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嬋萍 賀慧星
【摘 要】最近,一門新型的課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這就是小學科學課,如何把快樂融入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當中,這是我們每個科學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鞓返目茖W課堂,應該是在玩中做,在做中玩,通過玩和做,讓孩子們感受到合作和探究的樂趣。
【關鍵詞】課程;小學科學課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054-01
一片花瓣、一根繩子、一粒石子就能帶來無盡的快樂,那些不甚華麗卻能讓快樂無盡釋放的游戲,就是我們快樂的童年??!那么,現(xiàn)在作為一名小學科學老師,我們該如何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探究的熱情呢?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興趣入手
在教學《種子萌發(fā)的秘密》這一課時,我讓學生每4人一組準備幾個大小形狀完全一樣的花盆,裝一樣多的土,把黃豆種子種在花盆里,每隔一周種一盆。也可以用幾張餐巾紙,放進有密封口的塑料袋,往塑料袋里倒水,讓餐巾紙完全浸濕,在塑料袋中間放4-5顆黃豆種子,讓黃豆緊貼在餐巾紙上。接下來把塑料袋封好,用膠帶粘在紙杯上(黃豆要用完整、干燥的),每隔一周種一袋。把種植好的花盆或紙杯放在陽光充足的陽臺上,擺放一周,隔幾天往花盆或塑料袋里加一次水,讓土或餐巾紙保持濕潤。讓學生觀察豆子的變化,給自己種植的小豆子起上喜歡的名字,貼上標簽,細心觀察,開始寫觀察日記。剛種上時,先讓學生猜測:豆子會發(fā)芽嗎?為什么要加水呢?如果不加水又會怎樣呢?過了40天學生,每組學生種植的黃豆都有發(fā)芽程度不同的種子,這樣種植的目的便于學生同時觀察種子發(fā)芽和成長各個時期的情況。
等所有的種植都發(fā)芽后引導學生交流:種子發(fā)芽需要什么條件?
總結:剛種上時由于感興趣,孩子們會只要一有時間就去觀察,當發(fā)現(xiàn)種子發(fā)芽時,他們會特別興奮。這時候老師就引導他們進行觀察、做好記錄。上課時他們會爭先恐后的回答自己觀察到的情況,通過匯報,總結得出以下結論:種子發(fā)芽需要適宜的溫度(溫度過高、過低,種子都不能正常發(fā)芽,因此,春天是的溫度適宜種子發(fā)芽,冬天溫度過低,夏天過高)、合適的光照、充足的水分以及空氣。滿足上述條件后,豆子就會發(fā)芽,長出幼苗。
二、培養(yǎng)孩子們動手能力,從實踐入手
在上《風從哪里來》這一課時,我先把孩子們每4人分為一組,讓每組在課前準備卡紙1張、鉛筆1支(帶橡皮)、橡皮泥1塊,圖釘1枚、剪刀、雙面膠、礦泉水瓶蓋、一次性塑料杯、一次性盤子。
上課時教師首先展示制作好的成品,讓學生觀察組成部分,講解清楚制作注意事項和制作步驟:(1)在正方形卡紙上,按照時針方向,依次在四角標出E、S、W、N(東、南、西、北)。(2)把一根帶橡皮頭的鉛筆削尖,從卡紙中心穿過。讓有字的一面朝上。(3)把鉛筆插進塑料杯,再把塑料杯倒扣在盤子上,用橡皮泥固定。(4)硬卡紙剪兩個三角形,一大一小,把紙三角分別在吸管兩端,做成箭的形狀。(5)圖釘穿過吸管,扎在橡皮頭上。
告訴制作步驟后教師可以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制作,等每個小組制作完后進行展示。
在制作過程中每個孩子都充分的參與到了其中,有的剪正方形、有的剪三角形、有的寫、有的把剪好的三角形往吸管上粘、有的進行組合,孩子們各盡所能、興趣盎然,用了大概10分鐘時間每個小組都完成了制作。
然后,把制作好的風向標帶到戶外,讓N對準北方,當風吹起的時候,風向標就會隨風轉動,引導學生觀察小三角形的指示方向,判斷風的大概方向。三角形指向哪個字母,風就來自哪里。
總結:有的小組制作的風向圖標不能正確顯示風向,有的小組制作的風向圖標,在起風時不轉動,原因是圖釘和橡皮之間卡得太緊,沒有縫隙。有的小組把兩個三角形剪得一樣大,指示作用不明顯。有的小組剪得正方形太大,做的風向標不美觀。但達到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通過游戲和好玩的實驗和制作,知道了風是從哪里來的。
三、培養(yǎng)孩子們的探究能力,從動腦入手
在上《我的木棒是大力士》時,課前讓學生準備好木棒、盒子、重物。
上課時故事導入:有兩個孩子爬山,一塊石頭滑下來壓在其中一個女孩的腿上,這塊石頭太大了,不能直接用手搬動,她同伴怎樣搬動石頭救她呢?
探究:想辦法,找到一根樹枝,再找一個支撐樹枝的物體(支點),用他們組成一個杠桿,將石頭抬起來,讓女孩子把退抽出來。
演示:書本、盒子、棍子。
解釋:作用力距離支點的距離遠遠大于重物支點的距離,就能將重物抬起。
然后引導玩蹺蹺板。同學們都玩過蹺蹺板吧,那我們先來做一個蹺蹺板,用兩張長木凳子做成蹺蹺板,先讓老師和一個孩子上來演示怎么玩?提問:蹺蹺板我們從小玩到現(xiàn)在了,那想一想怎么讓蹺蹺板達到兩邊平衡呢?(有兩個方法1.移動兩邊人與支點的距離;2.改變一邊的重量。)
蹺蹺板很好玩哦,那它是利用什么原理的呢?(蹺蹺板原理是利用杠桿原理,人對蹺蹺板的壓力是動力和阻力,人到蹺蹺板的固定點的距離是力臂。大人的重量雖然大,但只要大人的力臂足夠短,則大人力臂和重量的乘積就能小于小孩力臂和重量的乘積,大人就被蹺起來了。)
總之,小學生對一切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對身邊周圍的一切都有一種神秘感,他們遇到問題總喜歡刨根問底。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子者。”因此,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學生打開知識之門的金鑰匙。
參考文獻
[1]鄭集平,郭滿棟.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的實踐研究[J].化學教育,2005年12期.
[2]張建玲.淺談“情境——問題”的數(shù)學教學模式[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6年06期.
甘肅省“十三五”科學規(guī)劃課題GS[2018]GHB3109。