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瑞烽
小學三年級的數(shù)學題相較于小學二年級的數(shù)學題來說,題型較為復雜,運算步驟較多,學生在平時的練習時常會做錯,特別是在學習了測量這一單元后,在做相應的數(shù)學練習題時,學生們常常是錯誤百出。下面,筆者以“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為例,選取了學生常見的一些錯解,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并探討了解決學生出錯的對策。
如有這樣一道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汽水瓶高約 2( )
火車一節(jié)車廂長 12( )
鐵釘長 (? ) 毫米
課桌高 (? ?)分米
文具盒長(? ?)毫米
機場跑道長約 800( )
學生錯解:
汽水瓶高約 2( 厘米 )
火車一節(jié)車廂長 12(分米 )
鐵釘長( 2 )毫米
課桌高( 65) 分米
文具盒長( 23 )毫米
機場跑道長約 800(千米)
一、學生解題出錯的原因
1.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缺失
瑞金市九堡鎮(zhèn)小陂小學是一所農(nóng)村學校,絕大部分學生很少有機會去機場。筆者找學生訪談,聽到不少學生說:“機場是用來停飛機的,飛機很大,所以機場應該也很大,就選了千米作單位。”另外,筆者還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沒看過火車,他們對火車車廂不是很清楚。由此可見,學生心中對于生活原型的表象不是很清晰,實際生活經(jīng)驗較少,從而導致解題錯誤。
2.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同
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存在差異性,雖然在二年級時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頭腦中對長度單位已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長度表象,但大多數(shù)學生僅停留在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不能很好地與生活中的物體緊密聯(lián)系起來。
二、應對策略
1.幫助學生建立長度概念
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幫助學生建立起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長度表象之外,教師還要多讓學生動手測量身邊的物體,可以是數(shù)學書、桌子、椅子,也可以是黑板等,讓學生對一些基本物品建立起長度概念。如文具盒長約2分米,光碟厚約1毫米,教室長約8米,樓房一層高約3米等。
2.引導學生準確運用長度單位
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一些熟悉的生活原型的長度作為參照對象,通過比劃、對比、反思,學會準確運用長度單位。
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教會學生用身體來表達長度,也可以教學生念兒歌:“1毫米,真正短,好似指甲一般薄;1厘米,我記得,指甲寬度差不多;1分米,會比劃,手掌長度就是它;1米究竟有多長,小朋友們伸展手臂就可量。”
如當有的學生填寫汽水瓶高約2(厘米)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比劃一下,2厘米大約只有2個手指甲蓋那么寬,“汽水瓶高約2厘米”與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矛盾,很明顯答題錯了,汽水瓶高應該與文具盒的長度差不多。又如有的學生填寫火車一節(jié)車廂長 12(分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一下:1米多的火車廂怎么可能坐幾十個人呢?筆者相信引導學生在比較、反思后,他們肯定能正確地選擇單位了。
3.教給學生估測方法
首先,教師應給學生多提供先估測再實測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與實測所得結果的差別,從而逐步修正自己的估測。如有這樣一道題目:教室寬8( ),操場長150(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走一走”“跑一跑”“看一看”“議一議”等來估測,再帶領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地測量,從而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jīng)驗。學生反復測量,就可以逐步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其次,教師要發(fā)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設置一些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現(xiàn)實估測內(nèi)容,引導學生想象物體的長度,從而啟發(fā)、指導學生用身邊的事物和場景來描述1千米與幾千米的長度,把千米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對千米的感知經(jīng)歷從模糊到精確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另外,教師要多介紹、多展示一些生活中用不同長度作單位的素材或事例,從而加深學生的感知理解。
三年級數(shù)學在整個小學數(shù)學教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引導學生始終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顧春霞.多種技法激發(fā)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J].校園心理,2009,(1).
[2]張書芳.淺談如何激發(fā)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J].吉林教育,2009,(7).
[3]郝永軍.怎樣才能調(diào)動小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小學數(shù)學為例[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09,(1).
(作者單位:瑞金市九堡鎮(zhèn)小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