩文。
〔2〕 閱月,經(jīng)一月之意。
〔3〕 同年三月,康熙賜高士奇“忠孝節(jié)義”的御篇一幅,隨之第四次南巡。高士奇在杭州西溪高莊接駕??滴跤鶗爸翊啊毕噘n。
〔4〕 信天巢為高士奇齋室名,高士奇曾編輯宋代家祖高翥所撰《信天巢遺稿》,此名稱應(yīng)從此而來。
〔5〕 可能蓋反,應(yīng)為晦林。
〔6〕 滸墅關(guān),蘇州近郊地名。
〔7〕 檐溜,檐溝,亦指檐溝流下的水。
〔8〕 高軒乃高士奇次子。此四字在整段題跋外,似為高軒病夭后,高士奇重看此頁時添加。
〔9〕 靜攝,靜養(yǎng)。
〔10〕 杜牧《秋夕》詩句。
〔11〕 高輿乃高士奇長子。
〔12〕 處暑,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13〕 絺,夏季服裝用的細布。
〔14〕 顧崧,字維岳,號憩閑主人,清代蘇州收藏家。見段曉春,〈憩閑主人顧維岳考〉,《文獻》2005年1月第一期。2005嘉德秋拍王翚《碧梧村莊圖》上有“顧崧之印”及“維岳”兩收藏印記。
〔15〕 音同曬,衰微消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