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慶 李迪 李巖松 北部戰(zhàn)區(qū)空軍醫(yī)院神經內科 (遼寧 沈陽 110042)
內容提要: 目的:研究比較Rebar-18微導管支架與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選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75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不同的治療方式將患者歸為Rebar-18微導管支架組(研究組):38例患者采用支架取栓方案治療;靜脈溶栓組(對照組):37例患者采取靜脈溶栓方案治療。分析組間相關指標變化意義。結果:(1)經過治療后發(fā)現Rebar-18微導管支架組組凝血指標對比靜脈溶栓組具有明顯優(yōu)勢,P<0.05。(2)經過治療后發(fā)現Rebar-18微導管支架組組總有效率對比靜脈溶栓組具有明顯優(yōu)勢,P<0.05。結論:在急性腦梗塞患者中,與靜脈溶栓相比,Rebar-18微導管支架栓塞可顯著改善神經功能和預后。因此,Rebar-18微導管支架栓塞可以用作急性腦梗塞患者的優(yōu)選治療方法。
急性腦梗塞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其中患者的血流突然中斷并且引起腦組織壞死。最初的機制是在腦動脈中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導致管腔狹窄或甚至閉塞。臨床急性腦梗塞治療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多采用介入治療。介入治療方法包括靜脈溶栓,支架栓塞等[1]。不同的介入方法有不同的療效。
本次研究選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75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不同的治療方式將患者歸為Rebar-18微導管支架組(研究組):38例患者采用支架取栓方案治療,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52.28±2.65)歲;靜脈溶栓組(對照組):37例患者采取靜脈溶栓方案治療,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齡(52.28±2.65)歲。比較組間病例資料并未發(fā)現明顯差距,P>0.05。病例選擇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2)患者無其他重大疾??;(3)患者沒有相關的家族遺傳病史。病例否定標準:(1)惡性腫瘤或精神疾病患者;(2)病情加重需要調整治療方案患者;(3)在研究前,患者接受了影響臨床結果的藥物或物理療法。
1.2.1 Rebar-18微導管支架組(研究組):兩組患者均入院接受常規(guī)治療。在全身麻醉下,采用改良的Sedinger技術穿刺右股動脈,插入6F或8F動脈鞘,全身肝素,充分評估腦血管補償狀態(tài),并在導絲的指導下將送入6F或8FGuiding。頭端被送到患病動脈的近端心臟,血管造影顯示動脈狹窄或閉塞,程度,側支補償,以及使用0.014電導率來引導Rebar-18微導管支架輸送系統(tǒng)將Rebar-18導管尖端送至遠端血栓,并進行微導管檢查以評估血栓長度和遠端補償。沿著Rebar-18導管發(fā)送SolitaireAB支架(4×20mm),緩慢取出Rebar-18微導釋放支架,離開支架3min,并進行血管造影以評估血管重新連接。
1.2.2 靜脈溶栓組(對照組):靜脈溶栓方法用于治療尿激酶。最初使用尿激酶的方法是:20mg尿激酶和10mL0.9%生理鹽水(國藥準字S20110003,規(guī)格:5mg(500,000IU)/支)溶解并靜脈注射給藥(在3min內結束),溶解30mg藥物含90mL0.9%生理鹽水,30min內靜脈滴注,注意溶栓劑量和速度。
1.3.1 凝血指標檢測。采用血凝儀記錄兩組溶栓前及溶栓后6h、3d、7d凝血指標,包括TT、PT、FIB。
1.3.2 臨床療效觀察。治療效果評價依據治療前后患者神經功能改善及病殘程度,分為治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以上)、有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89%)、無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以下或增加)。
采用最新版SPSS19.0軟件臨床研究不同介入方法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觀察。方差分析用于測量后的計量資料(±s),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發(fā)現Rebar-18微導管支架組凝血指標對比靜脈溶栓組具有明顯優(yōu)勢,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凝血指標對比(±s)
表1.兩組患者凝血指標對比(±s)
組別 TT(s) PT(s) FIB(g/L)溶栓前 6h 3d 7d 溶栓前 6h 3d 7d 溶栓前 6h 3d 7d研究組 14.37±1.45 29.97±10.63 19.79±4.47 17.81±1.37 12.39±1.73 14.94±2.84 13.61±2.51 12.91±0.37 3.80±1.65 1.23±0.48 2.58±0.43 3.37±0.43對照組 14.39±1.46 20.24±3.29 16.68±3.39 15.41±2.05 12.38±1.74 12.49±1.31 11.89±1.63 11.52±1.17 3.81±1.64 3.04±1.90 3.03±2.57 4.10±2.61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經過治療后發(fā)現Rebar-18微導管支架組治愈34例(89.4%)、有效3例(7.8%)、無效1例(2.63%),總有效率37例(97.3%),對比靜脈溶栓組治愈11例(29.7%)、有效17例(45.9%)、無效9例(24.3%),總有效率28例(75.6%),具有明顯優(yōu)勢,P<0.05。
急性腦梗塞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無癥狀靜脈溶栓的治療仍然是發(fā)病后4~5h內最常見的。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靜脈rt-PA治療急性腦梗塞的時間極早。特別是,顱內大血管閉塞的再循環(huán)率低,再閉合率高,甚至rt-PA動脈溶栓治療難以取得良好效果。使用機械栓塞裝置,血管重傳率達到70%~80%,明顯優(yōu)于通過各種通道實現的血管重傳率。靜脈溶栓治療的使用可以早期打開血管,但時間窗口受到嚴格限制,需要在3~4.5h之內[2]。主動脈阻塞率相對較低,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仍然較高。治療效果不理想。支架栓塞可有效改善主動脈阻塞的預后,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均優(yōu)于靜脈溶液。Rebar-18微導管支架組是一種可回收的血栓栓塞裝置,可以在展開狀態(tài)下包裹或壓碎血栓形成,并且在回拉過程中可以去除全部或部分血栓形成,從而顯著提高急性主動脈阻塞的重傳率。它可以顯著增加血管轉移的速度,特別是對于大血管的血栓形成或栓塞,例如頸內動脈末端和大腦中動脈。它可以快速挽救缺血性半暗區(qū)的腦組織細胞,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3]。而且術后出血率低,是目前機械螺栓裝置中最安全的。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梗塞患者中,與靜脈溶栓相比,Rebar-18微導管支架治療急性腦梗死可顯著改善神經功能和預后。因此,Rebar-18微導管支架可以用作急性腦梗塞患者的優(yōu)選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