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霞
在遙遠的白堊紀時期,有那么一種長相有點“不入眼”的恐龍,叫做腫頭龍,體長一般在4—5米,被認為是植食性恐龍,喜歡過群居生活?!爸皇且驗樵邶埲褐卸嗫戳四阋谎?,再也無法忘記你容顏”,用這詞來形容腫頭龍的長相一點也不為過,它就是長得這樣讓人過目不忘。腫頭龍之所以獲得此名,是因為它擁有“特別”腫厚的頭骨,古生物學家對這類恐龍的復原圖或者模型中,它們的頭頂總是光禿禿的,有點像我們壽星老的大腦門。腫頭龍腦袋在恐龍中并不屬于大的,再加上厚重的頭頂占據(jù)了那么大的位置,因此它的腦容量十分的小,只有一個核桃那么大,所以說腫頭龍并不聰明。腫頭龍大部分的化石發(fā)現(xiàn)于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在亞洲也有分布,例如在我國甘肅、山東等地就發(fā)現(xiàn)過腫頭龍的化石。
腫頭龍一般類說分為兩類,一類是頭骨腫厚并且高度隆起的,并且頭頂上的骨骼是完全封閉的,這種屬于腫頭龍科;另外一類,頭骨也是腫厚但是不拱起,并且頭頂上有上顳颥孔,歸為平頭龍科。關于腫頭龍的分類最開始是存在很多爭議的。有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兩個科的區(qū)別并不是種類的不同,而是性別不同的表現(xiàn)。它們這種頭骨腫厚且隆起的是雄性個體,而頭骨平坦的是雌性個體,雄陛的腫厚頭骨是一種性選擇的結果,它如同現(xiàn)代的羚羊一樣,在求偶時進行格斗,用頭去沖撞,是一種追求策行的特征。一般來說植食性的,營群居生活并且兩性之間又存在形態(tài)差異的動物,在種群的組合上,雄性的動物個體往往少于雌性的個體數(shù)。腫頭龍符合植食性、群居、兩性異形這些上述這些條件,但是在已發(fā)現(xiàn)的化石腫,頭頂隆起型的要比頭頂平坦的數(shù)量多,不符合上述的種群組合規(guī)律,因此很多研究人員認為這應該是兩類不同的腫頭龍。
在自然界中,不同的生物為了抵御捕食者的攻擊,都進化出了相應的防御、保護策略或者是特殊的身體結構。例如,烏龜長有非常堅硬的背甲和腹甲。當它感到外界的危險時,便把頭和四肢縮進甲殼里。全部被堅固的甲殼包裹起來,把自己嚴嚴實實地保護起來,讓敵人無從下嘴。刺猬,渾身有短而密的刺,遇敵害時能將身體卷曲成球狀,將刺朝外,保護自己。生活在中生代的恐龍亦是如此,尤其是植食性恐龍,為了抵御肉食性恐龍的追捕,防止輕易成為“魚肉”,它們也進化出了不同的身體結構來抵御外敵。比如,鴨嘴龍、蜥腳類恐龍等具有龐大的體型,以“人高馬大”為優(yōu)勢震懾敵人(例如我們熟知的梁龍、雷龍等);角龍則在頭部長有鋒利的角,作為反擊敵人的“矛”,也是讓其他的恐龍望而生畏的;還有甲龍,全身披著鎧甲,尾巴長有“大錘”,有這些“護身符”的存在,想要招惹它都是要三思而后行的,再有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尾巴帶有尖刺的劍龍。總之,在那個風不平浪不靜,暗潮洶涌的中生代,每種恐龍都在用自己獨有的“秘籍”頑強的生存、繁衍。
而我們的“主角”腫頭龍沒有護體的鎧甲,沒有鋒利的尖刺,沒有龐大體型,腦袋還不怎么靈光,要知道那個年代霸王龍統(tǒng)治著北美洲,那里還生存著一批獵殺高手諸如矮暴龍、達科塔盜龍等,那么這種不顯山不漏水的腫頭龍是靠什么“神技”生存下來的呢?在這種是非之地能存活下來都不是“省油的燈”,沒有兩下子的話很快就會被淘汰,腫頭龍也不會是個例外。
像現(xiàn)在很多的生物,包括我們人類,可以說頭部都是最脆弱、最易造成致命的部位,而腫頭龍那光禿禿的頭部卻是其自衛(wèi)防御與反攻的“重器”是它的“護身法寶”。這種頭骨最大可以達到25厘米,這種骨骼不僅厚,而且是百分之百的實心,可以說在那個沒有人類的“純天然”時代里,幾乎是堅不可摧的,仿佛是戴上了加強版的安全帽。
古生物學家們對發(fā)現(xiàn)的腫頭龍的標本進行了收集、整理,發(fā)現(xiàn)很多腫頭龍的頭骨標本上有被碰撞后留下的痕跡,因此,古生物學家們認為腫頭龍在遇到敵害的時候會低下頭用強力的撞擊來攻擊掠食者。有研究表明,一只半噸左右的腫頭龍能以3m/s速度沖擊,撞擊的力量能超過14000N,強大的撞擊力足以對一些掠食者構成致命傷害。
有的研究認為,這種頭頂還用在同類之間的競爭上。在戰(zhàn)場上,每次都是毫發(fā)無損也是不大可能的,那么撞擊后,頭頂上受傷了怎么辦呢?這個不用太擔心,古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它們的頭頂骨由一種特殊的纖維板層骨構成,能在受損的情況下快速地進行自我修復。所以說,腫頭龍是恐龍王國中的“撞擊專家”一點也不為過。(編輯/任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