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故事說,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端的只有兩種動物,一是雄鷹,它可以一飛沖天,靠自己的天賦和翅膀飛到塔頂。另外一種動物也能到達金字塔的頂端,那就是蝸牛。蝸牛肯定能爬上去,這可能要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一年、兩年,而且蝸牛絕對不會一帆風順地爬上去,一定會掉下來、再爬,掉下來、再爬。在金字塔頂端,人們確實找到了蝸牛的痕跡。當蝸牛爬到金字塔頂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獲的成就,跟雄鷹是一模一樣的。絕大多數的孩子是蝸牛,不是雄鷹,但是掉下來、樂觀地再爬,戰(zhàn)勝一切困難爬到金字塔頂端的蝸牛,背后肯定有永遠支持他、鼓勵他的家長。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場所,并在這方面負責情感和認識之間的聯系及價值觀和準則的傳授?!盵1]家長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教師,是永不退休的身份與職業(yè),家長對于孩子健康茁壯成長的重要性自不用多說。然而,對于家長這個角色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夠扮演好,稱職地履行家長的責任。因為,家長這份“職業(yè)”恐怕是所有職業(yè)中少有的不需要經過培訓就可以直接上崗的,對家長角色的準備更多是物質上的準備,加上必要的思想準備。換句話說,就是當我們想要生孩子時,我們考慮更多的是:是否有足夠的經濟基礎來養(yǎng)孩子,是否作好了當家長的思想準備了。至于我們應該怎么做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幫助孩子不斷健康成長,使孩子成長為他自己,則缺乏必要的考慮。如何教育孩子,對于這樣的家長而言更多地是通過父輩教養(yǎng)方式遷移,同輩群體交流,報刊書籍、網絡媒介后天學習等途徑獲取零碎的、似懂非懂的認知。這些學習固然重要且必需,但更為重要的是需要通過與孩子的交流、互動、觀察、反思來不斷促進自己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父親或者母親。
在這里,孩子不僅是家長教育的對象,也是家長獲得專業(yè)成長的源泉;孩子不僅是家長生命的延續(xù),也是家長生活方式與人生價值的超越。不同的孩子或者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對家長教育理念或方式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家長只有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礎上,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面對不同的孩子或者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或理性、或寬容、或豁達,從而理解、支持、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使自己的孩子獨特、平凡而又幸福。
一、獨特的孩子需要理性的家長
正如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也不存在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所以,你的孩子就是上天賜予你的獨特禮物,他有自己的生理特征、思維方式、情感體驗,有喜歡的認知方式、交往方式、表達方式,有獨特的對人、事、物的看法與感受。雖然這些獨特的表現,離不開人類的共性基礎,離不開家長遺傳基因的作用,離不開生活環(huán)境的熏陶,但無論如何,他就是在那么多的“離不開”中打上了深深的個人烙印,個性、獨特的印記就這樣在渾然一體中越來越清晰。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家長就會感嘆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越來越難管了,越來越沒有以前那樣可愛了。因為,家長沒有將孩子看成是獨特的、有個性的,而是用世俗的或者某個所謂好孩子的標準來要求、塑造自己的孩子。如果塑造成功了,家長就成為了別人贊賞聲中所謂成功的家長,倘若塑造失敗了,孩子就成為家長眼中不爭氣的家伙。家長有想過用孩子能夠接受甚或喜歡的方式去與他交流嗎?家長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了嗎?我們是孩子所希望的那個家長嗎?我們讓自己成為適應、引領孩子健康成長的家長了嗎?所有這些,需要家長的理性,需要家長對人性、對人群、對兒童、對自己的孩子有合乎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與尊重,有合乎人才成長規(guī)律的理解與遵循。
現實中,可能沒有哪個家長不拿自己的孩子與同事、同學、朋友、親戚等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但是如何比較則考驗家長的理性,不同的家長比較的內容與結果往往是不一樣的。一般的家長往往是拿自己孩子某些方面的不足與別人家孩子某些方面的優(yōu)點進行比較,而且不能理性分析和坦然面對,比較的結果常常是孩子不爭氣、自己很生氣。理性的家長常常是拿自己孩子的各個方面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客觀多維度的比較,既能看見自己孩子的優(yōu)勢,也能發(fā)現自己孩子的不足。這樣比較的結果常常是孩子很獨特、自己很坦然。
人們常說,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學生的教育;沒有最優(yōu)秀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最喜歡的教師;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辯證統一。同樣的道理,沒有最好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只有最適合孩子成長的教養(yǎng)方式;沒有最優(yōu)秀的孩子,只有讓家長最喜歡的孩子;孩子的獨特與家長的理性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辯證統一的。獨特的孩子需要家長的理性分析與悅納,理性的家長能夠尊重理解孩子的個性與獨特。這時,孩子的獨特發(fā)展與家長的理性看待就進入了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反之,獨特的孩子不能得到家長理性的分析與尊重,家長的理性又因孩子的獨特而逐漸喪失。這時,孩子的獨特與家長的非理性就容易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耙鹬貎和灰庇趯λ龀龌蚝没驂牡脑u判。”[2]因此,靜下心來,理性地去觀察孩子、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成長為引領孩子健康發(fā)展的人生導師,才是家長一生的課題。“兒童的自然本能要么沒有被重視,要么被認為是壞的、不受歡迎的東西,因此需要加以壓制和阻止,以順從外部的標準。”[3]家長難以成長為適合孩子獨特發(fā)展的理性家長,主要是因為家長承載了太多的世俗眼光、他人評價和名利誘惑。這需要家長對世俗社會保持適當的距離,對他人評價保持一定的冷靜,對名利誘惑保持必要的定力。
二、平凡的孩子需要寬容的家長
人類生存的常態(tài)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人注定是平凡的。家長對孩子未來的美好設想一般不過如此:能夠健健康康,接受過高等教育,獲得一定的生存發(fā)展能力,找個收入尚可、相對穩(wěn)定的工作,組建一個和睦的小家庭,生個健康、可愛的小孩,孝順家長。其實,我們心里清楚,就是這樣的美好設想,要想實現也非常不易。事實上,這樣的美好設想能實現的家庭本來是可以有更多的,只是我們在實現理想的路上漸漸偏離了原初的設想,讓本可以實現的理想變得那么遙不可及。你看,本來在理念上,家長對孩子沒有太高的期望,但是一旦回到現實和實踐中,家長卻不能原諒和寬容孩子的一些失敗或者個性化的訴求。比如孩子回家后沒有先做完作業(yè)而看電視,家長就批評;沒有先吃一口飯再吃一口菜,而是先吃了幾口菜,家長就不耐煩地教他怎么吃飯;沒有考到高分,沒有拿到第一,沒有你同事、朋友的孩子表現好,家長就生氣;沒有按照你設想的方式生活與學習,沒有成長為你所希望的孩子,家長就失望。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矛盾的兩面性,一方面跟孩子講,不指望你怎么怎么樣,另一方面卻又不停地數落孩子這不是那不是,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口是心非。
有一個故事說,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端的只有兩種動物,一是雄鷹,它可以一飛沖天,靠自己的天賦和翅膀飛到塔頂。另外一種動物也能到達金字塔的頂端,那就是蝸牛。蝸牛肯定能爬上去,這可能要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一年、兩年,而且蝸牛絕對不會一帆風順地爬上去,一定會掉下來、再爬,掉下來、再爬。在金字塔頂端,人們確實找到了蝸牛的痕跡。當蝸牛爬到金字塔頂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獲的成就,跟雄鷹是一模一樣的。絕大多數的孩子是蝸牛,不是雄鷹,但是掉下來、樂觀地再爬,戰(zhàn)勝一切困難爬到金字塔頂端的蝸牛,背后肯定有永遠支持他、鼓勵他的家長。這就是家長的寬容,是家長在對世事洞察和人生感悟的基礎上,對自己孩子的理性期待,不因孩子的優(yōu)秀而過于沾沾自喜,甚至到處炫耀,也不因孩子的平凡普通而心灰意冷,甚至到處抱怨。
其實,孩子現在身上的一些所謂毛病,做家長的當年身上也基本上都有,甚至更嚴重,只不過家長是好了傷疤忘了痛,抑或希望孩子不要犯家長當年的錯誤,走家長走過的彎路,殊不知孩子也是需要類似的成長歷程,他們也需要在錯誤中成長,在磨煉中造就。寬容孩子的平凡,乃至不足,就是家長的偉大。寬容不是縱容不管,更不是對孩子沒有要求、沒有期待,而是建立在對孩子客觀、理性分析的基礎上,能夠對孩子一時、一事、一階段,甚至是一輩子的普通、平凡給予理解、面對或接受,能夠認識到孩子的平凡是常態(tài),不平凡是可遇不可求的。“學會如何學習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重要?!盵4]孩子的平凡不是孩子的平庸與自甘墮落,而是孩子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成長和社會學意義上的進取樂觀,是雖普通、平凡但依然不放棄學習、成長。
三、幸福的孩子需要豁達的家長
做家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這毋庸置疑。但是,家長若不豁達,不做精神上的貴族,則苦心給孩子營造的“幸?!?,孩子也感受不到。此時,家長就會批評孩子“身在福中不知?!薄G靶┠?,媒體有一個關于“你幸福嗎?”的調查,掀起了人們對什么是幸福的熱烈爭論。這種爭論注定是沒有結果的,因為幸福既離不開客觀的環(huán)境與基礎,也離不開個體主觀的感受與體驗,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與其抽象地爭論什么是幸福,家長不妨問問孩子:“今天你幸福嗎?”也不妨問問自己:“我要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感到真正的幸福呢?”越小的孩子可能幸福就越簡單:有個心儀的小玩具就行,可以看喜歡的動畫片就行,能到游樂園痛快地玩一天就行,美美地吃上一頓就行,不再去課外補習班就行,考試成績不好家長不打罵就行,有一點零花錢自己支配就行……孩子漸漸大了,幸福也就不再那么簡單了:沒有豪宅與名車不行,沒有體面的職業(yè)與高收入不行,沒有權力與地位不行,沒有出入高檔場所與眾人相捧不行……那些幸福,多數孩子是享受不起的。所以,他們就不再幸福,不再表現出孩提時的那份純真,這時做家長的也跟著高興不起來,暗暗自責自己怎么不是富一代。其實,孩子的幸福感有這么大反差,家長也是有責任的,因為我們不斷地給孩子灌輸“幸福”是什么,告訴他們要努力學習,這樣才能考上名牌大學,然后才能找到體面的職業(yè),然后才能受人尊敬,這樣才能光宗耀祖。在這些世俗的“幸福”中,孩子最最珍貴的“童心”泯滅了,即使孩子得到了我們告訴他的“幸福”,也可能是“被幸福”了。
孩子的幸福其實一直都是簡單的,只是我們做家長的不夠豁達,放不下世俗的眼光,不斷地給孩子灌輸一些世俗的“幸福觀”,讓孩子的幸福漸漸變得不簡單,讓孩子越來越辛苦地負重前行。不論家長的物質是多么地貧乏,都要做精神上的貴族,做精神豁達、心胸寬闊的家長,要告訴孩子:“你快樂就是我的幸福,不管別人怎么看你,我始終理解你、支持你、悅納你。你要生活得開心,開心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就有一種叫‘窮開心?!辈皇歉嬖V孩子:“我這輩子就這樣了,沒有指望了,就指望你了,你要爭氣;我們是被時代給誤了,你看你現在的條件多好啊,你不出人頭地怎么對得起我們呢?”
其實,若是我們的孩子能夠成長為心地善良、腦袋不笨、身心健康和自食其力的人就是非常了不起和值得欣慰的事。但是,家長總是很矛盾,孩子不優(yōu)秀時,感嘆說只要優(yōu)秀就心滿意足了;孩子真的優(yōu)秀了,又總是希望更優(yōu)秀,不斷加碼。在孩子很小、一切尚未確定的時候,總是滿懷憧憬和加壓;在孩子接連考試成績不理想、感覺看不到希望的時候,總是抱怨指責和放棄。孕育孩子時伴隨的那顆理性、從容的初心在不知不覺中滑落。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教育是這樣解釋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矣。”在今天,物質上撫養(yǎng)一個孩子已屬不易,精神上教育一個孩子更是困難。難做到并不代表做不到,面對困難,家長需要學會自我教育,需要根據孩子發(fā)展的階段和實際需求,不斷地轉變家長角色,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給孩子的發(fā)展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撐。按《說文解字》對教育的理解,家長就是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可親可近的榜樣,家長就是要做一個理性的、寬容的、豁達的人。家長要學會在孩子的點滴成長中與他們一同成長,理性地認識到孩子的獨特性,寬容孩子的平凡與不成功,鼓勵孩子成長為自己,收獲屬于孩子自己的幸福人生。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96.
[2]任鐘印.西方近代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1.
[3]約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條—杜威論教育[M].彭正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76.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33.
【李宜江,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秦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