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寶畏,楊明星,許文芳
(1.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2.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天津 300072)
白龍村位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月晴鎮(zhèn)南部,由下白龍、白龍、上白龍3個自然村組成,村域面積約35.35 km2,其中村莊占地約830畝(1畝≈666.67 m2)。白龍村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文化資源豐富。村東北距鎮(zhèn)政府駐地9.5 km,東隔圖們江與朝鮮相望,西部和南部與龍井市開山屯鎮(zhèn)相鄰,北部與月晴鎮(zhèn)石建村相連,圖和公路貫穿全村(圖1)。據2014年調查,白龍村有戶籍人口455人,其中常往人口200人,98%以上為朝鮮族。
白龍村歷史較為悠久,距今有近130年歷史。其最初形成于19世紀末,是由朝鮮族移民而形成的村落。白龍村原名“布瑞坪”,在朝鮮語中意為“發(fā)布告驅虎”,后受朝鮮族民間傳說“白龍能驅虎”的影響而改為現(xiàn)名并沿用至今[1]。據文獻記載:1883年清政府廢除執(zhí)行200余年的封禁政策,并于1885年劃定“朝鮮人專墾區(qū)”,允許朝鮮移民墾荒,開啟朝鮮人合法遷移的歷史序幕。1890年前后,朝鮮咸鏡北道貧苦饑民迫于生計,沿“朝鮮穩(wěn)城——圖們”[2]25-26一線北遷,跨過圖們江定居此地,隨著移民數量持續(xù)增加,形成“鮮人聚落”。近些年,伴隨著國家大力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持續(xù)加強傳統(tǒng)村落保護工作力度,白龍村先后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第三批國家傳統(tǒng)村落”“吉林省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試點示范村”等。
馮驥才曾說:“村落實際上是農耕時代的一個基本社會單元,也是一個文化容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3]。作為延邊地區(qū)最為典型的朝鮮族傳統(tǒng)村落,白龍村境內不僅分布著大量古遺址,而且在村落空間格局、建筑樣式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極具地域和民族特色。
白龍村早在1萬多年前就有原始人類居住生活,留存古遺址眾數量較多,其中以舊石器晚期古聚落遺址——下白龍遺址、新石器時代古聚落遺址——白龍遺址、渤海時期古聚落遺址——白龍村北遺址和白龍五隊渤海墓葬群遺址等最具代表性,且多數保存完好,彰顯了白龍村及其所在區(qū)域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此處需特別指出的是4個古遺址中的3個至今尚未明確保護級別,所以很難將其納入傳統(tǒng)村落保護范圍,進行協(xié)同保護,只能從其所處地理位置、面積大小和實際價值等出發(fā),結合相關法規(guī)以及古遺址保護原則和方式等,預留一定的遺址保護區(qū)域和緩沖區(qū)域,以有利于后續(xù)遺址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將村落保護發(fā)展對古遺址保護的影響程度降至最低。
2.2.1 村落選址
白龍村與朝鮮半島“咸鏡道式村落”結構類似。所謂“咸鏡道式村落”,通常是指遵循背靠山體、周邊溪水環(huán)繞、村落前方望著稻田這類格局的朝鮮族村落[2]22。白龍村四圍環(huán)山,中沿圖們江形成開闊的河谷走廊。村北有宋洞南山、石建山,西依南崗山,南靠白龍村西山,東隔圖們江與朝鮮東山遙望。整個村落主要靠近西、南兩側山體,呈線狀布置在山腳前方的平緩區(qū)域(圖2)。這與傳統(tǒng)風水理論所倡導的“背山面水”空間格局如出一轍。
2.2.2 公共空間
白龍村中用于非物質文化展示和體驗的公共空間主要集中在百年部落內,包括百年老宅前的沙土空地、朝族風味餐館中央空地以及民俗文化展館前方的小型廣場。另外,村中其他位置也零星布置一些小型文化廣場,用于各隊村民健身或集會。有時也會看到村民在此曬晾糧食、放置車輛等。
2.2.3 街巷空間
白龍村道路系統(tǒng)主要由公路、村屯連接路和街道以及宅前小路構成。除村落干道和村屯連接道路斜向交叉布置外,村中其余街道多為直道,呈網格狀分布,格局比較規(guī)整。街巷除具交通功能外,還能承載一些民俗活動表演展示。部分節(jié)點空間還可供村民夏季納涼、閑談,開展交往活動。
2.3.1 百年部落
百年部落是由13座具有朝鮮族建筑風格的房屋和展覽館、朝族風味餐館組成,是一座集傳統(tǒng)農耕生活體驗、民俗飲食和民間歌舞表演于一體的民俗文化風情園。
(1)百年老宅(圖3)。百年老宅為典型朝鮮族傳統(tǒng)民居,坐北朝南,平面沿用咸鏡北道傳統(tǒng)“兩通式”布局形式[4],全凹廊式立面,細木格子門窗,合閣式屋頂,室內劃分為上上房、上房、里間、鼎廚間、牛舍、倉庫等7個功能空間,臥室之間以及臥室與鼎廚間之間均用木制推拉門隔斷,使空間公共性和私密性得以靈活巧妙轉化,提高了空間利用率。鼎櫥間和臥室均以火炕取暖,炕面積占室內總面積的2/3以上。從建筑美學角度審視,百年老宅整潔的青色瓦垅,聳立的屋脊,起翹的屋檐,雪白的墻壁,給人清新、舒適、整潔的美感享受。
(2)風味餐館。為草屋頂式四合院建筑,長邊一側為室外廚房,另一側為建筑入口,入口兩側繪有描述朝鮮族日常生產、生活場景的壁畫,中間空地為游客就餐和觀賞民俗節(jié)目的場所。閑暇時多用作舞蹈類民俗節(jié)目排演場地。
(3)其他建筑。百年部落中另有幾棟草屋頂式民居,一座為半凹廊式,其余為平立面式。有的房屋帶有室外廚房與菜窖,有的則在屋后擺放一排大缸,房屋間用石砌小徑連通,路旁壘砌半米高的石墻。院中空地種有果樹、蔬菜和瓜藤等,田園生活氣息濃郁。
2.3.2 一般民居
由于早期移民多為貧農,故所建住宅多為單一形態(tài)草房。近些年,隨著傳統(tǒng)草房日益消失,村內新建民房數量大增,并呈現(xiàn)一些新變化。體現(xiàn)在大量使用不同顏色彩鋼板建造屋頂(圖4),另有一些用石棉瓦。立面多為雙層玻璃,墻面多由磚或水泥砂漿砌筑。室內部分保留火炕、傳統(tǒng)鼎廚間等,但內部通常會留有一平臺做現(xiàn)代化廚房,部分在室內布置衛(wèi)生間。院落主要有規(guī)則型和不規(guī)則形兩種,通常由矮墻、柵欄或種植物與外界隔離,形成半封閉庭院空間。隨著農業(yè)現(xiàn)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大部分院落主要用于蔬菜和糧食種植,但依舊會布置諸如柴房、雞舍和廁所等輔助性用房。
2.3.3 民俗文化展館
展館位于百年部落西側,中間橫隔一條道路和小廣場。建筑面積500 m2,用傳統(tǒng)建筑材料和工藝建造而成(圖5)。館內陳列1 000多件朝鮮族移居早期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等,還建有一個長22 m,高1.7 m的畫廊,用近100個生動形象的畫面,講述了朝鮮族起源、移民、農耕生產、傳統(tǒng)禮儀及反日斗爭、抗美援朝的輝煌歷史。
2.3.4 民宿
主要為方便游客住宿而新建的仿傳統(tǒng)樣式民宿建筑,室內保留傳統(tǒng)火炕。
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其民間文化,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記憶的再現(xiàn)。截至目前,白龍村承載的省級及以上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計8項(表1)。據調查,在白龍村傳承勢態(tài)較好的手鼓舞,就是一種極富朝鮮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間舞蹈表演藝術形式。在表演時,男女老少通常左手拿鼓,右手擊鼓面,重拍鼓心時發(fā)出“咚”聲,輕擊鼓邊時發(fā)出“噠”聲,搖鼓時發(fā)出“沙沙”聲。抑揚頓挫的音樂節(jié)奏、絢麗的民族服飾和曼妙飄逸的舞姿有機協(xié)調,舞蹈造型和文化意蘊高度融合,給人絕佳的視聽藝術享受。此外,有1 500年歷史的洞簫也深受朝鮮族大眾喜愛,洞簫演奏對技巧要求甚高,吹奏時需鼓足底氣才能發(fā)聲,如果要變奏不同音律,則需氣流長短粗細變換。洞簫表演對場所空間要求不高,如百年部落當中的拱橋、涼亭及小廣場都是較佳的表演場所。農樂舞是朝鮮族從本真生活狀態(tài)出發(fā),將日常生產中常用的工具與其傳統(tǒng)舞蹈有機結合創(chuàng)作而成,能充分表達朝鮮族人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給人以強大的精神鼓舞(圖6)。
表1 白龍村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統(tǒng)計表[5]
(1)新舊建筑不協(xié)調。據調查,村民外出打工掙錢后,多數會對原宅進行翻修或重建。但由于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定,致使彩鋼板屋頂色彩雜亂,另有一些村民將舊宅翻建成仿傳統(tǒng)樣式洋房,但在色彩、樣式和細部做法上都與傳統(tǒng)建筑相去甚遠,嚴重影響了白龍村的整體風貌特色。
(2)道路設置不合理。村落中的數條道路較為狹窄,難以滿足大型車輛通行,且遇雨雪天氣時,路面泥濘濕滑,影響老人、小孩安全出行。
(3)基礎設施不完善。旅游旺季時,游客對夜間照明、垃圾桶、座椅、指示牌等基礎設施和服務需求大幅增加,需要進一步完善。另外,鄰里分隔用的柵欄形式多樣,有的已經殘損,需及時修復或換新。
(4)公共空間較單一。村中文化廣場主要用作接待游客觀演、停車及村民健身和集會,但在細節(jié)上沒有明確功能劃分,樣式單一,缺乏特色。
(5)文化空間較欠缺。村中大部分傳統(tǒng)民間音樂和舞蹈、生產性技藝表演和展示都集中在百年部落,而其他位置的文化空間則相對缺乏,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成為純粹的商業(yè)表演行為,難以調動和發(fā)揮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和傳承自覺性,也造成游客難以體驗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魅力。
參考國家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等部門頒布的《傳統(tǒng)村落評價認定指標體系(試行)》[6],從空間形態(tài)特色、歷史建筑價值、傳統(tǒng)建筑整體風貌以及承載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力基礎等核心指標,對構成白龍村的有機組成部分進行綜合價值評估,以此為基礎劃分出相對重要性的保護層級和范圍,實施分層保護。具體來說,就是按傳統(tǒng)村落內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劃分為重點級別保護對象、一般級別保護對象及景觀協(xié)調區(qū)等層級,然后與之相對應劃定具體范圍(圖7)。其中重點保護區(qū)包括百年部落中百年老宅和其周邊的幾棟草屋頂民居。一般保護區(qū)主要包括臨近百年部落的民宿、一般性民居、民俗文化展館等。要求其建筑與傳統(tǒng)樣式相吻合,并使非物質文化空間散布其間。景觀協(xié)調區(qū)則主要包括村落周邊山體、農田、水系、綠化環(huán)境等,它們共同構成了村落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基礎,與村落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是不可分割的共生性文化生態(tài)關系。
4.2.1 統(tǒng)一“新老”民居建筑風貌
百年部落內建筑、民俗文化展館、民宿等都是典型的朝鮮族傳統(tǒng)樣式建筑,是彰顯村落傳統(tǒng)風貌特色的有機組成部分。一般性民居大部分屬村民自建,有新有舊,在建筑樣式、色彩和材料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且部分舊建筑外立面破損、三線裸露以及圍墻不統(tǒng)一。因此需對屋頂、立面、色彩以及圍墻加以改造,使“新老”建筑風貌得到有機統(tǒng)一(圖8)。近年由政府組織統(tǒng)一建造,采用傳統(tǒng)歇山、合閣式屋頂,深灰色瓦等,基本符合傳統(tǒng)建筑特點。但每家每戶樣式雷同,缺乏個性,再加上道路呈網格狀,造成辨識度下降,須通過路口景觀或地面鋪裝作為參照物提高各戶間的辨識度。
4.2.2 修繕“百年部落”傳統(tǒng)建筑
百年部落作為具有鮮明朝鮮族建筑特點的仿古部落群,對其保護和修繕須遵從歷史建筑遺產保護的10項基本原則,即原真性、整體性、可持續(xù)性、必要性、可識別性、可逆性、禁止原址復建、非有利不添加、原址保護、合理與適度利用的原則[7],主要通過修繕和維護,保護其本來建筑風格和群體風貌特色。
4.2.3 改造既有民宿和閑置住宅
村落中的民宿是集中分布的,外形與傳統(tǒng)樣式相符,但在門窗上,宜采用防盜門、鋁合金窗框等。在具體做法上,窗戶可以考慮用雙層,外層采用傳統(tǒng)形式,內部參照傳統(tǒng)民居格局劃分空間和裝飾。可準備一些民間游戲,如朝鮮族的畫圖、擲骨架、抓石子等,讓游客真正體驗朝鮮族民俗文化魅力。
另外,村內幾棟廢棄建筑,可改造為獨棟民宿或公共場所,作為傳統(tǒng)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或體驗場所等。
4.3.1 公共空間
對于百年部落內部承載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場等公共空間,應盡量保持原貌,只需做簡單防滑處理,邊緣鋪砌碎石塊,與內部小道處理方式相近。對于其他位置的文化廣場,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設計:①因村落上白龍、白龍和下白龍3部分相對獨立,結合人員流線增設一些文化廣場,使布局更加合理(圖9);②廣場形式應有所差異,同時根據日常生活以及承載不同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排練等要求,設定具體功能,并相應配置諸如舞臺、座椅等設施;③在材料使用上應與場所氛圍相吻合,色彩不能太“跳躍”,鋪裝圖案應以朝鮮族代表性“文化符號”和傳統(tǒng)元素為首選;④考慮到游客多乘出租車或自駕,要相應地配置停車場等公共場所。
4.3.2 路網和街道
對于村中的路網、街道空間主要從4個方面考慮:"完善道路兩旁基礎設施,包括主干道邊的路燈、路標、休息站、垃圾桶、垃圾站等,便于高效、集中、科學處理村中垃圾;#村中支路或者小徑,兩旁設置矮墻、柵欄、種植物等,讓鄰里間形成較封閉的私密院落空間,同時降低路上噪聲音、灰塵等對村民生活的干擾;$由于村中部分道路呈井格狀,各家房屋樣式相似度高,故在設計上主要通過景觀色彩與體量的差異來增強識別性;%村落中汽車、大型農業(yè)機械使用較普遍,部分道路寬度、承載力需改善。
村落中景觀環(huán)境塑造主要針對生產用地——農田、菜地等農業(yè)景觀和村落內部的自然景觀節(jié)點,目的在于弘揚朝鮮族傳統(tǒng)農耕文化,提升村落人居環(huán)境品質,進一步增強宜居性。
4.4.1 生產用地
對于村落外側農田部分,因其面積較大,多呈片狀種植水稻、玉米等,景觀效果相對單調??梢袁F(xiàn)有田埂為界,綜合考慮水系分布和作物生長需求,分地塊穿插種植水稻、玉米等不同種類農作物,使其在不同時節(jié)呈現(xiàn)不同景觀變化。同時劃分出相應的體驗區(qū)域,增強可達性,方便游客深入田間地頭,多維度體驗農耕種植樂趣。對于庭院內部的菜地,因其面積較小,種植作物種類駁雜,本身就具有層次性和可變性??煽紤]用石塊或種植物對生產用地和空地加以分隔,凸顯庭院景觀的傳統(tǒng)農家趣味。
4.4.2 景觀節(jié)點
對于村口的各景觀要素以及百年部落中的古樹等具有標志作用的景觀節(jié)點,因其本身承載著傳統(tǒng)村落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記憶,只需保護其固有場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