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潔
部編教材的習作有兩種呈現形式。一種是每冊教材中有一個習作單元,整個單元的內容都圍繞習作能力來安排;另外一種是每個閱讀單元的后面有一個習作,《國寶大熊貓》就是第六冊第七單元中的習作。
不管是哪種形式,教材編排時在每個單元的導語中都有一條直接指向習作能力的要求,也就是習作教學需要達到的目標。目標一清二楚,這樣的編排還非常清楚明了地告訴我們,習作教學應該一課一得。
那么,作為教材二次開發(fā)者的我們,如何設計教學才能達到一課一得?下面以我執(zhí)教的《國寶大熊貓》為例來談一談。
一、有法可依:能力上聚焦“點”
讓學生掌握每一個單元導語中要求的那個本領或者方法,以后寫這一類作文時都有法可依。這是部編教材這樣安排習作的出發(fā)點,這也是我們每次習作教學設計的價值所在。
(一)這個點是教學目標
《國寶大熊貓》這一單元的導語中寫得非常清楚:初步學習整合信息來介紹一個事物。因此,“整合信息”就是這個單元習作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把《國寶大熊貓》這一次習作教學作為例子,教學生如何整理和組合信息來介紹大熊貓,從而達到“初步學習整合信息來介紹一個事物”這個目標。
(二)這個點是能力要求
整合信息的具體做法有很多。如何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如何和本次習作內容吻合,又如何在本次教學中得到落實?我們來看習作的提示和要求。
很顯然,“圍繞這些問題,介紹一下大熊貓”是本次習作的內容,也是方法。既然是學習“圍繞問題來介紹”,又怎么去落實單元導語中的“整合信息”這個教學目標呢?很簡單,就是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教會學生圍繞一個問題,把解答疑問的幾句話整理組合為一段介紹大熊貓的內容,把幾段內容組合成為一篇文章。也就是說,無論是組合成段還是組段成篇,都是在提升學生“整合信息”的能力。而以“圍繞這些問題,來介紹大熊貓”作為重點來展開教學,是教材的具體要求,是達到這個目標的載體,也是適合三年級學生的習作內容。只要能巧妙地讓學生學習到如何整合信息,能力得到提升,以后學生就有法可依。
(三)這個點是評價標準
我們知道,教學目標不一樣,評價的標準也不一樣。正所謂教什么,寫什么,最后就評什么。這堂課,要緊扣“整合信息”來評價,才符合教材編排的要求,也才能達到一課一得。因此,不管是課堂上對學生回答和交流的評價,還是課堂中對學生當堂寫成的一段介紹的點評,或者第二課時對學生完成整篇文章后的評價,我都圍繞“整合信息”這個點。目的也是讓學生有法可依。
二、有話可說:內容上適合“生”
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教材只是一個例子、一個要求,至于寫什么具體內容,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根據我們自己的理解,對內容進行大膽取舍、巧妙組合。如果不用教材上的內容,但通過教學達到了目標,這也是可以的。
當然,《國寶大熊貓》是比較貼近學生的內容,適合學習“整合信息來介紹一樣事物”這個目標。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關于大熊貓的信息有很多,學生有話可說;二是因為大熊貓十分討人喜歡,學生認真查找資料后,會有許多新的發(fā)現,他們有話想說。對于這樣的內容,我們只需要做一些安排和調整,讓內容更加適合學生,讓學生更加想說、會說。
(一)適切的課前預習
教材提供了5個問題,要求圍繞這些問題來介紹大熊貓。但是如果學生沒有在課前根據問題查找資料,那么問題還是問題,不可能變成具體的資料和信息,學生也沒有什么內容可以說和寫。
如何安排預習才算適合貼切?第一,把教材上的5個問題印在預習紙上,并寫上要求:你了解大熊貓嗎?可以查找資料或者請教別人。如果你能認真預習3題就能獲得3顆星,以此類推。第二,適當改變問題的表達形式,引起學生查找資料的興趣,譬如“大熊貓為什么被視為中國的國寶”改為“大熊貓被視為中國的國寶,你能說出幾個原因”,這樣的要求適合學生,能進一步拓寬信息,拓展學生思維。第三,預習不限于教材中的5個問題,給學生自由,用“你還知道大熊貓的哪些信息”來勾起學生繼續(xù)查找資料的欲望,合適而貼切,大大豐富了習作內容。
(二)適當的拓展延伸
習作內容應該以生為本,必要的時候要進行拓展延伸。以《國寶大熊貓》來說,光是學生課前預習獲得的信息還遠遠不夠,大多數學生只是看了一些諸如百度中關于大熊貓的文字,而且大同小異。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也只能達到這樣的水平。但是,我們可以在課堂上補充和拓展一些內容,展示學生不知道的大熊貓的資料。在本課教學中,我展示了學生查找資料時不會在意的圖片,播放了一分鐘視頻,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大熊貓不為人知的特點,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信息,他們果然小眼發(fā)光,興趣爆棚。
(三)適要的范文運用
范文應該在恰當的時候運用,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fā)點,有針對性、有選擇地運用,起到聚焦重點、突破難點、化解疑點的作用。
就本次習作教學來講,學生在課前對于“圍繞問題來介紹”是沒有感性認識的。如何給學生好的范例?我讓學生聽聽我寫的兩段內容,并說說是圍繞什么問題來介紹的,再以其中一段為例,追問為什么要組合幾句話來介紹。這樣的形式,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圍繞問題來介紹就有了認識,他們就有話可說,知道可以用哪些話來組合成一段內容。最后組段成篇的時候,又出示了學生發(fā)表的《大熊貓的自述》一文,不僅讓學生明白了這篇文章組合了哪些內容,還知道可以用教材中要求的第三人稱來介紹,也能用第一人稱來介紹。
三、有條不紊:設計上連成“線”
好的教學設計應該是圍繞重點和難點層層深入的,應該是一步步地引領學生,去發(fā)現、去體會、去頓悟、去遷移。就如《國寶大熊貓》這一課,確定了教學目標,有了合適的習作內容,如果不好好設計教學過程,學生大多就只會干巴巴地回答那5個問題,或者抄一下查找到的有關資料,而這都不是圍繞問題來介紹。這樣,整合信息的教學目標無法達到,也失去了本次習作的價值。
(一)圍繞目標,層層深入
版塊一:我問你答,交流信息。“我來問,你來答”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預習的一種回應和鼓勵,旨在上課伊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以“大熊貓小時候應該叫小熊貓,對嗎?”等問題來讓學生交流信息,極富情趣,又能適時點出“查找資料是積累信息的好方法”這一學習秘訣。學生回答后呈現一組大熊貓的照片,讓學生說說知道了哪些信息,更是為了自然地提出“整合信息”這個目標:如果把一些信息整理組合起來,變成一段或者幾段文字,甚至是一篇文章,這個本領就叫整合信息。今天就來學習這個本領,介紹國寶大熊貓。
版塊二:解答疑問,學習整合。這個板塊有三個層次:首先,屏幕出示教材中的5個疑問,老師示范如何圍繞問題用一段文字來介紹,得出整合信息第一招:圍繞一個問題,把答疑的幾句話按順序組合起來,成為一段文字來介紹大熊貓;其次,讓學生用剛才學到的方法當堂圍繞“大熊貓吃什么”來介紹;最后,同桌交流其他2個疑問,再各自圍繞一個問題寫下一段介紹。這樣三個層次,由扶到放,步步推進,教材上的每個問題都能用一段話來介紹。
版塊三:補充信息,豐富內容。這個板塊主要是圍繞大熊貓的某個特點,把相關的幾個信息合并起來,組成一段內容。為什么要設計這個板塊?因為習作要求上有這么一條:除了這5個疑問,還可以補充其他內容。的確,不能因為本堂課主要學習圍繞問題來介紹,就把圍繞某個特點來介紹這個方法丟棄一邊。這個版塊也設計了三個層次:首先,學生說說還知道大熊貓的哪些信息;其次,觀看一小段大熊貓滑滑梯、吐舌賣萌、撓癢爬樹、玩雪滾球的視頻,讓學生說說看到了怎樣的大熊貓;最后,圍繞學生各自要表達的某個特點,如頑皮、有趣、可愛等,組合幾個信息來介紹,變成一段內容。這樣的設計豐富了習作內容,拓寬了方法,激發(fā)了興趣,體現了習作的自主和創(chuàng)新。
版塊四:整合信息,組段成篇。因為學生會圍繞問題用一段文字來介紹大熊貓,還會圍繞某個特點把相關的幾個信息合成一段內容來介紹。所以,以《國寶大熊貓》為題寫一篇文章,學生明白只要組合書上5個問題的5段內容就是一篇文章,還可以把自己發(fā)現的大熊貓的特點也組合到文章里去,可以說是水到渠成。我出示以前學生發(fā)表的《大熊貓的自述》,目的是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知道可以用不同的人稱來寫,并向小作者發(fā)起挑戰(zhàn)。
(二)聚焦重點,步步展開
中年級,尤其是三年級,一定要讓學生有段的意識,并能寫出像樣的一段文字?!秶鴮毚笮茇垺房少F的地方就在“讓我們圍繞這些問題,介紹一下大熊貓”這樣的習作要求,為什么?因為圍繞一個問題介紹呈現的就是一段內容。但是,難點也在這里,大多數學生看到問題之后,習慣性地來回答問題,甚至只會用幾個詞來回答,而這根本就不是介紹,所以教學的重點也在這里。因此,我把“如何圍繞問題把答疑的幾句話按順序組合成為一段文字來介紹”作為落實整合信息這一目標的最重要的一招。這一環(huán)節(jié)分四步展開:
第一步:聽后說。聽教師的錄音介紹,說說是圍繞哪個問題來介紹的。學生很快就說出分別是圍繞“大熊貓是貓嗎”“大熊貓生活在什么地方”來介紹的。這一步,為圍繞問題來介紹做了一個示范。
第二步:思后說。思考:是怎么圍繞問題用一段文字來介紹的?以大熊貓生活在什么地方為例,這一段介紹共三句,第一句讓我們知道了大熊貓生活在什么地方,為什么還要加上第二句和第三句?學生明白了第二句介紹的是大熊貓生活在這些地方的原因,第三句介紹了大熊貓主要生活在自然保護區(qū)。這一步,是讓學生明白,三句話組合在一起,成為完整的一段文字,就很好地介紹了“大熊貓生活在什么地方”。這才是圍繞問題來介紹。
第三步:換后說。這三句話能換個順序組合在一起嗎?如,把第二句放到第一句。學生說不行,因為順序不合理,讀不明白。那么,為什么語句稍做改動后順序就又變得合理了?讓學生知道,句子的順序可以改變,關鍵是組合起來后能讓人讀明白。這就體現了我的作文我做主。
第四步:說后寫。當堂說說,圍繞“大熊貓吃什么”可以怎么介紹。因為有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學生可以說出一些,譬如,從大熊貓吃翠竹、一天吃多少、怎么津津有味地吃、偶爾吃竹鼠等方面去介紹。還剩下2個問題,同桌之間先交流查找到的信息,再圍繞其中一個問題獨立寫下一段介紹。
(三)關注學生,循循善誘
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包括摸清學習的起點、把握課的生長點、找準學生的興奮點。只有這樣,設計教學的時候才能有的放矢,教學時也才有可能做到循循善誘。
譬如,課前給學生看大熊貓吃竹筍的視頻,看似隨意,其實是為課堂中讓學生圍繞“大熊貓吃什么”這段介紹來做準備的;再如,為了讓學生找到自己是學習主人的感覺,每個板塊都采用“挑戰(zhàn)”的形式來呈現;又如,教學第一招時,讓三個學生每人一句合作讀那段話,句子重新組合后再讓這三位學生合作朗讀,這樣的設計環(huán)環(huán)緊扣,利于學生領會;還有,教學第二招的時候,用一小段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并兩次播放,每一次的目標有不同……所有種種,都是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一步一步地引導,讓學生在層層推進和循循善誘的過程中去體會和頓悟。
能力上聚焦“點”,內容上適合“生”,設計上連成“線”,最終讓學生一課一得。這是我執(zhí)教部編教材三下習作《國寶大熊貓》后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