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忠
何謂“蘇霍姆林斯基難題”
所謂“蘇霍姆林斯基難題”,是本人在讀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過程中,聯(lián)系職業(yè)學校教育教學現(xiàn)狀,總結出來的一個帶有規(guī)律性、牽涉全局性的問題。它是指:蘇霍姆林斯基在研究了兒童發(fā)展的特點后,指出了一個人從兒童時期到青年時期的成長規(guī)律。而這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反映在職業(yè)教育領域,構成了一系列我們難以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德育領域的一些內容只有在兒童時期才會收到好的效果,過了這個時期,就不會收到任何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應當讓兒童在童年時代成百上千次地體驗到這種正義的思想取得勝利的心情,感到自己是這種勝利的參與者。只有兒童才善于對不良行為表示憤慨。如果已經到了少年時期,你再想激起他們對類似行為的憤慨,那就不會收到任何效果,因為已經錯過了那個年齡期?!保ㄌK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353頁,杜殿坤 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下同)
第二個方面是,學習領域里的一些核心問題是要從小加以細心培育的,一旦錯過了一定的年齡,惡習一旦養(yǎng)成,就很難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的愿望這個‘產兒是嬌嫩的、任性的、調皮的,需要時時刻刻照料它。你要每一分鐘地接觸它,否則它就會變得無人照料,而且你不得有任何一次粗暴地、疏忽大意地去對待它。只有當你學會保育這個產兒時,服從、紀律、責任感、義務感在你手里才會變成精巧而得力的工具?!彼€說:“學生不善于學習,如果教師不重視這件起初的小事,那就會釀成大禍——懶惰和散漫。”
職業(yè)教育領域存在著“蘇霍姆林斯基難題”挑戰(zhàn)
“蘇霍姆林斯基難題”一個是德育方面的,一個是教學方面的。這兩個方面的“難題”對職業(yè)教育領域的教育教學構成了嚴峻挑戰(zhàn)。在德育方面,盡管職業(yè)院校把立德樹人放在了突出位置,但德育成效不顯著是不爭的事實;在教學方面,我們面對的學生也的確存在著“懶惰和散漫”的狀態(tài)。與“蘇霍姆林斯基難題”相呼應的還有美國心理治療學家威廉·格拉瑟,他在《了解你的學生:選擇理論下的師生雙贏》一書中指出:“這世上,再沒有比學校老師嘗試勸服許多心中毫無任何學習圖像的學生待在學校好好用功更令人氣餒的事,因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沒有老師能教好心中沒有一丁點學習意愿的任何學生,如果他硬要這么做,注定是要失敗的。如果面對太多這類學生,卻又無能為力,這些老師就會變得灰心喪氣,甚至將教學滿意的圖像從他們心中移除?!?/p>
“蘇霍姆林斯基難題”以及威廉·格拉瑟的觀點似乎在宣告一個“事實”:在職業(yè)教育領域,無論我們付出多少努力都是“注定要失敗的”——因為我們“錯過了那個年齡期”,因為學生“沒有一丁點學習意愿”,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對于這樣一個結論,筆者從感情上不愿意接受,從理智上不能接受。
對待經典的教育理論我們應該持何種態(tài)度?筆者的看法是:第一,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因為其經過了時間檢驗和歷史篩選后仍然具有重要價值。因此,對待經典教育理論我們首先應該學習借鑒。第二,一切經典的教育理論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其先進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從發(fā)展的視角來看,后人在傳承的基礎上對經典教育理論予以修正、補充、豐富和完善,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鑒于此,每一位職業(yè)教育工作者面對“蘇霍姆林斯基難題”時既不應該回避,更不應該“照單全收”。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全部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戰(zhàn)勝困難,迎接挑戰(zhàn),破解難題,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才是當今職業(yè)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
破解“蘇霍姆林斯基難題”的希望所在
就在這個時候,我從《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一書中讀到了瑪瓦·柯林斯的事跡。猶如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我看到了破解“蘇霍姆林斯基難題”的希望?,斖摺た铝炙故敲绹ゼ痈缡械囊幻處?。芝加哥市中心曾是毒品和犯罪的溫床,許多教師擔心這里的兒童無法逃離世代延續(xù)的貧困與絕望。1975年,柯林斯在她所居住的社區(qū)里創(chuàng)建了城西預備學校,她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同一社區(qū),他們都是由于品行惡劣或是成績不良而被學校開除的學生。所以,柯林斯辦這個學校的目的是幫助他們重新回到正常學校。城西預備學校,其實是這些孩子流浪街頭前的最后希望?,斖摺た铝炙钩闪W校時沒有什么資金,開始時還把她自己的房子作為教室。在后來的20年里,她因經濟拮據(jù)而數(shù)次面臨學校倒閉的危機。經過艱苦努力,瑪瓦·柯林斯獲得了巨大成功。而今,美國有很多州都相繼創(chuàng)建了瑪瓦·柯林斯學校,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也都蜂擁前往芝加哥學習她的教育方式。
筆者認為,瑪瓦·柯林斯的教育實踐是對蘇霍姆林斯基理論的一種修正,即錯過了兒童期,教育工作者依然可以讓青少年“正義的思想取得勝利”,依然可以讓“懶惰和散漫”的孩子發(fā)生改變。但前提是,必須有像瑪瓦·柯林斯那樣的教師,并為此付出艱辛努力。
也許有教師會說,瑪瓦·柯林斯只是在自己的本職工作崗位上取得了成功,只是個例,不具有普遍意義。持有這種想法的教師還真是犯了主觀主義的錯誤。歷史的真相是:第一,教育這些流浪街頭的孩子并不是瑪瓦·柯林斯的“本職工作”。她本來在“一家資產數(shù)十億、人人都可能獲得巨額財富的集團”工作,大可以過很安逸的日子。第二,在取得成功后,里根和布什政府都曾邀請她出任教育部長,面對如此高的榮譽和聲望,她拒絕了,因為她相信,只有課堂才是她真正能創(chuàng)造奇跡的地方。
行文至此,如何破解“蘇霍姆林斯基難題”,是不是有了答案了呢?
如果抱怨職業(yè)學校生源不好,想想瑪瓦·柯林斯教室里那些“由于品行惡劣或是成績不良而被學校開除的學生”吧!如果抱怨學生不愿意學習,想想瑪瓦·柯林斯所做的努力吧!如果有像瑪瓦·柯林斯那樣因眷戀課堂而拒絕“出任教育部長”的情懷和境界,我們還會拿“蘇霍姆林斯基難題”作為我們的說辭嗎?
“瑪瓦·柯林斯”就在我們身邊
在職業(yè)學校教師隊伍中,蘊藏著極大的積極性。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渴望像陶行知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渴望像瑪瓦·柯林斯那樣在平凡的課堂上“創(chuàng)造奇跡”。事實上,在我國職業(yè)教育領域,具有“陶行知精神”的教育者以及“瑪瓦·柯林斯式”的教師是大有人在的。他們在教書育人的一線崗位上默默耕耘、樂于奉獻,取得了豐碩的教育成果。
有什么樣的教師隊伍,就有什么樣的教育質量。如果繼續(xù)推論下去,那么,有什么樣的教師發(fā)展環(huán)境和教師培養(yǎng)機制,就有什么樣的教師隊伍。因此,為了讓具有“陶行知精神”的教育者和“瑪瓦·柯林斯式”的教師盡快“冒出來”,繼而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出來,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機制,進一步優(yōu)化職業(yè)院校教師成長環(huán)境。為此筆者建議:一是要繼續(xù)深化職業(yè)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職業(yè)院校的“放管服”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進一步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增強自主發(fā)展能力,從而激發(fā)辦學活力。二是職業(yè)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工作實際認真學習十九大精神,謀劃好學校未來發(fā)展,把心靜下來。三是職業(yè)院校教師要專注教學,心無旁騖,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做學生成才、成人、成長、成功的引路人。四是要加強輿論宣傳,大力表彰取得突出成績的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班主任,讓他們的成長歷程、先進事跡和教育成果激勵更多的教師跨進優(yōu)秀行列。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人民教師無上光榮,每個教師都要珍惜這份光榮,愛惜這份職業(yè),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做老師就要執(zhí)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薄耙罨逃w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绷暯娇倳浀闹v話振聾發(fā)聵,發(fā)人深省,對新時代職業(yè)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筆者相信,只要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營造有利于教師“執(zhí)著于教書育人”的良好環(huán)境,就一定會有一大批“瑪瓦·柯林斯式”的優(yōu)秀教師不斷涌現(xiàn)出來。這樣的優(yōu)秀教師也一定會像瑪瓦·柯林斯那樣,在職業(yè)學校的課堂上創(chuàng)造出“奇跡”。
(責編?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